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陆昊晟专利>正文

一种病床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011963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26 05: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病床,包括床体,床体的侧旁纵向的固设连接杆,连接杆的上方设置锁止机构、转轴;锁止机构包括与床体固定连接的第一壳体,第一壳体中固设第一棘轮,第一棘轮中自由的设置第二棘轮,第二棘轮内设置椭圆孔,椭圆孔的边缘径向突出的设置挡块;转轴可转动的穿过第一壳体后可转动的插接于连接杆中,转轴与第二棘轮同一高度的位置径向的开设凹槽,挡块自由的伸入至凹槽中,凹槽与挡块之间设置有将挡块径向的拉入至凹槽中的弹簧;转轴上端固连有水平设置的阻挡杆。在上述结构中,病人晕眩摔倒而快速推动阻挡杆转动一定角度后导致锁止机构触发,阻挡杆后续无法继续转动,则病人会趴伏在阻挡杆上而不会出现直接摔下床的情况出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病床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是一种病床。
技术介绍
病人患病期间体质较弱,长时间卧床后容易出现脑部供血不足的情况,当病人需要下床时,脑部供血不足会导致短暂的晕眩。此时,病人极容易从病床上摔落,造成不必要的身体伤害。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病床,能够在病人摔落时及时扶住病人,避免病人直接摔下病床。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病床,包括床体,床体的侧旁纵向的固设连接杆,连接杆的上方设置锁止机构、转轴;所述锁止机构包括与连接杆上部固定连接的第一壳体,第一壳体中固设第一棘轮,第一棘轮中自由的设置第二棘轮,第二棘轮内设置椭圆孔,所述椭圆孔的边缘径向突出的设置挡块;所述转轴可转动的穿过第一壳体后可转动的插接于连接杆中,所述转轴与第二棘轮同一高度的位置径向的开设凹槽,所述挡块自由的伸入至凹槽中,所述凹槽与挡块之间设置有将所述挡块径向的拉入至凹槽中的弹簧;所述转轴上端固连有水平设置的阻挡杆。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进料正对凹槽的一侧设置配重块。进一步地,所述阻挡杆为橡胶材质。进一步地,所述阻挡杆远离转轴的一端朝向病人头部方向弯折。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杆呈台阶状,连接杆的上部呈棱柱状,在连接杆的上部可上下滑动的设置收卷机构;所述收卷机构包括第二壳体,第二壳体的下底面滑动配合的套设在连接杆的上部,所述第二壳体中设置卷簧,卷簧的外侧端与第二壳体固定连接,卷簧的内侧端上固连轴套,所述轴套的上端面轴向的凹设六角凹槽,所述转轴的下部设置有与六角凹槽适配的六角卡块,收卷机构上升后六角卡块插接于六角凹槽中。进一步地,所述六角卡块的表面设置珠簧,所述六角凹槽的侧壁上设置有与珠簧适配的卡槽。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杆包括套杆,所述套杆中设置滑道,滑道中滑设与支撑面固定连接的滑杆,滑道中设置有抵压于滑杆上端面的复位弹簧,所述套杆上还设置有气孔,所述气孔与滑道的上部相连通。工作原理:当病人上床休息后,病人将阻挡杆转动至其胸腹上方部位。该转动过程中,第一棘轮与第二棘轮彼此顺着棘齿方向转动,不会出现两个棘轮彼此咬合锁死的情况。而当病人需要下床时,病人只需缓慢的推动主档杆,此时第二棘轮随转轴转动较慢,受到的离心力较小,即第二棘轮不会发生离心移动,第二棘轮与第一棘轮之间的间隙不便,上述二者不会彼此咬合锁死。而如果病人发生短暂晕眩摔下病床的情况,则在病人摔下床的时候推动阻挡杆发生快速转动,此时与阻挡杆连接的转轴也随之发生快速转动进而驱动第二棘轮同样发生快速的转动,此时第二棘轮因为受到较大的离心作用力的发生离心移动,第二棘轮与第一棘轮一侧的间距减小,第一棘轮与第二棘轮二者咬合而锁死现。则此时转轴在挡块的作用下也无法发生转动,连接在转轴上的阻挡杆扶住摔下的病人,病人因此能够趴伏在阻挡杆上而不会出现直接摔下床的情况。有效效果:通过上述结构,使得病人下床时不会因为短暂晕眩而摔落到地面上,保证了病人特别是身体虚弱病人下穿时的安全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本技术的俯视图;图2是本技术中收卷机构未与六角卡块对接时的状体图;图3是本技术中收卷机构与六角卡块对接时的状体图;图4是本技术缓慢转动时A-A向的剖视图;图5是本技术快速转动时A-A向的剖视图;图6是连接杆上B-B向的剖视图。附图标记:1.床体2.连接杆21.套杆211.滑道22.滑杆23.复位弹簧24.气孔3.锁止机构31.第一壳体32.第一棘轮33.第二棘轮34.挡块35.弹簧36.配重块4.转轴41.凹槽42.六角卡块43.珠簧5.阻挡杆6.收卷机构61.第二壳体62.卷簧63.轴套64.六角凹槽65.卡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6所示的一种病床,包括床体1,在床体的侧旁固定连接有一根连接杆2,该连接杆纵向设置。在连接杆的上部设置锁止机构3和转轴4。