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下穿既有线性建构筑物的隧道施工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隧道施工
,具体涉及一种下穿既有线性建构筑物的隧道施工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目前,在城市中心区的地下空间内往往密布运营地铁、道路及市政管线等地下设施设备,新建隧道施工时将会不可避免地穿越或上跨既有线性地下建(构)筑物,尤其是大型市政管线(燃气管道、污水干管等),其具有社会影响大、变形敏感等特点,这对新建隧道实施的安全性提出了严格的控制要求。盾构、顶管等非开挖技术可以大大减少穿越施工时对建构筑物运营带来的影响,其在新建城市隧道施工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盾构或顶管近距离穿越运营地下建构筑物时,必然会引起周围土体的扰动,如果控制不好容易引起地铁隧道变形过大,甚至引发安全事故。如何保证隧道施工顺利穿越施工,并确保地铁的安全运营,是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下穿既有线性建构筑物的隧道施工结构及其施工方法,能够减少新建隧道施工对既有线性建构筑物周围土体的扰动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下穿既有线性建构筑物的隧道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土体加固区,所述土体加固区设置在既有线性建构筑物(5)的下方,所述土体加固区包括强加固土体区(1)、弱加固土体区(2)及摆喷过渡区域(3),所述强加固土体区(1)沿着新建隧道(4)的施工方向布置,所述弱加固土体区(2)的数量为两个,分别沿着新建隧道(4)的施工方向布置在强加固土体区(1)的两侧,所述新建隧道(4)穿过强加固土体区(1)及两个弱加固土体区(2);/n所述强加固土体区(1)包括强加固中部旋喷柱体区域(11)、侧部强加固旋喷区域(12),所述强加固中部旋喷柱体区域(11)的数量为若干组,分别设置在既有线性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下穿既有线性建构筑物的隧道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土体加固区,所述土体加固区设置在既有线性建构筑物(5)的下方,所述土体加固区包括强加固土体区(1)、弱加固土体区(2)及摆喷过渡区域(3),所述强加固土体区(1)沿着新建隧道(4)的施工方向布置,所述弱加固土体区(2)的数量为两个,分别沿着新建隧道(4)的施工方向布置在强加固土体区(1)的两侧,所述新建隧道(4)穿过强加固土体区(1)及两个弱加固土体区(2);
所述强加固土体区(1)包括强加固中部旋喷柱体区域(11)、侧部强加固旋喷区域(12),所述强加固中部旋喷柱体区域(11)的数量为若干组,分别设置在既有线性建构筑物(5)的两侧,所述侧部强加固旋喷区域(12)位于最外侧强加固中部旋喷柱体区域(11)的外侧,所述相邻两组强加固中部旋喷柱体区域(11)之间、强加固中部旋喷柱体区域(11)与侧部强加固旋喷区域(12)之间咬合布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下穿既有线性建构筑物的隧道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既有线性建构筑物(5)设置在两组强加固中部旋喷柱体区域(11)之间咬合区域的上方,所述强加固中部旋喷柱体区域(11)包括若干个中部强加固旋喷桩(111),若干个中部强加固旋喷桩(111)沿着既有线性建构筑物(5)的线路均匀排布,所述中部强加固旋喷桩(111)的中心距离既有线性建构筑物(5)外侧边缘的距离t为0.2-0.5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下穿既有线性建构筑物的隧道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弱加固土体区(2)包括若干个沿着既有线性建构筑物(5)的线路均匀排布的弱加固旋喷桩(21),相邻两个弱加固旋喷桩(21)之间咬合排布,所述侧部强加固旋喷区域(12)包括若干个沿着既有线性建构筑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昌桔,杨守臻,索靖,应宏伟,李冰河,杨先进,周迪,王丙印,金坚刚,张建毅,张金红,梁涛,彭奎,张金海,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市市政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