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吴扬杨专利>正文

一种具有防触电结构的新能源充电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985396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23 09:3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充电桩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具有防触电结构的新能源充电桩,包括充电桩主体,所述充电桩主体的底端设置有安装机构,且充电桩主体上端的中部设置有缠绕收纳机构,所述缠绕收纳机构上缠绕有电缆,且充电桩主体下端的外侧表面皆粘合有防护垫,所述充电桩主体前侧表面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固定插座,且固定插座的前端插设有充电插头主体。本发明专利技术设置有充电插头主体、固定机构和防触电机构,在未使用的时候,由于导电电芯与导电接头处于分离状态,此时导电电芯并未接电,即使触摸到导电电芯也是安全的,只有当将充电插头主体插入到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插座中时导电电芯处于通电状态,大大提高了该装置的实用性和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有防触电结构的新能源充电桩
本专利技术涉及充电桩
,具体为一种具有防触电结构的新能源充电桩。
技术介绍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能源汽车的的技术越来越成熟,由于无污染排放受到社会的推崇,现有的新能源汽车大都使用电力驱动,通过充电桩为车辆充电,充电桩其功能类似于加油站里面的加油机,可以固定在地面或墙壁,安装于公共建筑(公共楼宇、商场、公共停车场等)和居民小区停车场或充电站内,可以根据不同的电压等级为各种型号的电动汽车充电,充电桩的输入端与交流电网直接连接,输出端都装有充电插头用于为电动汽车充电。充电桩一般提供常规充电和快速充电两种充电方式,人们可以使用特定的充电卡在充电桩提供的人机交互操作界面上刷卡使用,进行相应的充电方式、充电时间、费用数据打印等操作,充电桩显示屏能显示充电量、费用、充电时间等数据。传统的新能源充电桩上的充电插头处于暴露在外界,充电插头中的导电电芯也暴露在外界,操作不当可能在使用的过程中触碰到带电的导电电芯,从而发生触电的危险,其次由于充电桩一般都是设置在路边或停车场,一般都是无人看管的,从而使得有些较为顽皮的小孩也可能会将充电插头从充电桩上取下,从而发生触电的可能,尤其在雨天,充电插头未插在在充电桩上时,由于充电插头的充电口暴露在外界,雨水可能会淋入到充电插头内,从而使得充电插头内部发生短路,从而造成充电桩的损坏,严重可能发生火灾,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也造成了经济损失,因此亟需一种具有防触电结构的新能源充电桩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防触电结构的新能源充电桩,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传统得到新能源充电桩的充电插头一直处于通电的状态,操作不当会有触电的风险,且雨水淋入到充电插头内部可能会导致短路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具有防触电结构的新能源充电桩,包括充电桩主体,所述充电桩主体的底端设置有安装机构,且充电桩主体上端的中部设置有缠绕收纳机构,所述缠绕收纳机构上缠绕有电缆,且充电桩主体下端的外侧表面皆粘合有防护垫,其作用为防止车辆过度靠近充电桩主体时剐蹭到充电桩主体,从而导致充电桩主体受损,对充电桩主体起到保护的作用,所述充电桩主体前侧表面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固定插座,且固定插座的前端插设有充电插头主体,所述充电插头主体的中部设置有固定机构,且充电插头主体的内部设置有防触电机构,所述防触电机构,且防触电机构包括导电电芯、滑动板、第四弹簧、第二连接杆、升降滑块、第三连接杆、接电接头和导电接头,所述充电插头主体前端的左右两侧皆固定连接有导电电芯,且充电插头主体的前端滑动连接有滑动板,所述充电插头主体的前端开设有与滑动板相互配合的滑槽,左右两侧所述导电电芯插设在滑动板左右两端的中部,且滑动板左右两端的中部皆开设有与导电电芯相互配合的圆孔,所述滑动板前侧表面的中部固定连接有第四弹簧,且第四弹簧的另一端与充电插头主体前端滑槽的前侧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滑动板中部的上下两端皆通过转轴连接有第二连接杆,且第二连接杆的另一端通过转轴连接有升降滑块,所述充电插头主体中部的上下两端皆开设有与升降滑块相互配合的滑槽,且充电插头主体中部上下两端的滑槽内分别卡合有上下两侧的升降滑块,所述升降滑块的前端通过转轴连接有第三连接杆,且第三连接杆的另一端通过转轴连接有接电接头,所述充电插头主体的后端开设有与接电接头相互配合的滑槽,且接电接头后侧表面的左右两端皆固定连接有导电接头,所述接电接头前侧表面的中部固定安装有电缆的一端,且电缆贯穿充电插头主体的前端中部,所述充电插头主体的前端中部开设有与电缆相互配合的圆孔,其作用为在不使用时导电电芯时处于断电状态,只有当将充电插头主体插入到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插座中时导电电芯处于通电状态,大大提高了该装置的实用性和安全性。