其中,锁止机构包括第一壳体31,该第一壳体的下底面与床体固定连接,在第一壳体中设置第一棘轮32,该第一棘轮为内齿结构,在第一齿轮中自由的设置有一个与第一棘轮同心的第二棘轮33,该第二棘轮的中间设置有一个椭圆孔,在椭圆孔的轮缘上径向突出的设置有挡块34。同时,转轴4则从第一壳体以及椭圆孔中穿过后下部可转动的插接在连接杆上。具体的,转轴与第一壳体滑动配合,与椭圆孔自由配合,在转轴与第二棘轮同一高度的表面上向内凹陷的设置有一凹槽41,挡块自由的伸入至该凹槽中。当转轴转动时,挡块的阻挡作用而使得第二棘轮能够随转轴一起转动。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二棘轮随转轴快速转动时,第二棘轮会发生离心现象。此时,第二棘轮与第一棘轮的一侧的间隙减小而导致上述二者棘齿咬合。而为了使第二棘轮离心现象可控,在凹槽中设置有一根弹簧35,该瘫痪的一端与凹槽的槽底连接一端与挡块连接以将挡块径向的拉入至凹槽中。另外,如图1所示,在转轴的上端还固定连接有一根阻挡杆5,该阻挡杆为水平状态。在本实施例中,平时无需使用阻挡杆时,可将阻挡杆转动至与床体一侧的栏杆平行状态即可。作为上述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为了提升本技术中第二棘轮的灵敏性,第二棘轮正对凹槽的一侧设置有配重块36。作为上述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为了减小阻挡杆对病人的冲击,阻挡杆采用具有一定韧性且材质相对较为柔软的橡胶制成。作为上述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为了防止病人晕眩而趴伏在阻挡杆上时,从阻挡杆上滑出,阻挡杆远离转轴的一端朝向病人头部方向弯曲。作为上述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在本技术处于工作状态时,为了方便本技术的使用。连接杆2呈上小下大的台阶状。并且,连接杆的上部呈棱柱状,而在连接杆的上部则可上下滑动的套设有一收卷机构6。具体的,该收卷机构包括第二壳体61,该第二壳体的下壳体上设置有与连接柱上部棱柱适配的多边形孔,即第二壳体滑动配合的套设在连接杆的上部。在第二壳体的内部设置有一圈卷簧62,该卷簧的外侧端与第二壳体固定的侧壁固定连接,而内侧端上则固定连接有一个轴套63。具体的,该轴套的上端面向下凹陷的设置有以个六角凹槽64。于此同时,在转轴的下部设置有一个与六角凹槽适配的六角卡块42,当收卷机构被向上提起时,六角卡块滑动配合的插接在六角凹槽中。此时随着转轴的转动,卷簧也被收卷或者撑开而积蓄势能,当外部作用力(推动阻挡杆的作用力)消失后,卷簧恢复至初始状态,则阻挡杆也恢复至初始位置。该收卷机构的作用在于,无需人工复原即可使阻挡杆在被推开后自动回复至工作位置或者与栏杆平行的位置。作为上述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为了防止收卷机构6从六角卡块42上掉落,在六角卡块的表面设置至少一个珠簧43。同时,在六角凹槽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病床,其特征在于:包括床体,床体的侧旁纵向的固设连接杆,连接杆的上方设置锁止机构、转轴;所述锁止机构包括与连接杆上部固定连接的第一壳体,第一壳体中固设第一棘轮,第一棘轮中自由的设置第二棘轮,第二棘轮内设置椭圆孔,所述椭圆孔的边缘径向突出的设置挡块;所述转轴可转动的穿过第一壳体后可转动的插接于连接杆中,所述转轴与第二棘轮同一高度的位置径向的开设凹槽,所述挡块自由的伸入至凹槽中,所述凹槽与挡块之间设置有将所述挡块径向的拉入至凹槽中的弹簧;所述转轴上端固连有水平设置的阻挡杆。/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病床,其特征在于:包括床体,床体的侧旁纵向的固设连接杆,连接杆的上方设置锁止机构、转轴;所述锁止机构包括与连接杆上部固定连接的第一壳体,第一壳体中固设第一棘轮,第一棘轮中自由的设置第二棘轮,第二棘轮内设置椭圆孔,所述椭圆孔的边缘径向突出的设置挡块;所述转轴可转动的穿过第一壳体后可转动的插接于连接杆中,所述转轴与第二棘轮同一高度的位置径向的开设凹槽,所述挡块自由的伸入至凹槽中,所述凹槽与挡块之间设置有将所述挡块径向的拉入至凹槽中的弹簧;所述转轴上端固连有水平设置的阻挡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病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棘轮正对凹槽的一侧设置配重块。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病床,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挡杆为橡胶材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病床,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挡杆远离转轴的一端朝向病人头部方向弯折。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昊晟
申请(专利权)人:陆昊晟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