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深槽索鞍用索股压紧工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022992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26 05: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深槽索鞍用索股压紧工装,包括:固定框架,包括底板、顶板和立柱;撑紧装置,其包括撑紧块,其分别位于底板的两端并通过滑块与底板上的滑槽滑动连接,任一撑紧块为直角梯形结构且斜腰向内设置,两个撑紧块与底板形成一倒置的梯形槽;梯形块,其设置在两个撑紧块之间;撑紧螺钉,其竖直穿过顶板并与梯形块的顶面抵接,撑紧螺钉与顶板螺纹连接;压紧装置,其包括两个压紧螺钉,其分别设置在底板的两端,任一压紧螺钉竖直穿过底板并与压紧板螺纹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撑紧装置与压紧装置相配合,在保证索股能够可靠压紧的基础上实现工装对隔板的撑紧力的调节,不会造成隔板变形,同时实现了工装的快速拆装,提高了施工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深槽索鞍用索股压紧工装
本技术涉及索股入鞍施工
更具体地说,本技术涉及一种深槽索鞍用索股压紧工装。
技术介绍
传统索股入鞍时,由于索鞍鞍槽深度较浅,通常采用人工锤击木条的方式进行索股入鞍及压紧。随着现代施工技术的发展,索股入鞍施工面临的施工环境越来越复杂,如内部设有多道竖向摩擦隔板的深槽索鞍,其高度较高,可达到900mm,同时竖向摩擦隔板之间的横向净距较小,只有60mm。对于上述深槽索鞍,传统的人工锤击木条、依次压紧每条索股的施工方法存在较大的局限性,需在每道索股入鞍时都采用相应的木条将索股压紧,待下一道索股安装时需将木条取出,反复的压紧和取出严重影响了施工效率,同时,木条的压入、取出困难,容易造成隔板变形。因此,需研究一种深槽索鞍用索股压紧工装,在保证索股可靠压紧的基础上,能够防止隔板变形,同时提高施工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深槽索鞍用索股压紧工装,通过撑紧装置与压紧装置相配合,在保证索股能够可靠压紧的基础上实现工装对隔板的撑紧力的调节,不会造成隔板变形,同时通过对撑紧块的位置调节实现了工装的快速拆装,提高了施工效率。为了实现根据本技术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深槽索鞍用索股压紧工装,包括:固定框架,其包括底板和顶板,其沿竖直方向相对设置;四个立柱,其分布在所述顶板的四角,任一立柱竖直设置并连接所述底板和顶板;滑槽,其设置在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并位于所述四个立柱之间,所述滑槽沿索鞍的宽度方向设置;撑紧装置,其包括两个撑紧块,其分别位于所述底板的左右两端并通过滑块与所述滑槽滑动连接,任一撑紧块为直角梯形结构且斜腰向内设置,所述两个撑紧块与底板形成一倒置的梯形槽;梯形块,其设置在所述两个撑紧块之间并与所述梯形槽的形状相配合,所述梯形块位于所述撑紧块的中部且高度小于所述梯形槽的高度;撑紧螺钉,其竖直穿过所述顶板并与所述梯形块的顶面抵接,所述撑紧螺钉与所述顶板螺纹连接;压紧装置,其包括两个压紧螺钉,其分别设置在所述底板的前后两端,任一压紧螺钉竖直穿过所述底板并与其螺纹连接;压紧板,其对应设置在所述底板的正下方并与所述两个压紧螺钉螺纹连接。优选的是,所述深槽索鞍用索股压紧工装,所述撑紧装置还包括两组限位螺钉,其分别设置在所述两个撑紧块上,任一组限位螺钉包括两个限位螺钉,其分别设置在对应的撑紧块的前后两侧,任一限位螺钉沿索鞍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限位螺钉凸出所述撑紧块的长度大于所述撑紧块与相邻的立柱的间距。优选的是,所述深槽索鞍用索股压紧工装,所述撑紧装置还包括回转螺柱,其竖直穿过所述梯形块并通过间隙配合与所述梯形块转动连接;固定螺母,其固定在所述回转螺柱的顶端并与所述撑紧螺钉的底端螺纹连接;活动螺母,其设置在所述回转螺柱的底端并与其螺纹连接。优选的是,所述深槽索鞍用索股压紧工装,所述撑紧装置还包括限位螺母,其设置在所述顶板的上方并与所述撑紧螺钉螺纹连接。优选的是,所述深槽索鞍用索股压紧工装,所述撑紧块的斜腰与所述底板形成的锐角为45°-80°。优选的是,所述深槽索鞍用索股压紧工装,所述撑紧块的直角腰所在的侧面设有橡胶垫一,所述压紧板的底面设有橡胶垫二。本技术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通过撑紧装置与压紧装置的配合,能够通过分别调节撑紧装置和压紧装置的位置实现压紧工装的快速定位和索股压紧,使整体工装能够快速拆装,从而实现压紧工装高效移位,相对于传统的敲击木条的方案,施工效率更高,人员劳动强度更低;2、通过对撑紧装置中两个撑紧块间距的控制调节工装对两侧隔板施加的撑紧力,取出工装时尽量缩小撑紧块的间距即可防止由于撑紧力过大损伤索鞍隔板;同时,调节压紧装置的位置即可实现对不同规格索股的压紧力调节,有利于对索股压装质量进行控制。