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可调控排液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960124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23 08:56
一次性可调控排液装置,包括针筒,针筒内活动连接有推杆,推杆的下端部固定安装有橡皮圈塞,推杆内固定安装有注液管,注液管的上端接口与输液瓶相连接,橡皮圈塞上固定安装有空气连通器;空气连通器的上端与大气相通,空气连通器的下端与针筒和橡皮圈塞之间所围成的内腔相连通;空气连通器内部活动安装球形空气栓塞,空气连通器与大气相通的一端呈锥形结构,且空气连通器与大气相通的一端端部直径小于球形空气栓塞的直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可以缓解临床输液剂量单一的问题,减少护士工作量、提升工作效率,同时避免传统抽吸所造成的药液污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次性可调控排液装置
本技术涉及医疗用药剂量
,具体涉及一次性可调控排液装置。
技术介绍
临床治疗时,医生常根据患者情况选择用药剂量,尤其当面对儿童、老人、厌食症患者等特殊人群时,常减半使用或使用特殊剂量。而目前输液产品的结构单调,无法满足个体化需求,此时护士只能用针筒反复手动抽吸至用药剂量。如:甘露醇是治疗颅内压增高最常使用的一线药物,临床应用广泛。甘露醇的常规推荐剂量为0.25g/kg-1g/kg经外周或中心静脉导管在10-20min内输入完毕,重复使用100ml的剂量比起初始给予500ml的剂量更有效。但甘露醇只有250毫升的剂量,当患者需要减半使用时,若使用50毫升针筒需要重复抽吸3次才能达到所需用量,30ml针筒需要重复抽吸5次,20ml针筒需要重复抽吸7次,每瓶耗时两三分钟,若当天有十瓶125ml补液,则要耗费20至30分钟不等的时间。临床输液量巨大,传统的抽吸方式不仅耗时耗力,增加护士工作量,且极易破坏药液无菌性,反复抽吸易增加输液微粒,加大医源性污染的风险,危害患者健康。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次性可调控排液装置,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设计合理,可以缓解临床输液剂量单一的问题,减少护士工作量、提升工作效率,同时避免传统抽吸所造成的药液污染。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次性可调控排液装置,包括针筒,所述针筒内活动连接有推杆,所述推杆的下端部固定安装有橡皮圈塞,所述橡皮圈塞与针筒的内壁活动连接,所述推杆内固定安装有注液管,所述注液管的上端接口与输液瓶相连接,所述注液管的下端穿过橡皮圈塞且与针筒内腔相连通,所述橡皮圈塞上固定安装有空气连通器;所述空气连通器的上端与大气相通,所述空气连通器的下端与针筒和橡皮圈塞之间所围成的内腔相连通;所述空气连通器内部活动安装球形空气栓塞,所述空气连通器下端与针筒内部相通处为漏网结构,所述空气连通器与大气相通的一端呈锥形结构,且所述空气连通器与大气相通的一端端部直径小于球形空气栓塞的直径。优选地,所述球形空气栓塞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优选地,所述针筒外表面上设置有刻度线。优选地,所述空气连通器上端的锥形结构内表面固定安装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的直径小于球形空气栓塞的直径。本技术提供了一次性可调控排液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利用连通器原理使液体下流进入针筒内,再通过浮力的作用,待球形空气栓塞上升到空气连通器出口处,圆球直径小于出口直径,卡在空气连通器的出口使液面无法继续上升,此时输液瓶内液体也停止下流,以达到控制输液剂量的效果,减少护士工作量、提升工作效率,同时保证密闭性,保证药液的无菌性;避免了反复抽吸,减少输液微粒,提升用药安全。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图1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标号说明:1、针筒;2、推杆;3、橡皮圈塞;4、注液管;5、空气连通器;6、球形空气栓塞;7、密封圈;8、刻度线;9、漏网结构。