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介入手术固定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959367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23 08: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介入手术固定装置,涉及手术固定器械技术领域,为解决现有DSA床不具备角度调节功能,仅能通过往病人腰背处垫枕,实现斜卧,稳定性差的问题。所述支撑底架的上方设置有靠背支架,所述支撑底架通过转轴与靠背支架转动连接,所述支撑底架的两侧均固定安装有限位齿,限位齿设置有七组,且每组设置有两个,所述靠背支架的两侧均设置有扶手架,所述扶手架的上表面设置有扶手,所述扶手架的一侧设置有支杆,所述靠背支架的外壁上固定安装有海绵靠垫,所述海绵靠垫外壁的上端固定安装有圆毛纤维面,所述圆毛纤维面的外壁上设置有头枕,所述靠背支架下表面的前端设置有弧形防滑坐垫。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介入手术固定装置
本技术涉及手术固定器械
,具体为一种介入手术固定装置。
技术介绍
心脏介入手术是一种新型诊断与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技术,经过穿刺体表血管,在数字减影的连续投照下,送入心脏导管,通过特定的心脏导管操作技术对心脏病进行确诊和治疗的诊治方法,它是较为先进的心脏病诊治方法,进展也非常迅速,它介于内科治疗与外科手术治疗之间,是一种有创的诊治方法。包括冠状动脉造影术、PTCA+支架术、二尖瓣球囊扩张术、射频消融术、起搏器植入术、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冠状动脉腔内溶栓术,在心脏介入手术中,病人是需要躺在DSA床上进行治疗。在对心包穿刺和急性左心衰病人治疗时,通常需要选择适宜体位,如从心尖部进针常取坐位,而选择剑突下进针常选斜坡卧位,但是,现有DSA床不具备角度调节功能,仅能通过往病人腰背处垫枕,实现斜卧,稳定性差;因此,不满足现有的需求,对此我们提出了一种介入手术固定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介入手术固定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现有DSA床不具备角度调节功能,仅能通过往病人腰背处垫枕,实现斜卧,稳定性差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介入手术固定装置,包括支撑底架,所述支撑底架的上方设置有靠背支架,所述支撑底架通过转轴与靠背支架转动连接,所述支撑底架的两侧均固定安装有限位齿,限位齿设置有七组,且每组设置有两个,所述靠背支架的两侧均设置有扶手架,所述扶手架的上表面设置有扶手,所述扶手架的一侧设置有支杆,所述靠背支架的外壁上固定安装有海绵靠垫,所述海绵靠垫外壁的上端固定安装有圆毛纤维面,所述圆毛纤维面的外壁上设置有头枕,所述靠背支架下表面的前端设置有弧形防滑坐垫,所述支撑底架后端的下方设置有安装片,且安装片设置有两个。优选的,所述头枕下端的两侧均设置有颈托,颈托设置有两个,且两个颈托与头枕为一体结构,两个所述颈托之间通过第一魔术绑带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头枕的后端面固定安装有刺毛纤维面,且头枕通过刺毛纤维面与海绵靠垫上的圆毛纤维面粘合连接。优选的,所述扶手架和支杆均通过螺纹轴与靠背支架转动连接,所述螺纹轴与支杆的连接处安装有螺母,所述靠背支架通过支杆与支撑底架上的限位齿连接。优选的,所述海绵靠垫的外壁上设置有防滑凸条,防滑凸条设置有十个,且十个防滑凸条等距分布,所述海绵靠垫的前端设置有第二魔术绑带,且第二魔术绑带的两端均与靠背支架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弧形防滑坐垫和靠背支架之间设置有连接带,且弧形防滑坐垫通过连接带与靠背支架固定连接,所述弧形防滑坐垫的两侧均固定安装有捆扎带。优选的,所述安装片上设置有丝杆,且丝杆与安装片螺纹连接,所述丝杆的一端固定安装有手轮,所述丝杆的另一端固定安装有吸盘。优选的,所述支杆设置有两个,且两个支杆之间设置有加固杆,两个所述加固杆与支杆为一体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通过设置支杆和限位齿,支杆设置有两个,且两个支杆之间设置有加固杆,加固杆与支杆一体成型,且均为钢制材料,承载力高,以避免体重较重患者滑脱,手术前,可根据需求旋转支杆,使其与不同的限位齿卡合,达到调节介入手术固定装置倾斜角度的作用,限位齿共设置有七组,可调节七档倾斜角度,角度范围在20度到80度之间,方便根据手术选择适宜的体位,以满足心尖部进针时需要采取坐位,而剑突下进针时需选择斜坡卧位的需求。2、通过在头枕的两侧设置颈托,使用时将颈部靠于两个颈托之间,并通过第一魔术绑带调整颈托间距,使其夹持颈部,起到支撑定位的作用,装置采用海绵靠垫,其外壁设有若干防滑凸条,能够增加病人背部与海绵靠垫的摩擦力,而腰部位置设置有第二魔术绑带束紧,配合弧形防滑坐垫使用,能够最大程度避免病人下滑,提高手术过程中的安全性,第一魔术绑带和第二魔术绑带均采用尼龙布料材质,X线穿透性强,不会影响诊断。