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速装置及工件的加工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936810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8 21:3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对成为带孔部件的加工材料的工件进行加工时的可加工性良好的减速装置。一种减速装置,其具备带孔部件,所述带孔部件设置有使滚动体滚动的滚动面及孔部,其中,带孔部件设置有母材区域及位于母材区域的表面侧且硬度比母材区域的硬度更高的表面硬化层,在表面硬化层,从表面朝向与表面垂直的深度方向依次设置有表层区域及硬度过渡区域,在将深度方向上的每0.1mm的维氏硬度的变化量设为硬度变化量时,表层区域包括从表面连续至硬度过渡区域且硬度变化量为0以上的部位,硬度过渡区域包括随着朝向深度方向硬度连续减小且硬度变化量为‑60以下的部位,滚动面设置于表层区域的表面,孔部设置于母材区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减速装置及工件的加工方法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7年12月26日、申请号为201711430143.6、名称为“减速装置及工件的加工方法”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减速装置及工件的加工方法。
技术介绍
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挠曲啮合型减速装置。在该减速装置中,在外壳与输出侧凸缘体之间配置有滚动体,输出侧凸缘体经由滚动体被外壳支承为能够旋转。在输出侧凸缘体,除了设置有使滚动体滚动的滚动面以外,还设置有供螺栓拧入的孔部。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12214号公报对专利文献1的输出侧凸缘体那样具有滚动面的部件而言,为了实现疲劳强度的提高要求滚动面具有较高的硬度。为此,通常使用浸淬等能够对成为热处理对象的工件的整体进行淬火的表面硬化处理。在上述输出侧凸缘体那样的带孔部件中,有时在表面硬化处理后进行在工件上设置孔部的冲孔加工。此时,若通过淬火使工件整体高硬度化,则冲孔加工时会产生工具寿命降低等不良情况。目前,尚未提出有考虑到成为这种带孔部件的材料的工件的可加工性而进行改进的减速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这种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对成为带孔部件的加工材料的工件进行加工时的可加工性良好的减速装置。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涉及一种减速装置。该减速装置具备带孔部件,该带孔部件设置有使滚动体滚动的滚动面及孔部,其中,所述带孔部件设置有母材区域及位于所述母材区域的表面侧且硬度比所述母材区域的硬度更高的表面硬化层,在所述表面硬化层,从表面朝向与表面垂直的深度方向依次设置有表层区域及硬度过渡区域,在将所述深度方向上的每0.1mm的维氏硬度的变化量设为硬度变化量时,所述表层区域包括从所述表面连续至所述硬度过渡区域且所述硬度变化量为0以上的部位,所述硬度过渡区域包括随着朝向所述深度方向硬度连续减小且所述硬度变化量为-60以下的部位,所述滚动面设置于所述表层区域的表面,所述孔部设置于所述母材区域。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涉及一种工件的加工方法。本方法为一种成为带孔部件的材料的工件的加工方法,在所述带孔部件设置有使所述滚动体滚动的滚动面及孔部,所述工件的加工方法包括如下工序:淬火工序,对所述工件的应成为所述滚动面的部位照射激光进行淬火从而设置表面硬化层,对所述工件的应成为孔部的部位不进行淬火而保留母材区域;以及冲孔工序,对所述工件的应成为孔部的部位的所述母材区域进行冲孔。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提供一种对成为带孔部件的加工材料的工件进行加工时的可加工性良好的减速装置。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减速装置的剖视图。图2是表示图1的滚动体及其周边结构的放大图。图3是示意地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第1轮架部件的硬度分布的图。图4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第1轮架部件的硬度分布的一例的图表。图5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第1轮架部件的硬度分布的一例的另一图表。图中:10-减速装置,16-滚动体,38-滚动面,40-孔部,42-母材区域,44-表面硬化层,46-表层区域,48-硬度过渡区域。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在实施方式及变形例中,对相同的构成要件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说明。并且,在各附图中,为了便于说明,适当省略构成要件的一部分,或适当放大或缩小表示构成要件的尺寸。