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直径人工挖孔穿越软弱地层的施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992217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23 09: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大直径人工挖孔穿越软弱地层的施工结构,人工挖孔形成孔洞,所述孔洞贯穿软弱地层并进入岩石层,施工结构包括:在所述人工挖孔之前施工完成的侧向围护结构,所述侧向围护结构围绕在所述孔洞周围;所述侧向围护结构包括若干柱状结构,所述柱状结构包括:穿越软弱地层的第一竖向段和进入岩石层0.2m~0.5m的第二竖向段,所述第一竖向段与所述第二竖向段沿轴向顺接;所述孔洞穿越软弱地层进入岩石层2.5m~3.5m。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人工挖孔施工之前先在其周围施工一圈侧向围护结构,侧向围护结构既能与地基紧密结合,又能提高侧向支护周围土质力学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大直径人工挖孔穿越软弱地层的施工结构
本技术涉及人工挖孔桩施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大直径人工挖孔穿越软弱地层的施工结构。
技术介绍
由于人工挖孔桩的施工破坏了原有水层的平衡,桩孔四周受到来自水的径向水压力,地下水慢慢流入孔内,影响桩孔开挖;当地下水量不大时,在这种情况下,一般采用潜水泵抽水,边抽水边开挖,保持柱孔内基不积水,桩孔成形且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后必须及时浇筑相应桩段的混凝土护壁,然后进行下一段桩基的施工。如果在挖孔过程中遇塌砂层、淤泥层,尤其是遇到大量地下水或涌水量较大的潜水层时,形成流砂及流泥现象,人工挖孔施工困难很大,根本无法进行人工挖孔桩的施工。有鉴于此,有必要解决多根大直径人工挖孔桩流砂及流泥现象,人工挖孔无法穿越软弱地层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大直径人工挖孔穿越软弱地层的施工结构,人工挖孔施工之前先在其周围施工一圈侧向围护结构,侧向围护结构既能与地基紧密结合,又能提高侧向支护周围土质力学性能。实现本技术目的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大直径人工挖孔穿越软弱地层的施工结构,人工挖孔形成孔洞,所述孔洞贯穿软弱地层并进入岩石层,施工结构包括:在所述人工挖孔之前施工完成的侧向围护结构,所述侧向围护结构围绕在所述孔洞周围;所述侧向围护结构包括若干柱状结构,所述柱状结构包括:穿越软弱地层的第一竖向段和进入岩石层0.2m~0.5m的第二竖向段,所述第一竖向段与所述第二竖向段沿轴向顺接;所述孔洞穿越软弱地层进入岩石层2.5m~3.5m。>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侧向围护结构还包括:钻削而成的若干孔体,所述孔体穿越软弱地层并进入岩石层0.2m~0.5m,所述若干孔体与所述若干柱状结构逐一对应;所述柱状结构是孔体注浆形成的。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柱状结构形成之后才人工挖孔形成孔洞。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孔洞的孔径为3.5m~4m,所述孔洞的孔深为20m~30m。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孔洞内设置有钢筋骨架,所述钢筋骨架和所述孔洞之间浇筑有混凝土,所述孔洞、所述钢筋骨架和所述混凝土共同构成混凝土桩。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柱状结构的内径为0.2m~0.3m。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柱状结构为微型桩,若干微型桩绕所述孔洞的中心分布,相邻微型桩的间距小于微型桩的外径。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每个所述孔体内均设置有金属支撑件,所述金属支撑件和所述孔体之间注浆形成微型桩。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金属支撑件为钢管。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金属支撑件包括第一钢筋件和多个第二钢筋件,所述第二钢筋件为十字型,所述第一钢筋件为一根钢筋,该钢筋的长度与孔体深度一致;所述第二钢筋件沿第一钢筋件的长度方式依次设置,所述第一钢筋和所述第二钢筋焊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人工挖孔施工之前先在其周围施工一圈侧向围护结构,侧向围护结构既能与地基紧密结合,又能提高侧向支护周围土质力学性能。