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4比1电梯的曳引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987732 阅读:5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23 09: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4比1电梯的曳引结构,包括曳引轮、对重侧绳头板、对重架、对重反绳轮、对重轮一、对重轮二、曳引机导向轮、轿厢架、轿顶轮一、轿顶轮二、轿厢反绳轮、轿厢侧绳头板和钢丝绳;对重架位于轿厢架一侧,对重轮一和对重轮二均倾斜设置在对重架顶部;对重侧绳头板和对重反绳轮位于对重轮一和对重轮二上方,对重侧绳头板固定设置;轿顶轮一和轿顶轮二分别设置在轿厢架的顶部,轿厢侧绳头板固定设置,轿厢侧绳头板和轿厢反绳轮分别设置在轿顶轮一和轿顶轮二上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紧凑,可减少电梯井道深度的占用空间,并解决因井道深度小导致无法很好地布局电梯对重的问题,从而提高电梯井道空间的有效利用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4比1电梯的曳引结构
本技术涉及电梯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4比1电梯的曳引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的电梯中,提供动力的曳引系统主要包括有两种悬挂方式,其中,以4比1的悬挂方式悬挂的电梯,其可以理解为电梯钢丝绳承受的拉力是电梯对重的1/4,该4比1的悬挂方式电梯主要适用于载重量较大速度不高的电梯。目前4比1电梯广泛采用永磁同步曳引机,其曳引结构大多采用侧对重结构,电梯井道布置也相应设计。然而,现有的曳引结构悬挂布置方式设计比较常规,占用井道的深度尺寸较多,导致电梯井道的平面利用率不高,特别是对于深度较小的井道,由于常规侧对重装置的曳引结构一般是位于轿厢的中线偏后,往往会凸出于轿厢后方,给空间布局造成一定的浪费,无法充分利用井道的深度。因此,现有4比1电梯的曳引结构不仅大大的降低了电梯井道空间的有效利用率,而且会使得成本不仅没有降低反而会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点与不足,提供一种4比1电梯的曳引结构,该曳引结构具有结构紧凑的特点,可减少电梯井道深度的占用空间,并解决因井道深度小导致无法很好地布局电梯对重的问题,从而提高电梯井道空间的有效利用率,减少电梯占用的建筑面积。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4比1电梯的曳引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曳引轮、对重侧绳头板、对重架、对重反绳轮、对重轮一、对重轮二、曳引机导向轮、轿厢架、轿顶轮一、轿顶轮二、轿厢反绳轮、轿厢侧绳头板和钢丝绳;所述对重架位于轿厢架一侧,对重轮一和对重轮二均倾斜设置在对重架顶部;所述对重侧绳头板和对重反绳轮位于对重轮一和对重轮二上方,对重侧绳头板固定设置;所述轿顶轮一和轿顶轮二分别设置在轿厢架的顶部,轿厢侧绳头板固定设置,轿厢侧绳头板和轿厢反绳轮分别设置在轿顶轮一和轿顶轮二上方;所述曳引轮和曳引机导向轮位于电梯井道顶部;所述钢丝绳绕设在曳引轮上,曳引轮上的钢丝绳一端依次绕过曳引机导向轮、对重轮一、对重反绳轮和对重轮二后与对重侧绳头板连接,钢丝绳另一端依次绕过轿顶轮一、轿厢反绳轮、轿顶轮二后与轿厢侧绳头板连接。在上述方案中,本技术将对重轮一和对重轮二均倾斜设置在对重架顶部,则可使得对重架无需按照对重轮一和对重轮二的轮径大小来布设其在电梯井道的位置,该对重架的位置可靠中,从而可减少电梯井道深度的占用空间,并解决因井道深度小导致无法设计电梯门大开口的问题,从而提高电梯井道空间的有效利用率,减少电梯占用的建筑面积。所述对重轮一和对重轮二均倾斜设置在对重架顶部是指:所述对重轮一的水平径向线和对重轮二的水平径向线分别与对重架的纵向中线具有倾斜角度。所述对重轮一和对重轮二相互平行并排布于对重架的顶部;所述对重轮一和对重轮二的中心均位于对重架的纵向中线所在的竖直平面内。或者,所述对重轮一和对重轮二以对重架的横向中线镜像对称排布于对重架的顶部,并且对重轮一和对重轮二的中心均位于对重架的纵向中线所在的竖直平面内。所述对重轮一和对重轮二呈“八”字形状或倒“八”字形状。所述对重反绳轮位于对重轮一和对重轮二上方,并与对重架的纵向中线平行设置。所述轿顶轮一和轿顶轮二以轿厢架的纵向中线对称排布于轿厢架的顶部,并且所述轿顶轮一和轿顶轮二的中心均位于轿厢架的横向中线所在的竖直平面内。所述轿厢反绳轮位于轿顶轮一和轿顶轮二的中部正上方,并位于轿厢架的横向中线正上方。所述曳引轮和曳引机导向轮分别沿轿厢架的横向中线排布。本技术4比1电梯的曳引结构的对重轮一和对重轮二均倾斜设置在对重架顶部,则实现对重架的横向中线与轿厢架的横向中线距离减小,甚至按需求可以调整倾斜角度实现对重架的横向中线与轿厢架的横向中线共线,也就是实现了对重架以轿厢架的横向中线对称布置,这种结构与传统结构相比,在相同轿厢深度的前提下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井道深度的占用,突破了小井道深度不能做通道门的难题,以及解决因井道深度小导致无法设计电梯门大开口的问题,大大的提高了井道空间的利用率,从而达到减少电梯占用的建筑面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与有益效果:本技术4比1电梯的曳引结构具有结构紧凑的特点,可减少电梯井道深度的占用空间,并解决因井道深度小导致无法很好地布局电梯对重的问题,从而提高电梯井道空间的有效利用率,减少电梯占用的建筑面积。