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下自动流体控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008488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26 05:0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井下自动流体控制装置,包括流体控制模块、开关模块及感测模块。流体自感测流道的入口进入,并从出口离开,在流体流动过程中,分别对上游感测点、中游感测点、下游感测点进行压力检测,第一流阻器和第二流阻器对流体的粘度变化具有敏感性,且第一流阻器的粘度敏感性高于第二流阻器的粘度敏感性;根据流体的粘度,流过第一流阻器的流体的流动状态在层流和湍流之间转换,从而在下游感测点产生相应的压力值,根据上游感测点与下游感测点之间的压力差,控制开关模块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置之间切换。置之间切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井下自动流体控制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油田的控水/控气技术,尤其涉及一种井下自动流体控制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含烃地下岩层完井设备中,为了控制生产流体的流入,可设置流体控制装置,它通过感知流体粘度的大小来调节阀门的开关,以使粘度高的流体(油)流入,而让粘度低的流体(水或气)更少流入甚至阻止流入。现有的流体控制装置会导致流过的流体的流速过低或过快,若流速过低,会导致堵塞或者结垢,而若流速过快,会导致磨损等危险随之增加。
[0003]因此,需要一种井下自动流体控制装置,以在控制流体流入的基础上,提高装置的可靠性、安全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基于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井下自动流体控制装置,其能够在控制流体流入的基础上,提高装置的可靠性、安全性。
[0005]为达成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井下自动流体控制装置,包括流体控制模块、开关模块及感测模块;
[0006]流体控制模块内限定出主流道,主流道具有入口和出口,开关模块设置于流体控制模块内,并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处于第一位置时,主流道的入口被封闭,处于第二位置时,主流道的入口打开,并与出口连通,流体能够自主流道的入口进入主流道,并由出口离开;
[0007]感测模块包括感测流道、上游感测点、中游感测点、下游感测点、第一流阻器及第二流阻器;感测流道与主流道并列设置,感测流道具有入口和出口;第一流阻器和第二流阻器位于感测流道内,上游感测点用于感测感测流道的入口处的压力,下游感测点用于感测感测流道的出口处的压力,中游感测点位于第一流阻器与第二流阻器之间;
[0008]其中,流体自感测流道的入口进入,并从出口离开,在流体流动过程中,分别对上游感测点、中游感测点、下游感测点进行压力检测,第一流阻器和第二流阻器对流体的粘度变化具有敏感性,且第一流阻器的粘度敏感性高于第二流阻器的粘度敏感性;根据流体的粘度,流过第一流阻器的流体的流动状态在层流和湍流之间转换,从而在下游感测点产生相应的压力值,根据上游感测点与下游感测点之间的压力差,控制开关模块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
[0009]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第一流阻器为层流流阻器,第二流阻器为湍流流阻器。
[0010]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第一流阻器和第二流阻器均为层流流阻器。
[0011]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第一流阻器和第二流阻器为设置在控制流道内的多个小直径管路,或者为螺旋管。
[0012]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第一流阻器的管路的内径小于第二流阻器管路的内径。
[0013]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第一流阻器能够在层流和湍流之间转换。
[0014]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当进入感测流道的入口的流体的粘度相对较大时,第一流阻器的压力损失大于第二流阻器的压力损失,开关模块朝第二位置移动,使得主流道的入口打开,使得流体能够贯通井下自动流体控制装置;
[0015]其中,当进入感测流道的入口的流体的粘度相对较小时,第一流阻器的压力损失小于第二流阻器的压力损失,开关模块朝第一位置移动,使得主流道的入口关闭,使得流体无法进入井下自动流体控制装置。
[0016]根据上述实施方式,主流道与感测流道连通。
[0017]根据上述实施方式,主流道与感测流道不连通。
[0018]本专利技术相较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的井下自动流体控制装置采用半桥设计,第一流阻器在层流(油)和湍流(水和气)之间转换,第二流阻器处于湍流状态或者湍流和层流的变换状态,从而降低了流体流过导致装置磨损和结垢的几率,提高装置的可靠性、安全性。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井下自动流体控制装置的原理图。
