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风电机组通风冷却塔筒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994756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23 09: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风电机组通风冷却塔筒结构,包括塔筒本体、设置在所述塔筒本体上的机舱和设置在所述塔筒本体内的若干层塔筒平台,所述塔筒本体侧壁设有塔筒门及塔筒下门封板,所述塔筒门上设有百叶,所述下门封板设有进风风机,若干层所述塔筒平台上均设有开孔,所述开孔位于所述变流器出风口垂直上方,至少第一层塔筒平台上的所述开孔设有第一排风风机,所述机舱上设有第二排风风机;本方案通过进风风机与百叶分别形成的强迫进风和自然进风对塔筒内设备进行冷却,并通过烟囱效应使气流沿塔筒平台上的开孔迅速经机舱排风风机排出,实现冷热空气的快速替换,增加对塔筒内设备的冷却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风电机组通风冷却塔筒结构
本技术涉及风电机组
,尤其涉及一种风电机组通风冷却塔筒结构。
技术介绍
风电机组一般都在塔筒的下部设有用于安装电气部件的塔基层平台。随着风机额定功率的增大,塔筒内部的电气部件(变流器、变频器和电抗器等)运行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尤其是变流器运行时发热量高达几十千瓦以上,目前为了加强电气部件的散热,一般在电气部件上安装有风扇构成空冷型电气部件,空冷型电气部件安装在塔筒内的塔基层平台上,但是该空间相对密闭,运行时空冷型电气部件散发的高温气体无法及时得到冷却及转移,会造成电气部件所处的塔筒空间局部温度过高,尤其是环境温度高时会影响到电气部件的正常运行。空冷型变流器放置在塔筒中,而塔筒作为一个密封容器,变流器工作时散发的热气如果排放在塔筒中,不及时排出塔筒外,会造成塔筒空间内空气温度上升,变流器进风温度上升,影响到变流器的正常运行。尤其当变流器功率增大时,发热量也相应增大,单纯利用塔筒门上的百页自然进风已经不能满足变流器通风散热的风量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风电机组通风冷却塔筒结构,利用进风风机与百叶分别形成的强迫进风和自然进风对塔筒内设备进行冷却,并通过烟囱效应使气流沿塔筒平台上的开孔迅速经机舱排风风机排出,实现冷热空气的快速替换,增加对塔筒内设备的冷却效率,解决了塔筒内部冷却及散热效率不高的问题。本技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风电机组通风冷却塔筒结构,包括塔筒本体、设置在所述塔筒本体上的机舱和设置在所述塔筒本体内的若干层塔筒平台,所述塔筒本体侧壁设有塔筒门及塔筒下门封板,所述塔筒门上设有百叶,所述下门封板设有进风风机,若干层所述塔筒平台上均设有开孔,所述开孔位于所述变流器出风口垂直上方,至少第一层塔筒平台上的所述开孔设有第一排风风机,所述机舱上设有第二排风风机;通过在塔筒门上设置百叶的形式实现自然进风,进风风机的设置增加了强迫进风的形式,利用自然进风和强迫进风的相结合的方式,增加了塔筒内的进风量,能够更好的满足变流器正常工作时需要的冷却空气流量,同时在第一层塔筒平台开孔处设置排风风机或者多层塔筒平台开孔处设置排风风机或者每层塔筒平台开孔处均设置排风风机,能够更加迅速的将热空气快速上升,并经机舱排出,将开孔设在变流器出风口的垂直上方,能够更加有效的是热空气利用烟囱效应经开孔上排。进一步地,所述进风风机通过螺钉固定在下门封板上,且所述螺钉与下门封板之间设有减震垫圈;减震垫圈能够有效减少进风风机震动对挡雨罩的影响。进一步地,所述进风风机的入口设有筛网或防护网,筛网或防护网的设置能够有效的阻止大颗粒灰尘或者动物进入塔筒内。进一步地,所述百叶位于塔筒本体内侧设有过滤棉,过滤棉的设置能够更好的过滤作用,防止杂物进入塔筒内。进一步地,所述开孔均设有设有网格板或筛网,能够有效防止物体下坠造成安全问题。进一步地,所述进风风机入口处设有挡雨罩,可有效防止雨水进入塔筒以及变流器内。具体的,所述挡雨罩外沿与水平面呈30°,该角度的设置既能防止雨水进入塔筒,又不影响进风风量。进一步地,所述进风风机为进风轴流风机,所述第一排风风机和第二排风风机均为排风轴流风机。本技术工作原理如下:外部空气经百叶及进风风机进入所述塔筒本体内,对塔筒内设备,如变流器,进行冷却,冷却后的热空气在烟囱效应及第一层塔筒平台上的第一排风风机作用下垂直上升,经每层塔筒平台上的开孔流入机舱内部,并经机舱上设置的第二排风风机向外界排出,实现塔筒内部的通风冷却工作。有益效果如下:本技术利用通过在塔筒门上设置百叶的形式实现自然进风,进风风机的设置增加了强迫进风的形式,利用自然进风和强迫进风的相结合的方式,增加了塔筒内的进风量,能够更好的满足变流器正常工作时需要的冷却空气流量,同时在第一层塔筒平台开孔处设置排风风机或者多层塔筒平台开孔处设置排风风机或者每层塔筒平台开孔处均设置排风风机,能够更加迅速的将热空气快速上升,并经机舱排出,将开孔设在变流器出风口的垂直上方,能够更加有效的是热空气利用烟囱效应经开孔上排。