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于微生物培养器皿的转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984191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23 09: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适于微生物培养器皿的转移装置,包括内部中空的外壳体、设置于外壳体的内腔体中的隔板和用于封闭外壳体顶部开口的盖板,外壳体、隔板和盖板的材质均为不锈钢板,隔板设置多个且隔板将外壳体的内腔体分割成用于放置接触碟的第一容置腔和用于放置培养皿的第二容置腔,第一容置腔的容积小于第二容置腔的容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适于微生物培养器皿的转移装置,降低存放培养皿容易倾倒洒落带来污染的风险,而且可以放置两种规格的培养器皿,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适于微生物培养器皿的转移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适于微生物培养器皿的转移装置。
技术介绍
现在使用可提式塑料整理箱,进行微生物培养器皿的转移,可提式塑料整理箱不能够进行灭菌处理,转移过过程中放置的培养皿容易倾倒洒落,造成污染,而且只能放置一种规格的培养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适于微生物培养器皿的转移装置,目的是方便使用。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适于微生物培养器皿的转移装置,包括内部中空的外壳体、设置于外壳体的内腔体中的隔板和用于封闭外壳体顶部开口的盖板,外壳体、隔板和盖板的材质均为不锈钢板,隔板设置多个且隔板将外壳体的内腔体分割成用于放置接触碟的第一容置腔和用于放置培养皿的第二容置腔,第一容置腔的容积小于第二容置腔的容积。所述隔板包括第一隔板、第二隔板、第三隔板、第四隔板、第五隔板和第六隔板,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和第六隔板相平行且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和第六隔板与第三隔板相垂直,第四隔板和第五隔板与第三隔板相平行且第四隔板和第五隔板与第六隔板相垂直,第一容置腔和第二容置腔分别位于第三隔板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位于所述第三隔板的一侧,所述第四隔板、第五隔板和第六隔板位于第三隔板的另一侧,所述外壳体包括底壁以及垂直设置于底壁上的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第一侧壁和第三侧壁与第一隔板相平行,第二侧壁和第四侧壁与第三隔板相平行。所述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与所述第二侧壁连接,第一隔板与第三隔板以及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包围形成一个所述第一容置腔,第二隔板与第三隔板以及第二侧壁和第三侧壁包围形成一个第一容置腔,第一隔板与第二隔板、第三隔板以及第二侧壁包围形成一个第一容置腔。所述第四隔板和所述第五隔板分别位于所述第六隔板的相对两侧,第四隔板与所述第三隔板、第六隔板和所述第一侧壁包围形成一个所述第二容置腔,第四隔板与第六隔板、第一侧壁和第四侧壁包围形成一个第二容置腔,第五隔板与所述第三隔板、第六隔板和所述第三侧壁包围形成一个第二容置腔,第五隔板与第六隔板、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包围形成一个第二容置腔。本技术适于微生物培养器皿的转移装置,降低存放培养皿容易倾倒洒落带来污染的风险,而且可以放置两种规格的培养器皿,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附图说明本说明书包括以下附图,所示内容分别是:图1是本技术适于微生物培养器皿的转移装置的俯视图;图2是本技术适于微生物培养器皿的转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标记为:1、第一侧壁;2、第二侧壁;3、第三侧壁;4、第四侧壁;5、底壁;6、第一隔板;7、第二隔板;8、第三隔板;9、第四隔板;10、第五隔板;11、第六隔板;12、第一容置腔;13、第二容置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目的是帮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本技术的构思、技术方案有更完整、准确和深入的理解,并有助于其实施。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适于微生物培养器皿的转移装置,包括内部中空的外壳体、设置于外壳体的内腔体中的隔板和用于封闭外壳体顶部开口的盖板,外壳体、隔板和盖板的材质均为不锈钢板,隔板设置多个且隔板将外壳体的内腔体分割成用于放置接触碟的第一容置腔12和用于放置培养皿的第二容置腔13,第一容置腔12的容积小于第二容置腔13的容积。外壳体为矩形壳体,盖板与外壳体可分离,使用时将盖板盖在外壳体的顶部,将外壳体的顶面上设置的开口封闭。