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无针输液接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961961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23 08: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新型无针输液接头,所述外壳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三通装置,且外壳内部设置有积液腔,所述积液腔的上端设置有进液管,所述进液管靠近下端位置处均匀开设有第一孔洞,所述积液腔的内壁对应第一孔洞的位置处设置有硅胶垫,且积液腔的底部开设有与出液管相通的第二孔洞,所述积液腔内部底端固定有硅胶弹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计新颖,操作简单,进液管的锥形设计使得注射器与输液接头连接时更加简便准确,三通装置的设置既可以起到联合用药的作用,也可以起到通气作用,使输液管内的气压稳定,防止血液回流,提高了患者的使用舒适度,减轻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无针输液接头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是一种新型无针输液接头。
技术介绍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是利用导管从外周手臂的静脉进行穿刺,导管直达靠近心脏的大静脉,避免化疗药物与手臂静脉的直接接触,加上大静脉的血流速度很快,可以迅速冲稀化疗药物,防止药物对血管的刺激。临床上需要用到输液接头将导管与注射器相连接,而目前的输液接头在与注射器连接时常常容易发生偏差,导致药物污染,且输液接头过于单一,无法联合用药,此外容易导致输液管内产生负压,致使体内血液回流,给人体造成不适,长时间的血液回流甚至容易引发血栓,造成医疗事故,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提供了一种新型无针输液接头,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无针输液接头,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无针输液接头,包括外壳,所述外壳的上表面设置有进液筒,且外壳的下表面设置有出液筒,所述外壳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三通装置,所述外壳内部设置有积液腔,所述进液筒的一侧连接有软胶带,所述软胶带的一端安装有防护盖,所述积液腔的上端设置有进液管,所述进液管靠近下端位置处均匀开设有第一孔洞,所述积液腔的内壁对应第一孔洞的位置处设置有硅胶垫,且积液腔的下端设置有出液管,所述积液腔的底部开设有与出液管相通的第二孔洞,且积液腔内部底端固定有硅胶弹簧,所述硅胶弹簧的另一端与进液管的底部固定相连。作为本技术更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三通装置包括与外壳相连的通气管,所述通气管的一端贯穿外壳并延伸至积液腔的内部,且通气管的另一端设置有三通筒,所述三通筒的一端通过螺纹连接有连通器。作为本技术更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通气管与积液腔形成的夹角为锐角,所述连通器上开设有通气孔。作为本技术更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进液管的上端高于进液筒水平面,且进液管整体呈锥形状。作为本技术更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防护盖的内壁设置有内螺纹,所述进液筒的外壁设置有与内螺纹相适配的管螺纹。作为本技术更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出液筒的下端通过螺纹连接有防污盖。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设计新颖,操作简单,进液管上端的锥形设计使得注射器与输液接头连接时更加简便准确,此外三通装置的设置既可以起到联合用药的作用,也可以起到通气作用,使输液管内的气压稳定,防止血液回流,提高了患者的使用舒适度,减轻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附图说明图1为一种新型无针输液接头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一种新型无针输液接头内部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一种新型无针输液接头图2中A处放大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外壳;2、进液筒;3、出液筒;4、防护盖;5、软胶带;6、进液管;7、出液管;8、硅胶垫;9、第一孔洞;10、积液腔;11、第二孔洞;12、硅胶弹簧;13、连通器;14、三通筒;15、通气管;16、防污盖。