优选的,所述安装机构包括固定板、螺纹柱、预埋板、螺母和橡胶塞,且充电桩主体的下端固定连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四个拐角皆插设有螺纹柱,且固定板的四个拐角皆开设有与螺纹柱相互配合的圆孔,所述螺纹柱的下端固定连接有预埋板,且螺纹柱的上端拧合有螺母,所述螺母嵌入在固定板内部,且固定板的上端开设有与螺母相互配合的沉孔,所述固定板上端沉孔内卡合有橡胶塞,其作用为便于安装,也可以有效的防止充电桩主体发生倾倒,大大提高了该装置的实用性。优选的,所述缠绕收纳机构包括第一转动辊、发条、第二转动辊和绕线槽,且充电桩主体上端的中部转动连接有第一转动辊,所述第一转动辊的左右两侧皆固定连接有发条,且发条的外侧端与充电桩主体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充电桩主体上端内部的上侧转动连接有第二转动辊,且第一转动辊与第二转动辊相互抵合,所述第一转动辊和第二转动辊的外侧表面皆开设有绕线槽,且第一转动辊的右端固定安装有电缆,且电缆卡合在第一转动辊上的绕线槽内,其作用为可以对电缆自动缠绕收纳,避免了电缆长期暴露在外界导致电缆老化受损,大大提高了电缆的使用寿命。优选的,所述充电桩主体前端的中部滑动连接有安装滑块,且充电桩主体前端的中部开设有与安装滑块相互配合的滑槽,所述电缆贯穿安装滑块的中部,且安装滑块的中部开设有与电缆相互配合的圆孔,其作用为防止电缆在抽出或收人到充电桩主体内部时与充电桩主体发生摩擦,导致电缆外皮摩擦受损严重,大大提高了该装置的实用性和电缆的使用寿命。优选的,所述固定机构包括扳动板、安装块、第三伸缩杆、第三弹簧、第一连接杆、升降块和卡块,且充电插头主体的下端滑动连接有扳动板,所述充电插头主体的下端开设有与扳动板相互配合的滑槽,且第三弹簧的后端固定连接有安装块,所述充电插头主体后端的中部开设有与安装块相互配合的滑槽,且安装块的上端通过转轴连接有两组安装块,所述安装块的前侧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三伸缩杆,且第三伸缩杆的另一端与充电插头主体后端中部的滑槽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三伸缩杆的中部套设有第三弹簧,且第三弹簧的一端与安装块的前侧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弹簧的另一端与充电插头主体后端中部的滑槽内壁固定连接,且安装块的上端通过转轴连接有两组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的另一端通过转轴连接有升降块,且充电插头主体后侧中部的上下两端皆开设有与升降块相互滑槽,上下两组所述升降块分别卡合在充电插头主体后侧中部上下两端的滑槽内,且固定插座的上下两端皆开设有有卡槽,所述升降块插设在卡槽内,且升降块远离充电插头主体的一侧表面固定连接有卡块,其作用可以将充电插头主体插入在固定插座或新能源汽车充电插座上时进行固定,防止充电插头主体脱落,大大提高了该装置的实用性。优选的,所述第三弹簧的原始长度大小大于充电插头主体后端与安装块相互配合滑槽的深度大小,且第三弹簧的弹性系数大于第四弹簧的弹性系数大小,所述卡块远离充电插头主体的一端呈圆锥状设计,其作用为当将充电插头主体插入到新能源汽车充电插座中时卡块可以有效将充电插头主体与新能源汽车充电插座固定,且卡块的外侧表面粘合橡胶垫,其作用为防止卡块将新能源汽车充电插座内部划伤,也增大了卡块与新能源汽车充电插座内壁的摩擦力。优选的,所述充电插头主体外侧表面的中部固定连接有密封橡胶圈,其作用为当充电插头主体插入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具有防触电结构的新能源充电桩,包括充电桩主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桩主体(1)的底端设置有安装机构,且充电桩主体(1)上端的中部设置有缠绕收纳机构,所述缠绕收纳机构上缠绕有电缆(4),且充电桩主体(1)下端的外侧表面皆粘合有防护垫(6),所述充电桩主体(1)前侧表面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固定插座(7),且固定插座(7)的前端插设有充电插头主体(8),所述充电插头主体(8)的中部设置有固定机构,且充电插头主体(8)的内部设置有防触电机构,所述防触电机构,且防触电机构包括导电电芯(1111)、滑动板(1112)、第四弹簧(1113)、第二连接杆(1114)、升降滑块(1115)、第三连接杆(1116)、接电接头(1117)和导电接头(1118),所述充电插头主体(8)前端的左右两侧皆固定连接有导电电芯(1111),且充电插头主体(8)的前端滑动连接有滑动板(1112),所述充电插头主体(8)的前端开设有与滑动板(1112)相互配合的滑槽,左右两侧所述导电电芯(