具体地说,如图1和图2所示,隔板包括第一隔板6、第二隔板7、第三隔板8、第四隔板9、第五隔板10和第六隔板11,第一隔板6、第二隔板7和第六隔板11相平行且第一隔板6、第二隔板7和第六隔板11与第三隔板8相垂直,第四隔板9和第五隔板10与第三隔板8相平行且第四隔板9和第五隔板10与第六隔板11相垂直,第一容置腔12和第二容置腔13分别位于第三隔板8的相对两侧。第一隔板6和第二隔板7位于第三隔板8的一侧,第四隔板9、第五隔板10和第六隔板11位于第三隔板8的另一侧,外壳体包括底壁5以及垂直设置于底壁5上的第一侧壁1、第二侧壁2、第三侧壁3和第四侧壁4,第一侧壁1和第三侧壁3与第一隔板6相平行,第二侧壁2和第四侧壁4与第三隔板8相平行。底壁5为水平设置,底壁5的顶面为水平面,第一侧壁1、第二侧壁2、第三侧壁3和第四侧壁4为竖直设置,第一侧壁1、第二侧壁2、第三侧壁3和第四侧壁4分别与底壁5的一侧边固定连接,第一侧壁1位于第二侧壁2和第四侧壁4之间且第一侧壁1与第二侧壁2和第四侧壁4为垂直连接,第三侧壁3也位于第二侧壁2和第四侧壁4之间且第三侧壁3与第二侧壁2和第四侧壁4为垂直连接。第一隔板6、第二隔板7、第三隔板8、第四隔板9、第五隔板10和第六隔板11均为竖直设置,第一隔板6、第二隔板7、第三隔板8、第四隔板9、第五隔板10和第六隔板11的下端与底壁5固定连接且第一隔板6、第二隔板7、第三隔板8、第四隔板9、第五隔板10和第六隔板11与底壁5相垂直。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隔板6、第二隔板7和第三隔板8位于第一侧壁1和第三侧壁3之间,第一隔板6和第二隔板7并位于第二侧壁2和第三隔板8之间,第一隔板6的相对两端分别与第二侧壁2和第三隔板8固定连接,第二隔板7的相对两端也分别与第二侧壁2和第三隔板8固定连接,第一隔板6和第二隔板7与第二侧壁2连接,第一隔板6与第三隔板8以及第一侧壁1和第二侧壁2包围形成一个第一容置腔12,第二隔板7与第三隔板8以及第二侧壁2和第三侧壁3也包围形成一个第一容置腔12,第一隔板6与第二隔板7、第三隔板8以及第二侧壁2也包围形成一个第一容置腔12,也即共形成三个第一容置腔12,第一容置腔12为矩形腔体,各个第一容置腔12中可以堆叠放置多个接触碟,接触碟的直径为55mm。如图1和图2所示,第四隔板9和第五隔板10分别位于第六隔板11的相对两侧,第四隔板9位于第六隔板11与第一侧壁1之间,第四隔板9的相对两端分别与第六隔板11与第一侧壁1固定连接,第五隔板10位于第六隔板11与第三侧壁3之间,第五隔板10的相对两端分别与第六隔板11与第三侧壁3固定连接,第六隔板11位于第四侧壁4与第三隔板8之间,第六隔板11的相对两端分别与第四侧壁4和第三隔板8固定连接。第四隔板9与第三隔板8、第六隔板11和第一侧壁1包围形成一个第二容置腔13,第四隔板9与第六隔板11、第一侧壁1和第四侧壁4包围形成一个第二容置腔13,第五隔板10与第三隔板8、第六隔板11和第三侧壁3也包围形成一个第二容置腔13,第五隔板10与第六隔板11、第三侧壁3和第四侧壁4也包围形成一个第二容置腔13,也即共形成四个第二容置腔13,第二容置腔13为矩形腔体,各个第二容置腔13中可以堆叠放置多个培养皿,培养皿的直径为90mm。如图1和图2所示,在第二侧壁2上对应第一容置腔12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一开口,该第一开口为在第二侧壁2上沿壁厚方向贯穿设置的通孔且第一开口为从第二侧壁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适于微生物培养器皿的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内部中空的外壳体、设置于外壳体的内腔体中的隔板和用于封闭外壳体顶部开口的盖板,外壳体、隔板和盖板的材质均为不锈钢板,隔板设置多个且隔板将外壳体的内腔体分割成用于放置接触碟的第一容置腔和用于放置培养皿的第二容置腔,第一容置腔的容积小于第二容置腔的容积。/n

【技术特征摘要】
1.适于微生物培养器皿的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内部中空的外壳体、设置于外壳体的内腔体中的隔板和用于封闭外壳体顶部开口的盖板,外壳体、隔板和盖板的材质均为不锈钢板,隔板设置多个且隔板将外壳体的内腔体分割成用于放置接触碟的第一容置腔和用于放置培养皿的第二容置腔,第一容置腔的容积小于第二容置腔的容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于微生物培养器皿的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包括第一隔板、第二隔板、第三隔板、第四隔板、第五隔板和第六隔板,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和第六隔板相平行且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和第六隔板与第三隔板相垂直,第四隔板和第五隔板与第三隔板相平行且第四隔板和第五隔板与第六隔板相垂直,第一容置腔和第二容置腔分别位于第三隔板的相对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适于微生物培养器皿的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位于所述第三隔板的一侧,所述第四隔板、第五隔板和第六隔板位于第三隔板的另一侧,所述外壳体包括底壁以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方红志陈天喜卢鑫鑫
申请(专利权)人:芜湖先声中人药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