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聚光结构、远光模组、车灯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997434 阅读:6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23 10: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车灯,公开了一种聚光结构,包括依次连接的入光部(1)、通光部(2)和出光部(3),所述入光部(1)设置为能够使得射入的光线汇聚并出射至所述通光部(2),所述通光部(2)设置为能够引导射入的光线从所述出光部(3)射出,其中,所述入光部(1)的入光端设有开口向后、沿左右方向设置的条形凹腔(11),所述条形凹腔(11)内设有向后凸出的条形凸起(12)。此外,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公开一种远光模组、车灯及车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聚光结构能够减小车灯模组的上下开口尺寸和左右方向尺寸,实现小开口设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聚光结构、远光模组、车灯及车辆
本技术涉及车灯,具体地,涉及一种聚光结构。此外,本技术还涉及一种远光模组、车灯及车辆。
技术介绍
随着道路上行驶的车辆数量剧增,交通事故的发生更加频繁,夜间更是事故发生的高峰期,很多驾驶者对车灯远光功能的使用很不规范而成为“马路杀手”。自适应远光系统(ADB)可以根据前方车辆的位置和距离调整相应该区域的照明情况从而能够避免远光功能对前方车辆的眩目。随着汽车车灯的的出光窗口越来越偏扁平化,这就要求远光模组所使用的透镜的上下开口很小。目前能实现ADB功能的聚光结构主要有传统的反射镜、小凸透镜或者聚光器。如图1所示,反射镜1’的椭球反射面11’体积大,如果要实现多个ADB像素,势必会导致远光模组体积大;小凸透镜体积相对较小,但是每个小凸透镜一般仅对应一颗光源,若实现很多像素,需要很多小凸透镜,远光模组尺寸同样很大;如图2所示,聚光器2’相对反射镜1’的椭球反射面11’来说体积减小很多,但是与聚光器2’的多个准直单元21’的入光端一一对应的多个光源间的间隔仍然较大,此外该结构的前表面是凹面,对光产生发散效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聚光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入光部(1)、通光部(2)和出光部(3),所述入光部(1)设置为能够使得射入的光线汇聚并出射至所述通光部(2),所述通光部(2)设置为能够引导射入的光线从所述出光部(3)射出,其中,所述入光部(1)的入光端设有开口向后、沿左右方向设置的条形凹腔(11),所述条形凹腔(11)内设有向后凸出的条形凸起(12)。/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聚光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入光部(1)、通光部(2)和出光部(3),所述入光部(1)设置为能够使得射入的光线汇聚并出射至所述通光部(2),所述通光部(2)设置为能够引导射入的光线从所述出光部(3)射出,其中,所述入光部(1)的入光端设有开口向后、沿左右方向设置的条形凹腔(11),所述条形凹腔(11)内设有向后凸出的条形凸起(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光部(1)具有上下设置的相对的第一反射面(13)和左右设置的相对的第二反射面(14),所述相对的第二反射面(14)分别连接在所述相对的第一反射面(13)的左右两侧;所述相对的第一反射面(13)的纵截线均为由后向前逐渐向外延伸的曲线,其横截线均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直线,所述相对的第二反射面(14)均为由后向前逐渐向外扩张延伸的曲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聚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相对的第一反射面(13)为上下对称设置,所述相对的第二反射面(14)为左右对称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光部(3)具有初级出光面(31),所述初级出光面(31)的横截线为向前凸出的曲线,其纵截线为上下方向延伸的直线。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应陈向前陈兆禹肖昌昊李萌
申请(专利权)人:华域视觉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