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隧道新风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8970281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23 09:1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隧道新风系统,包括至少一风机模块,所述风机模块设置在所述隧道的顶部内或底部内;所述隧道为通过隔墙隔离开来的至少两洞隧道,所述隔墙一侧的隧道洞为所述风机模块的吸风道,所述隔墙另一侧的隧道洞为所述风机模块的排风道。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的隧道内新风置换效果差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隧道新风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隧道通风
,特别涉及一种隧道新风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交通体系的现代化,穿越山体的高位铁路公路隧道、穿越大江大河与城市地下空间的低位铁路公路地铁隧道等越来越多,根本改变了人们关于城市、城市之间的空间概念和交通出行方式。与此同时,隧道通风问题以及隧道内的消防救援问题,成为了隧道工程的重大技术问题。在隧道截面远大于车辆截面的大尺度隧道中,例如双车道及以上的公路隧道中,车辆行驶所产生的活塞风已经十分微弱,射流风机被广泛引入,应用于隧道的接力通风。请参考图1,射流风机在隧道内吸顶安装,前仆后继,接力输送,推动隧道内部空气顺向流动。但是,由于射流风机间隔较远,并且射流风机自身截面积远远小于隧道截面积,造成了单只射流风机出风口正压区空气射流向自身尾部吸风口负压区回流的体外循环,大大降低了隧道内部气流接力输送的实际效率,隧道内新风置换效果差,请参考图2。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隧道新风系统,包括至少一风机模块,所述风机模块设置在所述隧道的顶部内或底部内;所述隧道为通过隔墙隔离开来的至少两洞隧道,所述隔墙一侧的隧道洞为所述风机模块的吸风道,所述隔墙另一侧的隧道洞为所述风机模块的排风道。较佳地,所述风机模块位于所述隔墙的正上方或正下方。较佳地,所述隧道的顶部或底部开设分别与两所述隧道洞均连通的通风道,所述风机模块设置在所述通风道内。较佳地,所述通风道包括与所述吸风道连通的进风端口和与所述排风道连通的排风端口,所述进风端口上设有进风孔板,所述排风端口上设有排风孔板。较佳地,当所述通风道开设在所述隧道底部时,所述进风端口和排风端口均位于所述隧道洞内车道的侧边。较佳地,两所述隧道洞内车道的两侧均设有所述进风端口和排风端口。较佳地,包括间隔设置在所述隧道的顶部内或底部内的至少一正向风机模块和至少一反向风机模块,所述正向风机模块的吸风道为所述反向风机模块的排风道,所述正向风机模块的排风道为所述反向风机模块的吸风道;当所述正向风机模块的吸风道发生火警而所述反向风机模块的吸风道未发生火警时,则所述正向风机模块不工作,所述反向风机模块工作;当所述反向风机模块的吸风道发生火警而所述正向风机模块的吸风道未发生火警时,则所述反向风机模块不工作,所述正向风机模块工作。较佳地,所述风机模块包括正向风机和反向风机,所述正向风机与所述反向风机的旋转方向相反,所述正向风机的吸风口为所述反向风机的排风口,所述正向风机的排风口为所述反向风机的吸风口;当所述正向风机的吸风口所在的隧道洞发生火警而所述反向风机的吸风口所在的隧道洞未发生火警时,则所述正向风机不工作,所述反向风机工作;当所述反向风机的吸风口所在的隧道洞发生火警而所述正向风机的吸风口所在的隧道洞未发生火警时,则所述反向风机不工作,所述正向风机工作。较佳地,所述风机模块包括具有正反双风向的风机,当隧道内发生火警时,所述风机从火警不在的隧道洞吸风向火警所在的隧道洞排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存在以下技术效果:1.整合了新风系统资源本专利技术将双向隧道中的一条隧道设置为吸风道,另一条隧道设置为排风道,使四个进出口的双向隧道整合为统一的新风系统,提高了设施设备资源的利用效率;2.提高了隧道通风效果本专利技术将四个进出口的双向隧道整合为统一的新风系统,一条隧道吸风,另一条隧道排风,吸风排风通道相互独立,杜绝了传统隧道通风系统中射流风机主体气流短路现象,提高了隧道通风效果;3.提高了隧道消防安全水平本专利技术在隧道内发生火警、风机吸风口烟雾探头采集到火警信号后,实施从火警隧道的逆向隧道吸风对火警隧道排风,缩短了火警烟雾排出隧道的距离,并且阻断了火警烟雾向逆向隧道扩散,提高了隧道消防安全水平。当然,实施本专利技术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附图中:图1为设置射流风机的隧道断面图;图2为射流风机气流短路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1提供的顶吸顶排低风速大风量隧道新风系统的竖向剖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1提供的顶吸顶排低风速大风量隧道新风系统中孔板进风和孔板排风的俯视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2提供的底吸底排低风速大风量隧道新风系统的竖向剖视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2提供的底吸底排低风速大风量隧道新风系统中孔板进风和孔板排风的俯视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隧道新风系统的运行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3提供的第一种可实施方式的运行图(右吸左排);图9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3提供的第一种可实施方式的运行图(左吸右排);图10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3提供的第二种可实施方式的运行图(右吸左排);图11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3提供的第二种可实施方式的运行图(左吸右排)。