附图说明图1是本实施例一中曳引结构的示意图;图2是本实施例一中曳引结构的俯面示意图;图3是本实施例二中曳引结构的示意图;其中,1为曳引轮、2为对重反绳轮、3为对重架、3.1为对重架的纵向中线、3.2为对重架的横向中线、4为对重侧绳头板、5为对重轮一、6为对重轮二、7为轿厢侧绳头板、8为轿厢架、8.1为轿厢架的纵向中线、8.2为轿厢架的横向中线、9为轿顶轮一、10为轿顶轮二、11为曳引机导向轮、12为轿厢反绳轮、13为钢丝绳。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实施例一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4比1电梯的曳引结构包括曳引轮1、对重侧绳头板4、对重架3、对重反绳轮2、对重轮一5、对重轮二6、曳引机导向轮11、轿厢架8、轿顶轮一9、轿顶轮二10、轿厢反绳轮12、轿厢侧绳头板7和钢丝绳13,其中,对重架3位于轿厢架8一侧,对重轮一5和对重轮二6均倾斜设置在对重架3顶部,对重侧绳头板4和对重反绳轮2位于对重轮一5和对重轮二6上方,对重侧绳头板4固定设置。该轿顶轮一9和轿顶轮二10分别设置在轿厢架8的顶部,轿厢侧绳头板7固定设置,轿厢侧绳头板7、轿厢反绳轮12、曳引轮1和曳引机导向轮11分别设置在轿顶轮一9和轿顶轮二10上方,钢丝绳13绕设在曳引轮1上,曳引轮1上的钢丝绳13一端依次绕过曳引机导向轮11、对重轮一5、对重反绳轮2和对重轮二6后与对重侧绳头板4连接,钢丝绳13另一端依次绕过轿顶轮一9、轿厢反绳轮12、轿顶轮二10后与轿厢侧绳头板7连接。具体地说,对重轮一5的水平径向线和对重轮二6的水平径向线分别与对重架的纵向中线3.1具有倾斜角度θ,对重轮一5和对重轮二6相互平行并排布于对重架3的顶部,对重轮一5和对重轮二6的中心均位于对重架的纵向中线3.1所在的竖直平面内。而对重反绳轮2位于对重轮一5和对重轮二6的上方,并对重反绳轮2的水平径向线与对重架的纵向中线3.1平行设置。本技术的轿顶轮一9和轿顶轮二10以轿厢架的纵向中线8.1对称排布于轿厢架8的顶部,并且轿顶轮一9和轿顶轮二10的中心均位于轿厢架的横向中线8.2所在的竖直平面内。轿厢反绳轮12位于轿顶轮一9和轿顶轮二10的中部正上方,并位于轿厢架的横向中线8.2正上方。曳引轮1和曳引机导向轮11分别沿轿厢架的横向中线8.2排布。本技术4比1电梯的曳引结构的对重轮一5和对重轮二6均倾斜设置在对重架3顶部,则实现对重架的横向中线3.2与轿厢架的横向中线8.2距离的减小,甚至按需求可以调整倾斜角度θ实现对重架的横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4比1电梯的曳引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曳引轮、对重侧绳头板、对重架、对重反绳轮、对重轮一、对重轮二、曳引机导向轮、轿厢架、轿顶轮一、轿顶轮二、轿厢反绳轮、轿厢侧绳头板和钢丝绳;所述对重架位于轿厢架一侧,对重轮一和对重轮二均倾斜设置在对重架顶部;所述对重侧绳头板和对重反绳轮位于对重轮一和对重轮二上方,对重侧绳头板固定设置;所述轿顶轮一和轿顶轮二分别设置在轿厢架的顶部,轿厢侧绳头板固定设置,轿厢侧绳头板和轿厢反绳轮分别设置在轿顶轮一和轿顶轮二上方;所述曳引轮和曳引机导向轮位于电梯井道顶部;所述钢丝绳绕设在曳引轮上,曳引轮上的钢丝绳一端依次绕过曳引机导向轮、对重轮一、对重反绳轮和对重轮二后与对重侧绳头板连接,钢丝绳另一端依次绕过轿顶轮一、轿厢反绳轮、轿顶轮二后与轿厢侧绳头板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4比1电梯的曳引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曳引轮、对重侧绳头板、对重架、对重反绳轮、对重轮一、对重轮二、曳引机导向轮、轿厢架、轿顶轮一、轿顶轮二、轿厢反绳轮、轿厢侧绳头板和钢丝绳;所述对重架位于轿厢架一侧,对重轮一和对重轮二均倾斜设置在对重架顶部;所述对重侧绳头板和对重反绳轮位于对重轮一和对重轮二上方,对重侧绳头板固定设置;所述轿顶轮一和轿顶轮二分别设置在轿厢架的顶部,轿厢侧绳头板固定设置,轿厢侧绳头板和轿厢反绳轮分别设置在轿顶轮一和轿顶轮二上方;所述曳引轮和曳引机导向轮位于电梯井道顶部;所述钢丝绳绕设在曳引轮上,曳引轮上的钢丝绳一端依次绕过曳引机导向轮、对重轮一、对重反绳轮和对重轮二后与对重侧绳头板连接,钢丝绳另一端依次绕过轿顶轮一、轿厢反绳轮、轿顶轮二后与轿厢侧绳头板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4比1电梯的曳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对重轮一和对重轮二均倾斜设置在对重架顶部是指:所述对重轮一的水平径向线和对重轮二的水平径向线分别与对重架的纵向中线具有倾斜角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4比1电梯的曳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对重轮一和对重轮二相互平行并排布于对重架的顶部;所述对重轮一和对重轮二的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文学李显斌
申请(专利权)人:菱王电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