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智能巡检机器人的车体移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023286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26 05: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机器人应用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智能巡检机器人的车体移动结构,包括壳体、机体、滚轮、动力组件和清扫单元;所述壳体的顶部设置有机体;所述壳体的底部设置有滚轮;所述壳体的内部设置有动力组件;所述壳体内壁的底部焊接有第二支撑板;所述动力组件包括驱动电源和电机;所述驱动电源安装在壳体内壁的底部;所述电机安装在第二支撑板的顶部;所述清扫单元包括驱动结构、传动结构、转换结构和滑动结构;所述驱动结构设置在壳体的顶部;所述传动结构设置在驱动结构的底部;所述转换结构设置在传动结构的底部;成功实现对移动轨道上的灰尘杂质清除,使得巡检机器人正常工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智能巡检机器人的车体移动结构
本技术涉及机器人应用
,具体为一种用于智能巡检机器人的车体移动结构。
技术介绍
智能机器人之所以叫智能机器人,这是因为它有相当发达的“大脑”。在脑中起作用的是中央处理器,这种计算机跟操作它的人有直接的联系,最主要的是,这样的计算机可以进行按目的安排的动作,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机器人应用领域的扩大,人们对智能机器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智能机器人所处的环境往往是未知的、难以预测的,智能机器人作为一种包含相当多学科知识的技术,几乎是伴随着人工智能所产生的,而智能机器人在当今社会变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多的领域和岗位都需要智能机器人参与、这使得智能机器人的研究也越来越频繁。现有的智能巡检机器人在移动的时候,常常会因为轨道上的杂物而影响移动速度,甚至出现绊倒的现象,而一般的智能巡检机器人底部又不设置清扫的结构,为此,我们提出一种用于智能巡检机器人的车体移动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智能巡检机器人的车体移动结构,以解决现有的智能巡检机器人在移动的时候,常常会因为轨道上的杂物而影响移动速度,甚至出现绊倒现象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智能巡检机器人的车体移动结构,包括壳体、机体、滚轮、动力组件和清扫单元;所述壳体的顶部设置有机体;所述壳体的底部设置有滚轮;所述壳体的内部设置有动力组件;所述壳体内壁的底部焊接有第二支撑板;所述动力组件包括驱动电源和电机;所述驱动电源安装在壳体内壁的底部;所述电机安装在第二支撑板的顶部;所述清扫单元包括驱动结构、传动结构、转换结构和滑动结构;所述驱动结构设置在壳体的顶部;所述传动结构设置在驱动结构的底部;所述转换结构设置在传动结构的底部;所述滑动结构设置在转换结构的底部。进一步,所述驱动结构包括气缸、推杆、齿条和第一齿轮;所述壳体的侧壁焊接有第一支撑板;所述气缸安装在第一支撑板的顶部;所述推杆连接在气缸的输出端;所述齿条滑动连接在壳体的顶部;所述第一齿轮通过转轴连接在壳体的侧壁,且与齿条呈啮合状态。进一步,所述传动结构包括第一带轮、皮带、第二带轮和内齿轮盘;所述壳体的底部焊接有支撑座;所述内齿轮盘焊接在支撑座的侧壁上;所述第一带轮转动连接在壳体的侧壁上,且与所述第一齿轮处于同一转轴;所述第二带轮转动连接在壳体的侧壁上,且其转轴与内齿轮盘转动配合。进一步,所述转换结构包括第二齿轮、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二齿轮安装在内齿轮盘的内部,且于所述内齿轮盘的轮齿呈啮合状态;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连接在内齿轮盘中心的转轴上,另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二齿轮的转轴上;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铰接在第二齿轮的转轴上。进一步,所述滑动结构包括十字形杆、支撑杆和刷子;所述壳体的底部焊接有支撑杆;所述十字形杆滑动连接于支撑杆;所述十字形杆的表面设置有第二通槽,且所述第二通槽与所述第一连杆的另一端滑动配合;所述刷子固接在十字形杆的底部。进一步,所述壳体的侧壁设置有散热孔;所述壳体的底部设置有第一通槽。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中,设置了清扫单元,通过驱动结构、传动结构、转换结构和滑动结构的配合使用,将巡检机器人的移动轨道上的灰尘杂质清理掉,使得巡检机器人不会出现因杂质堵塞而降低移动速度,进而能够一直正常工作,提高了本装置的整体使用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中一种用于智能巡检机器人的车体移动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一种用于智能巡检机器人的车体移动结构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中一种用于智能巡检机器人的车体移动结构中清扫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A区域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3中B区域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中C区域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中一种用于智能巡检机器人的车体移动结构中传动结构的示意图;图例说明:1、壳体;11、散热孔;12、第一支撑板;13、第二支撑板;14、支撑座;15、第一通槽;2、机体;3、滚轮;4、动力组件;41、驱动电源;42、电机;5、清扫单元;51、驱动结构;511、气缸;512、推杆;513、齿条;514、第一齿轮;52、传动结构;521、第一带轮;522、皮带;523、第二带轮;524、内齿轮盘;53、转换结构;531、第二齿轮;532、第一连杆;533、第二连杆;54、滑动结构;541、十字形杆;5411、第二通槽;542、支撑杆;543、刷子。