1111)插设在滑动板(1112)左右两端的中部,且滑动板(1112)左右两端的中部皆开设有与导电电芯(1111)相互配合的圆孔,所述滑动板(1112)前侧表面的中部固定连接有第四弹簧(1113),且第四弹簧(1113)的另一端与充电插头主体(8)前端滑槽的前侧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滑动板(1112)中部的上下两端皆通过转轴连接有第二连接杆(1114),且第二连接杆(1114)的另一端通过转轴连接有升降滑块(1115),所述充电插头主体(8)中部的上下两端皆开设有与升降滑块(1115)相互配合的滑槽,且充电插头主体(8)中部上下两端的滑槽内分别卡合有上下两侧的升降滑块(1115),所述升降滑块(1115)的前端通过转轴连接有第三连接杆(1116),且第三连接杆(1116)的另一端通过转轴连接有接电接头(1117),所述充电插头主体(8)的后端开设有与接电接头(1117)相互配合的滑槽,且接电接头(1117)后侧表面的左右两端皆固定连接有导电接头(1118),所述接电接头(1117)前侧表面的中部固定安装有电缆(4)的一端,且电缆(4)贯穿充电插头主体(8)的前端中部,所述充电插头主体(8)的前端中部开设有与电缆(4)相互配合的圆孔。/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防触电结构的新能源充电桩,包括充电桩主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桩主体(1)的底端设置有安装机构,且充电桩主体(1)上端的中部设置有缠绕收纳机构,所述缠绕收纳机构上缠绕有电缆(4),且充电桩主体(1)下端的外侧表面皆粘合有防护垫(6),所述充电桩主体(1)前侧表面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固定插座(7),且固定插座(7)的前端插设有充电插头主体(8),所述充电插头主体(8)的中部设置有固定机构,且充电插头主体(8)的内部设置有防触电机构,所述防触电机构,且防触电机构包括导电电芯(1111)、滑动板(1112)、第四弹簧(1113)、第二连接杆(1114)、升降滑块(1115)、第三连接杆(1116)、接电接头(1117)和导电接头(1118),所述充电插头主体(8)前端的左右两侧皆固定连接有导电电芯(1111),且充电插头主体(8)的前端滑动连接有滑动板(1112),所述充电插头主体(8)的前端开设有与滑动板(1112)相互配合的滑槽,左右两侧所述导电电芯(1111)插设在滑动板(1112)左右两端的中部,且滑动板(1112)左右两端的中部皆开设有与导电电芯(1111)相互配合的圆孔,所述滑动板(1112)前侧表面的中部固定连接有第四弹簧(1113),且第四弹簧(1113)的另一端与充电插头主体(8)前端滑槽的前侧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滑动板(1112)中部的上下两端皆通过转轴连接有第二连接杆(1114),且第二连接杆(1114)的另一端通过转轴连接有升降滑块(1115),所述充电插头主体(8)中部的上下两端皆开设有与升降滑块(1115)相互配合的滑槽,且充电插头主体(8)中部上下两端的滑槽内分别卡合有上下两侧的升降滑块(1115),所述升降滑块(1115)的前端通过转轴连接有第三连接杆(1116),且第三连接杆(1116)的另一端通过转轴连接有接电接头(1117),所述充电插头主体(8)的后端开设有与接电接头(1117)相互配合的滑槽,且接电接头(1117)后侧表面的左右两端皆固定连接有导电接头(1118),所述接电接头(1117)前侧表面的中部固定安装有电缆(4)的一端,且电缆(4)贯穿充电插头主体(8)的前端中部,所述充电插头主体(8)的前端中部开设有与电缆(4)相互配合的圆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防触电结构的新能源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机构包括固定板(211)、螺纹柱(212)、预埋板(213)、螺母(214)和橡胶塞(215),且充电桩主体(1)的下端固定连接有固定板(211),所述固定板(211)的四个拐角皆插设有螺纹柱(212),且固定板(211)的四个拐角皆开设有与螺纹柱(212)相互配合的圆孔,所述螺纹柱(212)的下端固定连接有预埋板(213),且螺纹柱(212)的上端拧合有螺母(214),所述螺母(214)嵌入在固定板(211)内部,且固定板(211)的上端开设有与螺母(214)相互配合的沉孔,所述固定板(211)上端沉孔内卡合有橡胶塞(21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防触电结构的新能源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缠绕收纳机构包括第一转动辊(311)、发条(312)、第二转动辊(313)和绕线槽(314),且充电桩主体(1)上端的中部转动连接有第一转动辊(311),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扬杨
申请(专利权)人:吴扬杨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