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图3至图11对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隧道新风系统进行详细的描述,本实施例在以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改变本专利技术精神和内容的范围内,能够对其进行修改和润色。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隧道新风系统,所述隧道的顶部或底部内设有风机模块;所述隧道为通过隔墙隔离开来的至少两洞隧道,即至少包括两个隧道洞,相邻的隧道洞之间通过隔墙隔离开来。本专利技术对隧道洞的个数不做限制,目前,一般为双洞隧道,此双洞隧道为双向隧道,即每个隧道洞均为单向线,且这两个隧道洞的车道方向相反。所述隔墙一侧的隧道洞为所述风机模块的吸风道,所述隔墙另一侧的隧道洞为所述风机模块的排风道。本专利技术利用双向隧道的四个车流进出口,在双向四个进出口的隧道顶部或底部内设置风机模块,将一侧隧道洞作为吸风道,另一侧隧道洞作为排风道,构建顶吸顶排(或底吸底排)的低风速大风量隧道新风系统,此新风系统具有大面积吸风口和大面积排风口,实现大风量低风速。实施例1请参考图3、图4和图7,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顶吸顶排低风速大风量隧道新风系统,所述隧道1为通过一隔墙12隔离开来的双洞隧道,如图3所示的隔墙12左侧的隧道洞11和隔墙12右侧的隧道洞13,在隧道1的顶部且隔墙12的正上方设置风机模块2,本发实施例对风机模块2的个数不做限制,可以是一个(设置在隧道长度方向的中间位置),也可以是多个(沿着隧道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具体设置几个可根据隧道的长度进行设定,隧道的长度越长,设置的风机模块2的个数越多,这些风机模块2沿着隧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本实施例利用双向隧道的四个车流进出口,将一侧隧道洞11作为吸风道,即此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隧道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风机模块,所述风机模块设置在所述隧道的顶部内或底部内;所述隧道为通过隔墙隔离开来的至少两洞隧道,所述隔墙一侧的隧道洞为所述风机模块的吸风道,所述隔墙另一侧的隧道洞为所述风机模块的排风道。/n

【技术特征摘要】
20210113 CN 20211004547901.一种隧道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风机模块,所述风机模块设置在所述隧道的顶部内或底部内;所述隧道为通过隔墙隔离开来的至少两洞隧道,所述隔墙一侧的隧道洞为所述风机模块的吸风道,所述隔墙另一侧的隧道洞为所述风机模块的排风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隧道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模块位于所述隔墙的正上方或正下方。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隧道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隧道的顶部或底部开设分别与两所述隧道洞均连通的通风道,所述风机模块设置在所述通风道内。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隧道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道包括与所述吸风道连通的进风端口和与所述排风道连通的排风端口,所述进风端口上设有进风孔板,所述排风端口上设有排风孔板。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隧道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当所述通风道开设在所述隧道底部时,所述进风端口和排风端口均位于所述隧道洞内车道的侧边。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隧道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两所述隧道洞内车道的两侧均设有所述进风端口和排风端口。


7.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一种隧道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薛世山吴飞飞应小勇马骥李成伟韦林林周萍周孑民王恒诸葛水明徐学冲王庆伦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伯涵热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