一种水性聚氨酯防水透湿复合织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025746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26 05: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纺织面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水性聚氨酯防水透湿复合织物。包括防水面料层和透湿面料层,所述防水面料层和透湿面料层均为由若干经线和纬线织成的梭织结构,所述经线和纬线之间形成透孔;所述防水面料层的经线和纬线均包括吸水膨胀纤维;所述透湿面料层的经线和纬线均包括龙舌兰纤维;所述防水面料层和透湿面料层之间设有水性聚氨酯膜。本申请以吸水膨胀纤维制成的防水面料层作为裸露在环境中的织物表层、以具有吸水收缩特性的龙舌兰纤维制成的透湿面料层作为靠近人体的织物里层,使得该复合织物具有良好的防水透湿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性聚氨酯防水透湿复合织物
本技术涉及纺织面料
,尤其涉及一种水性聚氨酯防水透湿复合织物。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织物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更加崇尚与追求舒适、健康、多功能。在这种形式下,织物早已突破了保暖、遮盖,防身的原始功能,进而促使了新型织物、比如防水透湿面料等的开发与研究。防水透湿面料是一种使水在一定的压力下不透过织物,而人体散发的汗液可以蒸汽的形式通过织物传导至外界,不在人体皮肤表面或织物上冷凝积聚,从而保证人穿着的生理舒适性的织物。防水透湿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军事、体育、医学等领域,如作战服、登山服、外科医生工作服等。公开号为CN103696088A的专利文件公开了这样一种防水防潮面料,所述防水防潮面料是由经线和纬线编织而成的平纹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经线和所述纬线相互交织形成经线和纬线间的空隙,所述空隙的最大长度小于所述经线或所述纬线直径的20%,所述经线和所述纬线由膨胀纤维集合加捻而成,所述膨胀纤维上均匀分布有若干孔洞。该申请的纤维和纱线在湿度较大条件下,吸湿膨胀,纤维间和纱线间空隙变小,使面料具有在空气湿度变大的情况下防水防潮,而在空气湿度相对较小的情况下甚至在干燥条件下,纤维间和纱线间空隙变大,其能够变为透气性较好的面料。然而,当穿着该面料的使用者大量出汗时,使用者的汗液接触到该面料,也会使得面料纤维和纱线吸湿膨胀,造成纤维间和纱线间空隙变小,反而造成透气困难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水性聚氨酯防水透湿复合织物。本技术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水性聚氨酯防水透湿复合织物,包括防水面料层和透湿面料层,所述防水面料层和透湿面料层均为由若干经线和纬线织成的梭织结构,所述经线和纬线之间形成透孔;所述防水面料层的经线和纬线均包括吸水膨胀纤维;所述透湿面料层的经线和纬线均包括龙舌兰纤维;所述防水面料层和透湿面料层之间设有水性聚氨酯膜。其中,水性聚氨酯的结构是亲水性无孔膜结构,亲水性无孔膜表面及本体均为均匀致密的结构,防水性由材料的连续性和较大的表面张力决定;透湿性是由于聚氨酯材料中含有一定量的亲水性基团,这些基团首先以氢键形式“捕获”人体散发的水蒸气分子,由于聚氨酯大分子链的热运动,在分子链之间形成瞬间的空隙,加上薄膜内外两侧水蒸气压差的推动,水蒸气分子沿着密集的分子链间空隙从蒸汽压高的一面“传递”到另一面,即从接触皮肤的一面,传到周围环境达到透湿的目的。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所述透湿面料层的经线和纬线的交织点与所述防水面料层的透孔对应。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所述吸水膨胀纤维包括棉纤维、麻纤维、胶织物中的一种或几种。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所述经线和纬线均包括绷直的芯线以及螺旋缠绕于所述芯线的包线,所述包线包括所述吸水膨胀纤维或龙舌兰纤维。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所述包线还包括弹性纤维,所述弹性纤维与所述吸水膨胀纤维或龙舌兰纤维交互捻合。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所述弹性纤维包括聚氨酯纤维、聚醚酯弹性纤维、T400纤维、PTT纤维、聚烯烃弹性纤维中的一种或几种。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所述芯线为中空涤纶纤维。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所述透湿面料层远离所述防水面料层的一面还设有吸汗里层。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所述吸汗里层由若干凹凸纤维织成,所述凹凸纤维包括第二芯线以及第二包线,所述第二包线螺旋缠绕于所述第二芯线、以形成若干螺旋圈,相邻螺旋圈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所述第二包线的直径;所述第二包线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芯线的直径;所述第二芯线和第二包线均为竹纤维。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所述吸汗里层和透湿面料层之间设有非弹性面料层。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所述非弹性面料层采用麻纤维。本技术的有益效果:1.