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中的附图,对本技术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如图1所示,一次性可调控排液装置,包括针筒1,所述针筒1内活动连接有推杆2,所述推杆2的下端部固定安装有橡皮圈塞3,所述橡皮圈塞3与针筒1的内壁活动连接,所述推杆2内固定安装有注液管4,所述注液管4的上端接口与输液瓶相连接,所述注液管4的下端穿过橡皮圈塞3且与针筒1内腔相连通,所述橡皮圈塞3上固定安装有空气连通器5;所述空气连通器5的上端与大气相通,所述空气连通器5的下端与针筒1和橡皮圈塞3之间所围成的内腔相连通;所述空气连通器5内部活动安装球形空气栓塞6,所述空气连通器5下端与针筒1内部相通处为漏网结构9,所述球形空气栓塞6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所述空气连通器5与大气相通的一端呈锥形结构,且所述空气连通器5与大气相通的一端端部直径小于球形空气栓塞6的直径。在使用时,先根据医疗所需的用药剂量来推拉推杆2,以调整设置推杆2下方的橡皮圈塞3与针筒1之间所围成的内腔0到150毫升不同的容积大小,再将注液管4的上端接口与输液瓶相连接,利用连通器原理使液体下流进入针筒1的内腔中,当针筒1内腔中的药剂未到达空气连通器的位置时,球形空气栓塞6立于漏网结构9上,且不阻碍空气流通,当针筒1内腔中的药剂到达空气连通器的位置时,由于球形空气栓塞6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因此通过浮力的作用,使球形空气栓塞6随着水位的上升而上升,在到达空气连通器5上端后,由于空气连通器5上端为锥形结构,因此球形空气栓塞6会卡在空气连通器5的上方排气口使液面无法继续上升,此时输液瓶内液体也停止下流,以达到控制输液剂量的效果,减少护士工作量、提升工作效率,同时避免传统抽吸所造成的药液污染。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针筒1外表面上设置有刻度线8。从而在推拉推杆2以调整橡皮圈塞3与针筒1之间的容积时,能够通过外侧刻度线8能够更直观的进行测量。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空气连通器5上端的锥形结构内表面固定安装有密封圈7,所述密封圈7的直径小于球形空气栓塞6的直径。从而当球形空气栓塞6随着水位上升到空气连通器5上端的锥形结构内时,可通过球形空气栓塞6与密封圈7之间软接触的作用,以进一步提高球形空气栓塞6与锥形结构之间的密封效果,以防止药液从球形空气栓塞6与空气连通器5之间的缝隙中流出,并且通过软接触的作用,也能够对球形空气栓塞6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次性可调控排液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针筒(1),所述针筒(1)内活动连接有推杆(2),所述推杆(2)的下端部固定安装有橡皮圈塞(3),所述橡皮圈塞(3)与针筒(1)的内壁活动连接,所述推杆(2)内固定安装有注液管(4),所述注液管(4)的上端接口与输液瓶相连接,所述注液管(4)的下端穿过橡皮圈塞(3)且与针筒(1)内腔相连通,所述橡皮圈塞(3)上固定安装有空气连通器(5);/n所述空气连通器(5)的上端与大气相通,所述空气连通器(5)的下端与针筒(1)和橡皮圈塞(3)之间所围成的内腔相连通;所述空气连通器(5)内部活动安装球形空气栓塞(6),所述空气连通器(5)下端与针筒(1)内部相通处为漏网结构(9),所述空气连通器(5)与大气相通的一端呈锥形结构,且所述空气连通器(5)与大气相通的一端端部直径小于球形空气栓塞(6)的直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次性可调控排液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针筒(1),所述针筒(1)内活动连接有推杆(2),所述推杆(2)的下端部固定安装有橡皮圈塞(3),所述橡皮圈塞(3)与针筒(1)的内壁活动连接,所述推杆(2)内固定安装有注液管(4),所述注液管(4)的上端接口与输液瓶相连接,所述注液管(4)的下端穿过橡皮圈塞(3)且与针筒(1)内腔相连通,所述橡皮圈塞(3)上固定安装有空气连通器(5);
所述空气连通器(5)的上端与大气相通,所述空气连通器(5)的下端与针筒(1)和橡皮圈塞(3)之间所围成的内腔相连通;所述空气连通器(5)内部活动安装球形空气栓塞(6),所述空气连通器(5)下端与针筒(1)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邱芝晴王珏邱娴景峰王濬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