附图说明图1为本实施例塔筒通风冷却示意图;图2为本实施例挡雨罩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施例第一层塔筒平台示意图;图4为本实施例塔筒平台开孔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其中,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表示的仅是示意图,而非实物图,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地说明本技术的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实施例1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风电机组通风冷却塔筒结构,包括塔筒本体1、设置在塔筒本体1上的机舱2和设置在塔筒本体1内的若干层塔筒平台3,塔筒本体1侧壁设有塔筒门4及塔筒下门封板5,塔筒门4上设有百叶6,下门封板5设有进风风机7,若干层塔筒平台3上均设有开孔8,开孔8位于变流器出风口垂直上方,第一层塔筒平台3上的开孔8设有第一排风风机9,机舱2上设有第二排风风机10。本实施例中,塔筒平台3的层数随着塔筒本体1的高度调整,通过在塔筒门4上设置百叶6的形式实现自然进风,进风风机7的设置增加了强迫进风的形式,利用自然进风和强迫进风的相结合的方式,增加了塔筒内的进风量,能够更好的满足变流器正常工作时需要的冷却空气流量,同时在第一层塔筒平台3开孔8处设置第一排风风机9,能够更加迅速的将热空气快速上升,并经机舱2排出,将开孔8设在变流器出风口的垂直上方,能够更加有效的是热空气利用烟囱效应经开孔8上排。除开本实施例中在第一层塔筒平台开孔处设置第一排风风机,还可以在多层平台上增设第一排风风机,增加排风效率,增强热空气的流动和冷热空气循环。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为了能够有效减少进风风机震动对挡雨罩的影响以及有效的阻止大颗粒灰尘或者动物进入塔筒内;进风风机7通过螺钉固定在下门封板5上,且螺钉与下门封板5之间设有减震垫圈11;进风风机7的入口设有防护网12;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为了有效防止雨水进入塔筒以及变流器内,进风风机7入口处设有挡雨罩14,在既能防止雨水进入塔筒,又不影响进风风量情况下,挡雨罩14外沿15与水平面呈30°。如图4所示,开孔8均设有设有网格板13,能够有效防止物体下坠造成安全问题。本实施例中,百叶6位于塔筒本体1内侧设有过滤棉(未示出),能够更好的过滤作用,防止杂物进入塔筒内。本实施例中,进风风机7为进风轴流风机,第一排风风机9和第二排风风机10均为排风轴流风机。本实施例的工作过程如下:外部空气经百叶6及进风风机7进入塔筒本体1内,对塔筒内变流器进行冷却,冷却后的热空气在烟囱效应及第一层塔筒平台3上的第一排风风机9作用下垂直上升,经每层塔筒平台3上的开孔8流入机舱2内部,并经机舱2上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风电机组通风冷却塔筒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塔筒本体(1)、设置在所述塔筒本体(1)上的机舱(2)和设置在所述塔筒本体(1)内的若干层塔筒平台(3),所述塔筒本体(1)侧壁设有塔筒门(4)及塔筒下门封板(5),所述塔筒门(4)上设有百叶(6),所述下门封板(5)设有进风风机(7),若干层所述塔筒平台(3)上均设有开孔(8),所述开孔(8)位于变流器出风口垂直上方,至少第一层塔筒平台(3)上的所述开孔(8)设有第一排风风机(9),所述机舱(2)上设有第二排风风机(10)。/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风电机组通风冷却塔筒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塔筒本体(1)、设置在所述塔筒本体(1)上的机舱(2)和设置在所述塔筒本体(1)内的若干层塔筒平台(3),所述塔筒本体(1)侧壁设有塔筒门(4)及塔筒下门封板(5),所述塔筒门(4)上设有百叶(6),所述下门封板(5)设有进风风机(7),若干层所述塔筒平台(3)上均设有开孔(8),所述开孔(8)位于变流器出风口垂直上方,至少第一层塔筒平台(3)上的所述开孔(8)设有第一排风风机(9),所述机舱(2)上设有第二排风风机(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风电机组通风冷却塔筒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风机(7)通过螺钉固定在下门封板(5)上,且所述螺钉与下门封板(5)之间设有减震垫圈(1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风电机组通风冷却塔筒结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红云陈少敏
申请(专利权)人: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