本申请以吸水膨胀纤维制成的防水面料层作为裸露在环境中的织物表层、以具有吸水收缩特性的龙舌兰纤维制成的透湿面料层作为靠近人体的织物里层,使得该复合织物在下雨或高湿度环境中,吸水膨胀纤维膨胀封闭透孔,以实现防水功能;还使得在人体大量出汗时,龙舌兰纤维吸汗收缩打开透孔,以实现透湿功能。同时,本申请防水面料层和透湿面料层之间设有具有防水透湿特性的水性聚氨酯膜,进一步提高防水透湿效果,也防止了外界水或者内部汗液滴落在面料层的透孔、并直接穿过透孔导致另一面料层发生变化的问题。2.本申请的织造经线和纬线均采用包芯线的结构,以不易吸水变化的纤维作为芯线,以吸水变化的纤维作为包线。包线在吸水变化时,芯线形成的基本结构不发生变化,保证了面料的稳定性。3.本申请通过吸汗里层的设置,提高复合织物的吸汗速度。同时,吸汗里层采用凹凸形状的凹凸纤维织成,提高吸汗面积,同时也避免吸汗里层完全贴合在皮肤上,帮助汗液排出。附图说明图1是一种水性聚氨酯防水透湿复合织物防水面料层和透湿面料层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一种水性聚氨酯防水透湿复合织物的经线和纬线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一种水性聚氨酯防水透湿复合织物的包线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一种水性聚氨酯防水透湿复合织物的剖视图;图5是一种水性聚氨酯防水透湿复合织物的凹凸纤维的结构示意图;图中:防水面料层1,水性聚氨酯膜2,透湿面料层3,经线41,纬线42,透孔43,交织点44,芯线45,包线46,弹性纤维461,吸汗里层5,凹凸纤维51,第二芯线511,第二包线512,螺旋圈5121,非弹性面料层6。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技术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一种水性聚氨酯防水透湿复合织物,如图1所示,包括防水面料层1和透湿面料层3,在将该复合面料制成成衣时,防水面料层1作为成衣裸露在环境中的的表层,透湿面料层3作为成衣接触使用者皮肤的里层。织物的织造方式有多种,比如梭织、经编、纬编等,本申请中,防水面料层1和透湿面料层3均为由若干经线41和纬线42织成的梭织结构,经线41和纬线42之间形成透孔43。图1中,阴影填充的框条即代表防水面料层1的经线和纬线,空白的框条即代表透湿面料层3的经线和纬线。透湿面料层3的经线41和纬线42之间的交织点44与防水面料层1的透孔43对应,此时,防水面料层1的经线41和纬线42之间的交织点也正好与防水面料层1的透孔对应。为了实现防水透湿效果,防水面料层1的经线41和纬线42均包括吸水膨胀纤维,其中,吸水膨胀纤维可以是棉纤维、麻纤维、胶织物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纤维。透湿面料层3的经线41和纬线42均包括龙舌兰纤维;如图4所示,防水面料层1和透湿面料层3之间设有水性聚氨酯膜2。同时,本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经线41和纬线42均包括绷直的芯线45以及螺旋缠绕于芯线45的包线46,包线46包括吸水膨胀纤维或龙舌兰纤维;包线46还包括弹性纤维461,弹性纤维461与吸水膨胀纤维或龙舌兰纤维交互捻合。其中,芯线45为中空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水性聚氨酯防水透湿复合织物,其特征在于:包括防水面料层(1)和透湿面料层(3),所述防水面料层(1)和透湿面料层(3)均为由若干经线(41)和纬线(42)织成的梭织结构,所述经线(41)和纬线(42)之间形成透孔(43);所述防水面料层(1)的经线(41)和纬线(42)均包括吸水膨胀纤维;所述透湿面料层(3)的经线(41)和纬线(42)均包括龙舌兰纤维;所述防水面料层(1)和透湿面料层(3)之间设有水性聚氨酯膜(2)。/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性聚氨酯防水透湿复合织物,其特征在于:包括防水面料层(1)和透湿面料层(3),所述防水面料层(1)和透湿面料层(3)均为由若干经线(41)和纬线(42)织成的梭织结构,所述经线(41)和纬线(42)之间形成透孔(43);所述防水面料层(1)的经线(41)和纬线(42)均包括吸水膨胀纤维;所述透湿面料层(3)的经线(41)和纬线(42)均包括龙舌兰纤维;所述防水面料层(1)和透湿面料层(3)之间设有水性聚氨酯膜(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性聚氨酯防水透湿复合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湿面料层(3)的经线(41)和纬线(42)的交织点(44)与所述防水面料层(1)的透孔(43)对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性聚氨酯防水透湿复合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水膨胀纤维包括棉纤维、麻纤维、胶织物中的一种或几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性聚氨酯防水透湿复合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经线(41)和纬线(42)均包括绷直的芯线(45)以及螺旋缠绕于所述芯线(45)的包线(46),所述包线(46)包括所述吸水膨胀纤维或龙舌兰纤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水性聚氨酯防水透湿复合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包线(46)还包括弹性纤维(461),所述弹性纤维(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正发
申请(专利权)人:谱拉歌世服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