3、通过在装置后端设置安装片,使用时可将安装片卡合于DSA床的床板上,依靠手轮旋转丝杆,使其带动吸盘上移,吸附于床板的下表面,以达到安装介入手术固定装置的作用,安装方式简单,且稳定性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正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A处局部放大图;图4为本技术的支杆结构示意图;图中:1、支撑底架;2、靠背支架;3、海绵靠垫;4、头枕;5、连接带;6、弧形防滑坐垫;7、支杆;8、限位齿;9、扶手架;10、扶手;11、螺纹轴;12、螺母;13、转轴;14、安装片;15、丝杆;16、手轮;17、吸盘;18、颈托;19、防滑凸条;20、第一魔术绑带;21、圆毛纤维面;22、刺毛纤维面;23、捆扎带;24、第二魔术绑带;25、加固杆。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请参阅图1-4,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介入手术固定装置,包括支撑底架1,支撑底架1的上方设置有靠背支架2,支撑底架1通过转轴13与靠背支架2转动连接,支撑底架1的两侧均固定安装有限位齿8,限位齿8设置有七组,且每组设置有两个,靠背支架2的两侧均设置有扶手架9,扶手架9的上表面设置有扶手10,扶手架9的一侧设置有支杆7,靠背支架2的外壁上固定安装有海绵靠垫3,海绵靠垫3外壁的上端固定安装有圆毛纤维面21,圆毛纤维面21的外壁上设置有头枕4,靠背支架2下表面的前端设置有弧形防滑坐垫6,支撑底架1后端的下方设置有安装片14,且安装片14设置有两个。进一步,头枕4下端的两侧均设置有颈托18,颈托18设置有两个,且两个颈托18与头枕4为一体结构,两个颈托18之间通过第一魔术绑带20固定连接,颈托18用于支撑住病人的颈部,第一魔术绑带20可用于调节左右颈托18的间距,以达到最佳的支撑效果,避免手术过程中病人身体下滑。进一步,头枕4的后端面固定安装有刺毛纤维面22,且头枕4通过刺毛纤维面22与海绵靠垫3上的圆毛纤维面21粘合连接,圆毛纤维面21和刺毛纤维面22的粘合原理与魔术贴相同,头枕4可以依靠该结构调节高度,适应不同身高的病人。扶手架9和支杆7均通过螺纹轴11与靠背支架2转动连接,螺纹轴11与支杆7的连接处安装有螺母12,靠背支架2通过支杆7与支撑底架1上的限位齿8连接,限位齿8设置有七个档位,可以用于调节介入手术固定装置的倾斜角度,角度范围在20度到80度之间。海绵靠垫3的外壁上设置有防滑凸条19,防滑凸条19设置有十个,且十个防滑凸条19等距分布,海绵靠垫3的前端设置有第二魔术绑带24,且第二魔术绑带24的两端均与靠背支架2固定连接,防滑凸条19能够增加病人背部与海绵靠垫3的摩擦力,第二魔术绑带24用于对病人腰部进行固定。进一步,弧形防滑坐垫6和靠背支架2之间设置有连接带5,且弧形防滑坐垫6通过连接带5与靠背支架2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介入手术固定装置,包括支撑底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底架(1)的上方设置有靠背支架(2),所述支撑底架(1)通过转轴(13)与靠背支架(2)转动连接,所述支撑底架(1)的两侧均固定安装有限位齿(8),限位齿(8)设置有七组,且每组设置有两个,所述靠背支架(2)的两侧均设置有扶手架(9),所述扶手架(9)的上表面设置有扶手(10),所述扶手架(9)的一侧设置有支杆(7),所述靠背支架(2)的外壁上固定安装有海绵靠垫(3),所述海绵靠垫(3)外壁的上端固定安装有圆毛纤维面(21),所述圆毛纤维面(21)的外壁上设置有头枕(4),所述靠背支架(2)下表面的前端设置有弧形防滑坐垫(6),所述支撑底架(1)后端的下方设置有安装片(14),且安装片(14)设置有两个。/n

【技术特征摘要】
20200721 CN 20202144417821.一种介入手术固定装置,包括支撑底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底架(1)的上方设置有靠背支架(2),所述支撑底架(1)通过转轴(13)与靠背支架(2)转动连接,所述支撑底架(1)的两侧均固定安装有限位齿(8),限位齿(8)设置有七组,且每组设置有两个,所述靠背支架(2)的两侧均设置有扶手架(9),所述扶手架(9)的上表面设置有扶手(10),所述扶手架(9)的一侧设置有支杆(7),所述靠背支架(2)的外壁上固定安装有海绵靠垫(3),所述海绵靠垫(3)外壁的上端固定安装有圆毛纤维面(21),所述圆毛纤维面(21)的外壁上设置有头枕(4),所述靠背支架(2)下表面的前端设置有弧形防滑坐垫(6),所述支撑底架(1)后端的下方设置有安装片(14),且安装片(14)设置有两个。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介入手术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头枕(4)下端的两侧均设置有颈托(18),颈托(18)设置有两个,且两个颈托(18)与头枕(4)为一体结构,两个所述颈托(18)之间通过第一魔术绑带(20)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介入手术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头枕(4)的后端面固定安装有刺毛纤维面(22),且头枕(4)通过刺毛纤维面(22)与海绵靠垫(3)上的圆毛纤维面(21)粘合连接。


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燕何英王垚周丽华魏群申秀红孙媛媛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