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参见图1~图7,一种用于智能巡检机器人的车体移动结构,包括壳体1、机体2、滚轮3、动力组件4和清扫单元5;所述壳体1的顶部设置有机体2;所述壳体1的底部设置有滚轮3;所述壳体1的内部设置有动力组件4;所述壳体1内壁的底部焊接有第二支撑板13;所述动力组件4包括驱动电源41和电机42;所述驱动电源41安装在壳体1内壁的底部;所述电机42安装在第二支撑板13的顶部;所述清扫单元5包括驱动结构51、传动结构52、转换结构53和滑动结构54;所述驱动结构51设置在壳体1的顶部;所述传动结构52设置在驱动结构51的底部;所述转换结构53设置在传动结构52的底部;所述滑动结构54设置在转换结构53的底部;工作时,驱动电源41给电机42供电,电机42通过转轴带动滚轮3转动,进而使得车体向前移动,在车体向前移动的过程中,通过清扫单元5的作用,对车体移动轨道上的灰尘杂物进行清扫。作为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驱动结构51包括气缸511、推杆512、齿条513和第一齿轮514;所述壳体1的侧壁焊接有第一支撑板12;所述气缸511安装在第一支撑板12的顶部;所述推杆512连接在气缸511的输出端;所述齿条513滑动连接在壳体1的顶部;所述第一齿轮514通过转轴连接在壳体1的侧壁,且与齿条513呈啮合状态;工作时,打开气缸511,使其推动推杆512向前移动,进而推动齿条513向前滑动,与之啮合的第一齿轮514开始转动,就将运动传递到传动结构52中了。作为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传动结构52包括第一带轮521、皮带522、第二带轮523和内齿轮盘524;所述壳体1的底部焊接有支撑座14;所述内齿轮盘524焊接在支撑座14的侧壁上;所述第一带轮521转动连接在壳体1的侧壁上,且与所述第一齿轮514处于同一转轴;所述第二带轮523转动连接在壳体1的侧壁上,且其转轴与内齿轮盘524转动配合;工作时,当第一齿轮514开始转动后,与第一齿轮514在同一转轴上的第一带轮521便开始转动,通过皮带522的作用,带动第二带轮523转动,再通过第二带轮523所处的转轴的作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智能巡检机器人的车体移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机体(2)、滚轮(3)、动力组件(4)和清扫单元(5);所述壳体(1)的顶部设置有机体(2);所述壳体(1)的底部设置有滚轮(3);所述壳体(1)的内部设置有动力组件(4);所述壳体(1)内壁的底部焊接有第二支撑板(13);所述动力组件(4)包括驱动电源(41)和电机(42);所述驱动电源(41)安装在壳体(1)内壁的底部;所述电机(42)安装在第二支撑板(13)的顶部;所述清扫单元(5)包括驱动结构(51)、传动结构(52)、转换结构(53)和滑动结构(54);所述驱动结构(51)设置在壳体(1)的顶部;所述传动结构(52)设置在驱动结构(51)的底部;所述转换结构(53)设置在传动结构(52)的底部;所述滑动结构(54)设置在转换结构(53)的底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智能巡检机器人的车体移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机体(2)、滚轮(3)、动力组件(4)和清扫单元(5);所述壳体(1)的顶部设置有机体(2);所述壳体(1)的底部设置有滚轮(3);所述壳体(1)的内部设置有动力组件(4);所述壳体(1)内壁的底部焊接有第二支撑板(13);所述动力组件(4)包括驱动电源(41)和电机(42);所述驱动电源(41)安装在壳体(1)内壁的底部;所述电机(42)安装在第二支撑板(13)的顶部;所述清扫单元(5)包括驱动结构(51)、传动结构(52)、转换结构(53)和滑动结构(54);所述驱动结构(51)设置在壳体(1)的顶部;所述传动结构(52)设置在驱动结构(51)的底部;所述转换结构(53)设置在传动结构(52)的底部;所述滑动结构(54)设置在转换结构(53)的底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智能巡检机器人的车体移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结构(51)包括气缸(511)、推杆(512)、齿条(513)和第一齿轮(514);所述壳体(1)的侧壁焊接有第一支撑板(12);所述气缸(511)安装在第一支撑板(12)的顶部;所述推杆(512)连接在气缸(511)的输出端;所述齿条(513)滑动连接在壳体(1)的顶部;所述第一齿轮(514)通过转轴连接在壳体(1)的侧壁,且与齿条(513)呈啮合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智能巡检机器人的车体移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结构(52)包括第一带轮(521)、皮带(522)、第二带轮(523)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钱惠民陈海陈成华桑暾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泰和盈科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