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显示面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984739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23 09:3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和显示面板,属于显示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位于二者之间的发光层;其中,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中至少一者背离发光层的一侧设置有功能电极;功能电极包括第一叠层结构,第一叠层结构包括多层第一透光层和至少一层第二透光层;其中,第一透光层和第二透光层叠层、交替设置;且在第一叠层结构中,最靠近发光层的层结构和最远离发光层的层结构均为第一透光层;第一透光层的折射率大于第二透光层的折射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显示面板
本专利技术属于显示
,具体涉及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显示面板。
技术介绍
随着显示面板的不断发展,显示面板能够应用在各种不同的场景中,而不同的应用场景下,对显示面板的要求不同,因而不同场景下,对显示面板中的多个发光器件的要求也不同。例如,在透明显示面板的应用场景下,需要发光器件的透过率较大,又例如,在双面显示面板的应用场景下,需要发光器件两面都具有较高的反射率。而目标,针对不同应用场景的显示面板,对发光器件的结构的改变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提供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能够调整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第一电极和/或第二电极的反射率及透过率,从而能够提供适应不同应用场景下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第一方面,解决本专利技术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位于二者之间的发光层;其中,在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中至少一者背离所述发光层的一侧设置有功能电极;所述功能电极包括第一叠层结构,所述第一叠层结构包括多层第一透光层和至少一层第二透光层;其中,所述第一透光层和所述第二透光层叠层、交替设置;且在所述第一叠层结构中,最靠近所述发光层的层结构和最远离所述发光层的层结构均为所述第一透光层;所述第一透光层的折射率大于所述第二透光层的折射率。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由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至少一者背离发光层一侧设置了功能电极,而功能电极的第一叠层结构为布拉格反射结构,因此通过调节第一透光层及第二透光层的厚度、折射率等参数,能够使第一电极和/或第二电极的反射率或透过率增加,从而可以增强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反射率或透过率,进而能够使应用了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显示面板的反射率或透过率增强,以提供应用在不同场景下的显示面板。优选的是,当所述功能电极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极背离所述发光层的一侧时,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功能电极中最靠近所述发光层的第一透光层共用;当所述功能电极设置在所述第二电极背离所述发光层的一侧时,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功能电极中最靠近所述发光层的第一透光层共用。优选的是,所述第一透光层的光学厚度及所述第二透光层的光学厚度均为四分之一波长的2n+1倍。优选的是,所述功能电极还包括电光材料层和第二叠层结构;其中,所述电光材料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叠层结构背离所述发光层一侧,所述电光材料层在不同的驱动电压下折射率不同;所述第二叠层结构设置在所述电光材料层背离所述发光层一侧,其包括多层第三透光层和至少一层第四透光层;其中,所述第三透光层和所述第四透光层叠层、交替设置;且在所述第二叠层结构中,最靠近所述发光层的层结构和最远离所述发光层的层结构均为所述第三透光层;所述第三透光层的折射率大于所述第四透光层的折射率。优选的是,若所述功能电极为透射电极,所述电光材料层的光学厚度为二分之一波长的n倍;若所述功能电极为反射电极,所述电光材料层的光学厚度为四分之一波长的2n+1倍。优选的是,所述电光材料层包括氛化磷酸二氢钾、磷酸二氢胺、铌酸锂晶体、钮酸锉晶体、砷化稼、啼化锡中的至少一种。优选的是,所述第一透光层的光学厚度、所述第二透光层的光学厚度、所述第三透光层的光学厚度及所述第四透光层的光学厚度均为四分之一波长的2n+1倍。优选的是,若所述第一电极背离所述发光层的一侧设置有所述功能电极,所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还包括第一光学调整层,其设置在所述功能电极最靠近所述发光层的第一透光层和所述第一电极之间;所述第一透光层的折射率和所述第一电极的折射率,均大于所述第一光学调整层的折射率;若所述第二电极背离所述发光层的一侧设置有所述功能电极,所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还包括第二光学调整层,其设置在所述功能电极最靠近所述发光层的第一透光层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所述第一透光层的折射率和所述第二电极的折射率,均大于所述第二光学调整层的折射率。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多个上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优选的是,还包括基底,多个所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阵列排布在基底上;多个所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包括红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绿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蓝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不同颜色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的第一叠层结构的折射率不同。附图说明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光学原理示意图;图4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除非另外定义,本公开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公开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公开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一”或者“该”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第一方面,参见图1-图2,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包括第一电极1、第二电极2和位于第一电极1和第二电极2之间的发光层3,并且,在第一电极1和第二电极2中至少一者背离发光层3的一侧设置有功能电极4。具体地,功能电极4包括第一叠层结构41,第一叠层结构41包括多层第一透光层411和至少一层第二透光层412。其中,第一透光层411和第二透光层412叠层、交替设置;且在第一叠层结构41中,最靠近发光层3的层结构和最远离发光层3的层结构均为第一透光层411,也即第一叠层结构41的最外侧总是第一透光层411,因此,若第一叠层结构41仅包括一层第二透光层412和两层第一透光层411,第二透光层412位于两层第一透光层411之间。其中,第一透光层411的折射率大于第二透光层412的折射率,按上述方式设置的第一叠层结构41即形成布拉格(Distribut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位于二者之间的发光层;其中,/n在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中至少一者背离所述发光层的一侧设置有功能电极;/n所述功能电极包括第一叠层结构,所述第一叠层结构包括多层第一透光层和至少一层第二透光层;其中,所述第一透光层和所述第二透光层叠层、交替设置;且在所述第一叠层结构中,最靠近所述发光层的层结构和最远离所述发光层的层结构均为所述第一透光层;/n所述第一透光层的折射率大于所述第二透光层的折射率。/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位于二者之间的发光层;其中,
在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中至少一者背离所述发光层的一侧设置有功能电极;
所述功能电极包括第一叠层结构,所述第一叠层结构包括多层第一透光层和至少一层第二透光层;其中,所述第一透光层和所述第二透光层叠层、交替设置;且在所述第一叠层结构中,最靠近所述发光层的层结构和最远离所述发光层的层结构均为所述第一透光层;
所述第一透光层的折射率大于所述第二透光层的折射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功能电极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极背离所述发光层的一侧时,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功能电极中最靠近所述发光层的第一透光层共用;
当所述功能电极设置在所述第二电极背离所述发光层的一侧时,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功能电极中最靠近所述发光层的第一透光层共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任一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光层的光学厚度及所述第二透光层的光学厚度均为四分之一波长的2n+1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电极还包括电光材料层和第二叠层结构;其中,
所述电光材料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叠层结构背离所述发光层一侧,所述电光材料层在不同的驱动电压下折射率不同;
所述第二叠层结构设置在所述电光材料层背离所述发光层一侧,其包括多层第三透光层和至少一层第四透光层;其中,所述第三透光层和所述第四透光层叠层、交替设置;且在所述第二叠层结构中,最靠近所述发光层的层结构和最远离所述发光层的层结构均为所述第三透光层;
所述第三透光层的折射率大于所述第四透光层的折射率。


5.根据权利要求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樊星戴灵均孔超
申请(专利权)人: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