[0020]图2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井下自动流体控制装置的示意图,其中,开关模块处于第二位置。
[0021]图3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井下自动流体控制装置的示意图,其中,开关模块处于第一位置。
[0022]图4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井下自动流体控制装置的第一流阻器和第二流阻器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专利技术更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图中,为了清晰,可能夸大了区域和层的厚度。在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它们的详细描述。
[0024]此外,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例中。在下面的描述中,提供许多具体细节从而给出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意识到,可以实践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而没有所述特定细节中的一个或更多,或者可以采用其它的方法、组元、材料等。在其它情况下,不详细示出或描述公知结构、材料或者操作以避免模糊本专利技术的主要技术创意。
[0025]井下自动流体控制装置包括流体控制模块10、开关模块20及感测模块。
[0026]流体控制模块10内限定出主流道11,主流道11具有入口111和出口112,开关模块20设置于流体控制模块10内,并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处于第一位置时,主流道11的入口111被封闭,处于第二位置时,主流道11的入口111打开,并与出口112连通,流体能够自主流道11的入口111进入主流道11,并由出口112离开。
[0027]感测模块包括感测流道31、上游感测点32、中游感测点33、下游感测点34、第一流阻器35及第二流阻器36。感测流道31与主流道11并列设置,感测流道31具有入口311和出口312。第一流阻器35和第二流阻器36位于感测流道31内,上游感测点32用于感测感测流道31的入口311处的压力,下游感测点34用于感测感测流道31的出口312处的压力。图1、2示出了井下自动流体控制装置的两种形式,其仅为示意,上游感测点32和下游感测点34的位置不限于此。
[0028]中游感测点33位于第一流阻器35与第二流阻器36之间。
[0029]其中,第一流阻器35和第二流阻器36均为粘度敏感流阻器。流体自感测流道31的入口进入,并从出口离开,在流体流动过程中,分别对上游感测点32、中游感测点33、下游感测点34进行压力检测,第一流阻器35和第二流阻器36对流体的粘度变化具有敏感性,且第一流阻器35的粘度敏感性高于第二流阻器36的粘度敏感性;根据流体的粘度,流过第一流阻器35的流体的流动状态在层流和湍流之间转换,从而在下游感测点产生相应的压力值,根据上游感测点与下游感测点之间的压力差,控制开关模块2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
[0030]其中,当进入感测流道31的入口的流体的粘度相对较大时,例如油,第一流阻器35的压力损失大于第二流阻器36的压力损失。因此,上游感测点的压力P1、下游感测点的压力P3不变,中游感测点的压力P2减小。因此,开关模块20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井下自动流体控制装置,包括流体控制模块、开关模块及感测模块;流体控制模块内限定出主流道,主流道具有入口和出口,开关模块设置于流体控制模块内,并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处于第一位置时,主流道的入口被封闭,处于第二位置时,主流道的入口打开,并与出口连通,流体能够自主流道的入口进入主流道,并由出口离开;感测模块包括感测流道、上游感测点、中游感测点、下游感测点、第一流阻器及第二流阻器;感测流道与主流道并列设置,感测流道具有入口和出口;第一流阻器和第二流阻器位于感测流道内,上游感测点用于感测感测流道的入口处的压力,下游感测点用于感测感测流道的出口处的压力,中游感测点位于第一流阻器与第二流阻器之间;其中,流体自感测流道的入口进入,并从出口离开,在流体流动过程中,分别对上游感测点、中游感测点、下游感测点进行压力检测,第一流阻器和第二流阻器对流体的粘度变化具有敏感性,且第一流阻器的粘度敏感性高于第二流阻器的粘度敏感性;根据流体的粘度,流过第一流阻器的流体的流动状态在层流和湍流之间转换,从而在下游感测点产生相应的压力值,根据上游感测点与下游感测点之间的压力差,控制开关模块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井下自动流体控制装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荣新起赵亮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孚龙瑞流体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