附图说明图1为大直径人工挖孔穿越软弱地层的施工结构的示意图;图2为金属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00、混凝土桩的位置;200、微型桩;1、第一钢筋件;2、第二钢筋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各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但应当说明的是,这些实施方式并非对本技术的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作的功能、方法、或者结构上的等效变换或替代,均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创造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创造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专利技术创造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创造中的具体含义。请参阅图1,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大直径人工挖孔穿越软弱地层的施工结构,人工挖孔形成孔洞,孔洞贯穿软弱地层并进入岩石层,施工结构包括:在人工挖孔之前施工完成的侧向围护结构,侧向围护结构围绕在孔洞周围;侧向围护结构包括若干柱状结构,柱状结构包括:穿越软弱地层的第一竖向段和进入岩石层0.2m~0.5m的第二竖向段,第一竖向段与第二竖向段沿轴向顺接;孔洞穿越软弱地层进入岩石层2.5m~3.5m。人工挖孔适用于人工开挖填土层、黏土层、粉土层、砂土层、碎石土和风化岩层,也可在黄土、膨胀土和冻土中使用,适应性较强,可用于高层建筑、公用建筑、水工建筑作桩基,也可作支承、抗滑、挡土之用。对软土、流砂、地下水位较高、涌水量大的土层不宜采用。人工挖孔的桩身直径一般为800~2000mm,最大直径可达3500mrn。本技术的人工挖孔为大直径人工挖孔,大直径人工挖孔的桩基直径为3600mm,绝大多数人工挖孔桩为单桩基础,对成桩的质量要求较高。根据地质报告显示,该处覆盖层为松散粉质砂逐步过渡到密实褐色沙砾。覆盖层厚度0~11.5m,12m以下岩层为中风化至微风化花岗岩,岩质坚硬。大直径人工挖孔桩的桩径3600mm,桩长25000mm,入岩3000mm,地勘显示,桩入土深度约12000mm,但实际施工过程中,挖进至14000mm任未触及岩面,此时有淤泥层出现塌孔,导致上部9000mm的位置护壁出现裂缝,立即采取措施,往桩内回填砂土,防止塌孔进一步扩大。本技术实施例的侧向围护结构还包括:钻削而成的若干孔体,孔体穿越软弱地层并进入岩石层0.2m~0.5m,若干孔体与若干柱状结构逐一对应;柱状结构是孔体注浆形成的。若干孔体通过钻头钻削成型,在钻孔之前,检查机械设备是否达到可以正常施工的条件,检查有无机械漏油情况,检查机械设备是否安全,受到场地条件的限制,在原桩位上铺设钢板既可以作为微型桩200机操作平台,又保证现场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根据现场情况,优先选择方便作业的位置开始钻孔。若干柱状结构的桩位偏差不得大于40mm,桩位标记好后,用水平尺调整好钻杆垂直度后开始试钻孔作业。钻进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大直径人工挖孔穿越软弱地层的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人工挖孔形成孔洞,所述孔洞贯穿软弱地层并进入岩石层,施工结构包括:在所述人工挖孔之前施工完成的侧向围护结构,所述侧向围护结构围绕在所述孔洞周围;/n所述侧向围护结构包括若干柱状结构,所述柱状结构包括:穿越软弱地层的第一竖向段和进入岩石层0.2m~0.5m的第二竖向段,所述第一竖向段与所述第二竖向段沿轴向顺接;/n所述孔洞穿越软弱地层进入岩石层2.5m~3.5m。/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直径人工挖孔穿越软弱地层的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人工挖孔形成孔洞,所述孔洞贯穿软弱地层并进入岩石层,施工结构包括:在所述人工挖孔之前施工完成的侧向围护结构,所述侧向围护结构围绕在所述孔洞周围;
所述侧向围护结构包括若干柱状结构,所述柱状结构包括:穿越软弱地层的第一竖向段和进入岩石层0.2m~0.5m的第二竖向段,所述第一竖向段与所述第二竖向段沿轴向顺接;
所述孔洞穿越软弱地层进入岩石层2.5m~3.5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直径人工挖孔穿越软弱地层的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向围护结构还包括:钻削而成的若干孔体,所述孔体穿越软弱地层并进入岩石层0.2m~0.5m,所述若干孔体与所述若干柱状结构逐一对应;
所述柱状结构是孔体注浆形成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大直径人工挖孔穿越软弱地层的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柱状结构形成之后才人工挖孔形成孔洞。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直径人工挖孔穿越软弱地层的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孔洞的孔径为3.5m~4m,所述孔洞的孔深为20m~30m。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大直径人工挖孔穿越软弱地层的施工结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薛冬永童小飞丁大卫李刚亮胡星星唐开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上海建设工程分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