并且,针对存在共同点的不同的构成要件,通过在名称的开头标注“第1、第2”等并在符号的末尾标注“-A、-B”等来进行区分,而在统称时则省略他们。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减速装置10的剖视图。本实施方式的减速装置10是通过使与内齿轮24啮合的外齿轮22挠曲变形以使其旋转从而使外齿轮22自转并将该自转成分进行输出的挠曲啮合型减速装置。减速装置10主要具备外壳12、一对轮架14、多个滚动体16、起振体18、起振体轴承20、外齿轮22以及内齿轮24。外壳12为筒状部件,在其内侧配置有一对轮架14。一对轮架14为具有刚性的筒状部件。一对轮架14在后述的轴向X上彼此隔着间隔配置,在其内侧配置有起振体18。一侧的轮架14(图1中右侧的轮架。以下,称之为输入侧轮架14-A)通过螺栓26以不能旋转方式组装于外壳12。输入侧轮架14-A通过拧入螺栓孔28的螺栓(未图示)与马达等驱动装置连结在一起。另一侧的轮架14(图1中左侧的轮架。以下,称之为输出侧轮架14-B)经由滚动体16被外壳12支承为旋转自如。输出侧轮架14-B作为用于将从驱动装置输入的旋转输出至成为驱动对象的被驱动装置的输出部而发挥作用。在以下的说明中,将沿输出侧轮架14-B的旋转中心线La的方向设为轴向X。外壳12、输出侧轮架14-B及滚动体16的详细内容将在后面进行叙述。起振体18为筒状部件,其截面形状形成为椭圆形。起振体18经由轴承30被一对轮架14双支承为旋转自如。在起振体18连接有驱动装置的驱动轴。起振体轴承20配置于起振体18与外齿轮22之间。起振体轴承20将外齿轮22支承为相对于起振体18旋转自如。外齿轮22配置于起振体18的外周侧。外齿轮22为具有挠性的环状部件。外齿轮22经由起振体轴承20而被起振体18挠曲变形为椭圆状。外齿轮22具有环状的基部22a、一体地形成于基部22a的外周侧的第1外齿部22b及第2外齿部22c。第1外齿部22b及第2外齿部22c沿轴向X配置。若起振体18旋转,则外齿轮22与内齿轮24的啮合位置在周向上移位,并且外齿轮24对应于起振体18的形状而挠曲变形。内齿轮24为具有刚性的环状部件。内齿轮24配置于外齿轮22的外周侧。内齿轮24包括与外齿轮22的第1外齿部22b内啮合的第1内齿轮24-A及与外齿轮22的第2外齿部22c内啮合的第2内齿轮24-B。外齿部22b、22c的起振体18的长轴方向上的两侧部分与内齿轮24内啮合。第1内齿轮24-A的内齿数比第1外齿部22b的外齿数多2i(i为1以上的自然数)个,第2内齿轮24-B的内齿数与第2外齿部22c的外齿数一致。第1内齿轮24-A与输入侧轮架14-A形成为一体,第2内齿轮24-B与输出侧轮架14-B形成为一体。下面,对上述减速装置10的动作进行说明。若驱动轴旋转,则起振体18与驱动轴一同旋转。若起振体18旋转,则外齿轮22与内齿轮24的啮合位置沿周向移位,并且外齿轮22对应于起振体18的形状而挠曲变形。起振体18每旋转一周,第1外齿部22b相对于第1内齿轮24-A旋转(自转)相当于第1外齿部22b与第1内齿轮24-A的齿数差的量。此时,起振体18的旋转以与第1外齿部22b和第1内齿轮24-A的齿数差相对应的减速比进行减速后使外齿轮22自转。第1外齿部22b与第2外齿部22c以相同的相位一体地旋转。由于第2内齿轮24-B的齿数与第2外齿部22c的齿数相同,因此起振体18旋转一周的前后,第2内齿轮24-B与第2外齿部22c之间的相对啮合位置保持不变,并且第2内齿轮24-B与第1外齿部22b的自转成分同步旋转。该第1外齿部22b的自转成分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减速装置,其具备设置有孔部的带孔部件,所述减速装置的特征在于,/n所述带孔部件设置有母材区域及位于所述母材区域的表面侧且硬度比所述母材区域的硬度更高的表面硬化层,/n在所述表面硬化层,从表面朝向与表面垂直的深度方向依次设置有表层区域及硬度过渡区域,/n在将所述深度方向上的每0.1mm的维氏硬度的变化量设为硬度变化量时,/n所述表层区域从所述表面连续至所述硬度过渡区域且包括所述硬度变化量为0以上的部位,/n所述硬度过渡区域随着朝向所述深度方向硬度连续减小且包括所述硬度变化量为-60以下的部位,/n所述孔部设置于所述母材区域。/n

【技术特征摘要】
20170116 JP 2017-0048761.一种减速装置,其具备设置有孔部的带孔部件,所述减速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带孔部件设置有母材区域及位于所述母材区域的表面侧且硬度比所述母材区域的硬度更高的表面硬化层,
在所述表面硬化层,从表面朝向与表面垂直的深度方向依次设置有表层区域及硬度过渡区域,
在将所述深度方向上的每0.1mm的维氏硬度的变化量设为硬度变化量时,
所述表层区域从所述表面连续至所述硬度过渡区域且包括所述硬度变化量为0以上的部位,
所述硬度过渡区域随着朝向所述深度方向硬度连续减小且包括所述硬度变化量为-60以下的部位,
所述孔部设置于所述母材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速装置,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表层领域的表面至所述硬度过渡区域为止的深度在0.5mm~1.5mm的范围。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村光扩
申请(专利权)人:住友重机械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