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抵消基桩上部侧阻力的套管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992329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23 09: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抵消基桩上部侧阻力的套管装置,包括内套管和外套管;内套管的外侧壁与外套管的内侧壁之间形成夹层;内套管的外侧壁下端设置有第一环状板带,外套管的内侧壁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二环状板带和第三环状板带;或内套管的外侧壁上下两端设置有第一环状板带和第二环状板带,外套管的内侧壁下端设置有第三环状板带;第三环状板靠近内套管外侧壁的一端设置有密封胶或第二环状板带靠近外套管内侧壁的一端设置有密封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设计桩顶以上部分桩身与周边土体分隔开,有效抵消设计桩顶标高以上部分桩体在试验中的侧阻力;试验结果准确性高,缩短了施工工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经济效果显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抵消基桩上部侧阻力的套管装置
本技术涉及建筑设备
,特别地是一种抵消基桩上部侧阻力的套管装置。
技术介绍
基础桩施工前需要依据结构荷载、基础形式计算桩的承载能力。桩承载力一般通过端阻力、侧阻力两部分计算。试验桩施工的目的就是通过静压试验、拉拔试验来确定实际的桩承载能力。所以让试验桩的试验工况更接近于实际基桩使用工况,是能够得到更准确更具有参考性数据的前提。一般试验桩施工周期为10~30天,混凝土养护龄期为28天,试验周期为7~15天,基础桩设计、审核周期为30天。所以从试验桩开始施工到基础桩施工图出具,一般要经历3个月的时间。如果基坑开挖至设计标高后再进行试验桩,则会大大影响工期。一般的处理方式是:1、在基坑开挖前,从地面开始打试验桩,设计桩顶标高以上部分桩体的侧阻力根据地勘报告参数折减。2、开挖后施工试验桩,然后在设计桩顶标高附近做试验。两种方法各有弊端。都难以达到工期和数据的最优解。所以需要设计一种用于试验桩的双套管结构,来抵消设计桩顶标高以上部分桩体在试验中的侧阻力。可以兼顾工期最短和试验结果准确性最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缩短工期,抵消设计桩顶标高以上部分桩体在试验中的侧阻力的套管装置。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抵消基桩上部侧阻力的套管装置,包括内套管和外套管;所述内套管套接于所述外套管内后与基桩装配;所述内套管的外侧壁与所述外套管的内侧壁之间形成夹层;所述内套管的外侧壁下端设置有第一环状板带,所述外套管的内侧壁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二环状板带和第三环状板带;当所述内套管先放置于基桩内,再将所述外套管套接于所述内套管上时,所述第三环状板带卡接于所述第一环状板带上;所述第三环状板靠近所述内套管外侧壁的一端设置有密封胶;或所述内套管的外侧壁上下两端设置有第一环状板带和第二环状板带,所述外套管的内侧壁下端设置有第三环状板带;当所述外套管先放置于基桩内,再将所述内套管套接于所述外套管内时,所述第二环状板带卡接于所述第三环状板带上;所述第二环状板带靠近所述外套管内侧壁的一端设置有密封胶。进一步地,所述内套管与所述外套管之间的间距为50mm。进一步地,所述密封胶为遇水膨胀密封胶。进一步地,所述内套管的内侧壁均匀设置有矩形柱。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通过设置套管装置可以将设计桩顶以上部分桩身与周边土(岩)体分隔开,有效抵消设计桩顶标高以上部分桩体在试验中的侧阻力,无论在哪个位置进行桩试验都可以得到接近基础桩实际应用状态下的数据,试验结果准确性高,节约了施工时间,缩短了施工工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经济效果显著。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套管装置与基桩装配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套管装置另一环状板带设置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的A部放大示意图;图4为图1的B部放大示意图;图5为图1的C部放大示意图;图6为图2的D部放大示意图;图7为图1的E部放大示意图。附图中:1-内套管;2-外套管;3-基桩;4-第一环状板带;5-第二环状板带;6-第三环状板带;7-密封胶;8-矩形柱。