本技术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技术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一种深槽索鞍用索股压紧工装的侧立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上述实施例中所述深槽索鞍用索股压紧工装的正立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上述实施例中所述深槽索鞍用索股压紧工装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需要说明的是,下述实施方案中所述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所述试剂和材料,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获得;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横向”、“纵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并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如图1-3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深槽索鞍用索股压紧工装,包括:固定框架2,其包括底板和顶板,其沿竖直方向相对设置;四个立柱,其分布在所述顶板的四角,任一立柱竖直设置并连接所述底板和顶板;滑槽,其设置在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并位于所述四个立柱之间,所述滑槽沿索鞍的宽度方向设置;撑紧装置,其包括两个撑紧块4,其分别位于所述底板的左右两端并通过滑块与所述滑槽滑动连接,任一撑紧块4为直角梯形结构且斜腰向内设置,所述两个撑紧块4与底板形成一倒置的梯形槽;梯形块8,其设置在所述两个撑紧块4之间并与所述梯形槽的形状相配合,所述梯形块8位于所述撑紧块4的中部且高度小于所述梯形槽的高度;撑紧螺钉6,其竖直穿过所述顶板并与所述梯形块8的顶面抵接,所述撑紧螺钉6与所述顶板螺纹连接;压紧装置,其包括两个压紧螺钉11,其分别设置在所述底板的前后两端,任一压紧螺钉11竖直穿过所述底板并与其螺纹连接;压紧板1,其对应设置在所述底板的正下方并与所述两个压紧螺钉11螺纹连接。上述技术方案中,深槽索鞍用索股压紧工装设置在索鞍内部,固定框架2的宽度小于索鞍中单个索槽的宽度(即两个相邻隔板的间距),使压紧工装能够顺利放入索槽中;滑槽的长度等于底板的宽度,撑紧块4在滑槽上滑动时,其直角腰所在的侧面可凸出固定框架的宽度范围并与两侧隔板抵接。梯形块8设置为当其相对于撑紧块4向下运动时,撑紧块4的斜腰所在的平面受到压力,推动撑紧块4沿滑槽向外侧移动。撑紧螺钉6位于梯形块8的上方且与梯形块8的中垂线重合,撑紧螺钉6与顶板通过螺纹连接,当转动撑紧螺钉6使其相对于顶板向下运动时,撑紧螺钉带动梯形块8竖直向下移动,使两侧撑紧块4分别向外侧移动以撑紧索槽的隔板侧壁。压紧螺钉11沿竖直方向贯穿底板,一端伸出底板的上表面,另一端向下与压紧板1螺纹连接,其中与压紧螺钉11连接的底板中的螺纹孔和压紧板中的螺纹孔的螺纹方向相反,从而,当同步转动压紧螺钉11时,一方面压紧螺钉相对于底板做竖直向下运动,另一方向压紧板1相对于压紧螺钉也做竖直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深槽索鞍用索股压紧工装,其特征在于,包括:/n固定框架,其包括底板和顶板,其沿竖直方向相对设置;四个立柱,其分布在所述顶板的四角,任一立柱竖直设置并连接所述底板和顶板;滑槽,其设置在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并位于所述四个立柱之间,所述滑槽沿索鞍的宽度方向设置;/n撑紧装置,其包括两个撑紧块,其分别位于所述底板的左右两端并通过滑块与所述滑槽滑动连接,任一撑紧块为直角梯形结构且斜腰向内设置,所述两个撑紧块与底板形成一倒置的梯形槽;梯形块,其设置在所述两个撑紧块之间并与所述梯形槽的形状相配合,所述梯形块位于所述撑紧块的中部且高度小于所述梯形槽的高度;撑紧螺钉,其竖直穿过所述顶板并与所述梯形块的顶面抵接,所述撑紧螺钉与所述顶板螺纹连接;/n压紧装置,其包括两个压紧螺钉,其分别设置在所述底板的前后两端,任一压紧螺钉竖直穿过所述底板并与其螺纹连接;压紧板,其对应设置在所述底板的正下方并与所述两个压紧螺钉螺纹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深槽索鞍用索股压紧工装,其特征在于,包括:
固定框架,其包括底板和顶板,其沿竖直方向相对设置;四个立柱,其分布在所述顶板的四角,任一立柱竖直设置并连接所述底板和顶板;滑槽,其设置在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并位于所述四个立柱之间,所述滑槽沿索鞍的宽度方向设置;
撑紧装置,其包括两个撑紧块,其分别位于所述底板的左右两端并通过滑块与所述滑槽滑动连接,任一撑紧块为直角梯形结构且斜腰向内设置,所述两个撑紧块与底板形成一倒置的梯形槽;梯形块,其设置在所述两个撑紧块之间并与所述梯形槽的形状相配合,所述梯形块位于所述撑紧块的中部且高度小于所述梯形槽的高度;撑紧螺钉,其竖直穿过所述顶板并与所述梯形块的顶面抵接,所述撑紧螺钉与所述顶板螺纹连接;
压紧装置,其包括两个压紧螺钉,其分别设置在所述底板的前后两端,任一压紧螺钉竖直穿过所述底板并与其螺纹连接;压紧板,其对应设置在所述底板的正下方并与所述两个压紧螺钉螺纹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深槽索鞍用索股压紧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撑紧装置还包括两组限位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鸿张永涛杨秀礼南航林陈婕潘桂林华晓涛董勤军郝聂冰蒋健程茂林黄剑王敏陈斌彭志辉张晓平廖朝昶夏昊刘修成朱明清吴中正张益鹏严双桥涂同珩李涛管政霖方之遥范晨阳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温州瓯江口大桥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