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3,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新型无针输液接头,包括外壳1,外壳1的上表面设置有进液筒2,且外壳1的下表面设置有出液筒3,出液筒3的内壁设置有与外接输液管匹配的内螺纹,外壳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三通装置,外壳1内部设置有积液腔10,进液筒2的一侧连接有软胶带5,软胶带5的一端安装有防护盖4,积液腔10的上端设置有进液管6,无针注射器可插入进液管6上端,进液管6靠近下端位置处均匀开设有第一孔洞9,积液腔10的内壁对应第一孔洞9的位置处设置有硅胶垫8,将无针注射器插入进液管6上端,通过按压进液管6,使进液管6底部的活塞在硅胶垫8上向下运动,且使硅胶弹簧12收缩,继而露出第一孔洞9,从而使得进液管6内的液体流入积液腔10内,且积液腔10的下端设置有出液管7,将外接输液管通过螺纹连接至出液筒3内,即可使药液沿出液管7流入外接输液管,积液腔10的底部开设有与出液管7相通的第二孔洞11,且积液腔10内部底端固定有硅胶弹簧12,硅胶弹簧12的另一端与进液管6的底部固定相连。在图2中,三通装置包括与外壳1相连的通气管15,通气管15的一端贯穿外壳1并延伸至积液腔10的内部,且通气管15的另一端设置有三通筒14,三通筒14的一端通过螺纹连接有连通器13,连通器13可拆卸,方便联合用药。在图2中,通气管15与积液腔10形成的夹角为锐角,连通器13上开设有通气孔,起到通气作用,使输液管内的气压稳定,防止血液回流。在图2中,进液管6的上端高于进液筒2水平面,且进液管6整体呈锥形状,方便无针注射器与进液管6连接。在图1中,防护盖4的内壁设置有内螺纹,进液筒2的外壁设置有与内螺纹相适配的管螺纹,通过螺纹连接使防护盖4可以有效地对进液管6保护,防止进液管6污染。在图1中,出液筒3的下端通过螺纹连接有防污盖16,防止出液管7被污染。本技术的工作原理是:打开防护盖4和防污盖16,将无针注射器插入进液管6上端,将外接输液管通过螺纹连接至出液筒3上,通过按压进液管6,使进液管6底部在硅胶垫8上向下运动,且使硅胶弹簧12收缩,继而露出第一孔洞9,从而使得进液管6内的药液流入积液腔10内,通过第二孔洞11,使积液腔10内的药液流入出液管7,从而药液从出液管7留置输液管内,当输液结束时,移开注射器,并将防护盖4通过螺纹连接盖于进液筒2上,此外硅胶弹簧12伸长,推动进液管6上移,在硅胶垫8的作用下使第一孔洞9闭塞,在此过程中,三通装置既可以起到联合用药的作用,也可以起到通气作用,使输液管内的气压稳定,防止血液回流。以上所述的,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技术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无针输液接头,包括外壳(1),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的上表面设置有进液筒(2),且外壳(1)的下表面设置有出液筒(3),所述外壳(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三通装置,所述外壳(1)内部设置有积液腔(10),所述进液筒(2)的一侧连接有软胶带(5),所述软胶带(5)的一端安装有防护盖(4),所述积液腔(10)的上端设置有进液管(6),所述进液管(6)靠近下端位置处均匀开设有第一孔洞(9),所述积液腔(10)的内壁对应第一孔洞(9)的位置处设置有硅胶垫(8),且积液腔(10)的下端设置有出液管(7),所述积液腔(10)的底部开设有与出液管(7)相通的第二孔洞(11),且积液腔(10)内部底端固定有硅胶弹簧(12),所述硅胶弹簧(12)的另一端与进液管(6)的底部固定相连。/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无针输液接头,包括外壳(1),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的上表面设置有进液筒(2),且外壳(1)的下表面设置有出液筒(3),所述外壳(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三通装置,所述外壳(1)内部设置有积液腔(10),所述进液筒(2)的一侧连接有软胶带(5),所述软胶带(5)的一端安装有防护盖(4),所述积液腔(10)的上端设置有进液管(6),所述进液管(6)靠近下端位置处均匀开设有第一孔洞(9),所述积液腔(10)的内壁对应第一孔洞(9)的位置处设置有硅胶垫(8),且积液腔(10)的下端设置有出液管(7),所述积液腔(10)的底部开设有与出液管(7)相通的第二孔洞(11),且积液腔(10)内部底端固定有硅胶弹簧(12),所述硅胶弹簧(12)的另一端与进液管(6)的底部固定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无针输液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三通装置包括与外壳(1)相连的通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丽娜陈瑜黄贤伟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