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在此以本技术的示意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在此以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说明用来解释本技术,但并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需要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上端、下端、顶部、底部……)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另外,在本技术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如图1至图7所示,一种抵消基桩上部侧阻力的套管装置,包括内套管1和外套管2;所述内套管1套接于所述外套管2内后与基桩3装配;所述内套管1的外侧壁与所述外套管2的内侧壁之间形成夹层;所述内套管1的外侧壁下端设置有第一环状板带4,所述外套管2的内侧壁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二环状板带5和第三环状板带6;当所述内套管1先放置于基桩3内,再将所述外套管2套接于所述内套管1上时,所述第三环状板带6卡接于所述第一环状板带4上;所述第三环状板靠近所述内套管1外侧壁的一端设置有密封胶;或所述内套管1的外侧壁上下两端设置有第一环状板带4和第二环状板带5,所述外套管2的内侧壁下端设置有第三环状板带6;当所述外套管2先放置于基桩3内,再将所述内套管1套接于所述外套管2内时,所述第二环状板带5卡接于所述第三环状板带6上;所述第二环状板带5靠近所述外套管2内侧壁的一端设置有密封胶7。本技术通过设置套管装置可以将设计桩顶以上部分桩身与周边土(岩)体分隔开,从而抵消设计桩顶标高以上部分桩体在试验中的侧阻力,无论在哪个位置进行桩试验都可以得到接近基础桩实际应用状态下的数据,试验结果准确性高,节约了施工时间,缩短了施工工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经济效果显著。具体的,本实施例方案中,所述密封胶7为遇水膨胀密封胶。需要说明的是,参照图1,图3至图5,试验桩成孔时,设计桩顶标高以上部分扩孔至大于双套管外径,设计桩顶标高一下部分按图施工。成孔完成后,先后下放内套管1和外套管2,由于所述内套管1的外侧壁下端设置有第一环状板带4,所述外套管2的内侧壁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二环状板带5和第三环状板带6,使第三环状板带6刚好卡在第一环状板带4上。从上部向内套管1和外套管2之间注水,直至夹层充满水,水位不再下降,使遇水膨胀密封胶遇水膨胀。之后安装钢筋笼、浇筑混凝土。由于套管装置设有第一环状板带4、第二环状板带5、第三环状板带6和密封胶7密封,使得混凝土无法渗入夹层。基桩3进行静载试验时,千斤顶产生的压力将桩身和内套管1一同向下压,而外套管2不动,从而使上部不产生侧阻力。需要说明的是,参照图2,图6和图7,与抗压桩试验相同,不同的是调整了环状板带位置,针对抗拔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抵消基桩上部侧阻力的套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内套管和外套管;所述内套管套接于所述外套管内后与基桩装配;所述内套管的外侧壁与所述外套管的内侧壁之间形成夹层;所述内套管的外侧壁下端设置有第一环状板带,所述外套管的内侧壁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二环状板带和第三环状板带;当所述内套管先放置于基桩内,再将所述外套管套接于所述内套管上时,所述第三环状板带卡接于所述第一环状板带上;所述第三环状板靠近所述内套管外侧壁的一端设置有密封胶;或所述内套管的外侧壁上下两端设置有第一环状板带和第二环状板带,所述外套管的内侧壁下端设置有第三环状板带;当所述外套管先放置于基桩内,再将所述内套管套接于所述外套管内时,所述第二环状板带卡接于所述第三环状板带上;所述第二环状板带靠近所述外套管内侧壁的一端设置有密封胶。/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抵消基桩上部侧阻力的套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内套管和外套管;所述内套管套接于所述外套管内后与基桩装配;所述内套管的外侧壁与所述外套管的内侧壁之间形成夹层;所述内套管的外侧壁下端设置有第一环状板带,所述外套管的内侧壁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二环状板带和第三环状板带;当所述内套管先放置于基桩内,再将所述外套管套接于所述内套管上时,所述第三环状板带卡接于所述第一环状板带上;所述第三环状板靠近所述内套管外侧壁的一端设置有密封胶;或所述内套管的外侧壁上下两端设置有第一环状板带和第二环状板带,所述外套管的内侧壁下端设置有第三环状板带;当所述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林戴连双邓玉庆王志刚魏文康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新兴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