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桩基施工平台,涉及桥梁工程技术领域,桩基施工平的限位支撑组件包括的第一固定环、第二固定环、两个螺杆、两个螺母、连接耳、两个防滑块;防滑块包括防滑部和导向部;当螺杆旋入螺纹孔,且令第一固定环和第二固定环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时,螺杆尾部令防滑块沿通孔的贯穿方向逐渐朝操作孔的中心轴线方向移动;第一固定环和第二固定环上设置有限位凹槽,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上分别对应设置有与限位凸起。操作孔和支撑部用于对导管管段进行限位和预定位,第一固定环和第二固定环用于加固导管管段,并更好的限位导管管段的晃动,提高施工的精准度,减少导管管段和操作孔之间的摩擦磨损,延长桩基施工平台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桩基施工平台
本专利技术涉及桥梁工程
,尤其是涉及一种桩基施工平台。
技术介绍
桥梁桩基位于桥梁结构的底部,桥梁桩基与地基接触,是桥梁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桩基混凝土灌注过程中需要借助桩基施工平台。桩基施工平台上设置有施工操作孔,用于穿设导管管段,导管管段的外壁上焊接有钢圈,导管管段穿过施工操作孔后,钢圈卡设在施工操作孔上,从而起到支撑限位导管管段的作用,令导管管段悬空。当需要拆卸导管管段时,采用吊装设备吊起导管管段即可。但是,在现有技术中,导管管段的外径有多种,因此导管管段的外壁与施工操作孔的内径不一定抵接,导致在施工过程中,导管管段会产生晃动的情况,降低施工的精准度;并且,导管管段和施工操作孔之间会产生摩擦磨损,影响桩基施工平台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桩基施工平台,以改善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施工过程中的导管管段会产生晃动的情况,降低施工的精准度,并且导管管段和施工操作孔之间会产生摩擦磨损,影响桩基施工平台的使用寿命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桩基施工平台,包括平台底架、作业平台以及限位支撑组件;所述作业平台架设在所述平台底架的顶部;所述作业平台的相对两侧分别形成第一承重部和第二承重部;所述第一承重部和所述第二承重部之间设置有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分别与所述第一承重部和所述第二承重部铰接;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分别能够转动并固定在第一阻挡位置和第二阻挡位置;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上均设置有呈半圆形的缺口,且两个所述缺口处分别设置有限位凸台,当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分别位于第一阻挡位置和第二阻挡位置时,两个所述缺口形成用于穿设导管管段的操作孔,所述缺口和所述限位凸台形成用于承托钢圈的支撑部;所述操作孔与所述平台底架的中部空间连通;所述限位支撑组件用于架设在所述操作孔上方;所述限位支撑组件包括呈半环形的第一固定环、第二固定环、两个螺杆以及分别与两个所述螺杆相配合的两个螺母;所述第一固定环和所述第二固定环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连接耳,四个所述连接耳上分别设置有与所述螺杆相配合的螺纹孔;所述限位支撑组件还包括两个防滑块;所述第一固定环和所述第二固定环上分别设置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分别沿半环形内部至外部的方向贯穿所述第一固定环和所述第二固定环;两个所述防滑块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内;所述防滑块靠近半环形内部的一端设置有防滑部,另一端设置有导向部;当所述螺杆旋入对应的两个所述螺纹孔,且令所述第一固定环和所述第二固定环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时,所述螺杆的尾部能够与所述导向部抵接配合,推动所述防滑块,以令所述防滑块沿所述通孔的贯穿方向逐渐朝所述操作孔的中心轴线方向移动;所述第一固定环和所述第二固定环靠近所述操作孔的一面分别设置有限位凹槽,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上分别对应设置有与所述限位凹槽相配合的限位凸起。进一步的,所述平台底架包括四根支腿和支撑框;所述支撑框分别与所述四根支腿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支腿包括支脚、内支撑筒、外支撑筒、固定螺栓以及与所述固定螺栓相配合的固定螺母;所述外支撑筒的底部与所述支脚固定连接;所述外支撑筒套设在所述内支撑筒的外部,且所述内支撑筒和所述外支撑筒上分别沿长度延伸方向设置有多个用于穿设所述固定螺栓的固定孔;所述内支撑筒远离所述支脚的一端与所述支撑框固定连接。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框和所述作业平台相靠近的一面分别设置有沿所述支撑框长度方向延伸的导轨和能够锁紧的滚轮;所述导轨与所述滚轮相配合;所述内支撑筒的侧壁上设置有驱动缸;所述驱动缸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内支撑筒和所述作业平台铰接;所述驱动缸用于推动所述作业平台在所述导轨上移动。进一步的,所述支脚呈圆盘状。进一步的,多个所述固定孔均匀间隔设置。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框为矩形框,所述矩形框对应的两边上设置有所述导轨。进一步的,所述驱动缸为液压缸或者气缸。进一步的,所述防滑部包括摩擦凸起或者磨砂层。进一步的,所述防滑部包括防滑胶垫。进一步的,所述作业平台包括固定框;所述第一承重部和所述第二承重部均包括间隔设置的多个钢筋,所述钢筋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固定框固定连接。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桩基施工平台,在施工过程中,平台底架用于支撑作业平台和限位支撑组件。施工人员站在作业平台上的第一承重部和/或第二承重部上,将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分别转动至第一阻挡位置和第二阻挡位置,然后利用吊装设备将导管管段吊至操作孔上方,并穿设过操作孔,支撑部承托住导管管段外壁上的钢圈,以完成导管管段的预定位。然后将第一固定环和第二固定环相对放置在导管管段的外围,将其中一个螺杆旋入对应的两个连接耳和螺母,在旋入的过程中,螺杆能够缩小第一固定环和第二固定环之间的距离,从而令两个半环形组成的圆环的半径逐渐减小;同时,螺杆的尾部与导向部抵接配合,推动防滑块朝操作孔的中心轴线方向移动,令防滑块的防滑部与导管管段的外壁抵接,以增加摩擦力,螺杆和防滑块的设置能够实现联动效果。同理,将另一个螺杆旋入对应的两个连接耳和螺母,能够叠加上述作用。在第一固定环和第二固定环移动的同时,限位凹槽与限位凸起相配合,以限制第一固定环和第二固定环的移动范围。由上可知,平台底架用于支撑其上部结构;作业平台的第一承重部和第二承重部用于供施工人员踩踏,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以及支撑部的设置用于对导管管段进行限位和预定位。限位支撑组件用于进一步加固导管管段,其中,第一固定环、第二固定环以及螺杆之间的相互配合能够加固导管管段,第一固定环、第二固定环、螺杆以及防滑块之间的相互配合能够提高导管管道与限位支撑组件之间的摩擦力,更好的限位导管管段的晃动,提高施工的精准度,减少导管管段和操作孔之间的摩擦磨损,延长桩基施工平台的使用寿命。限位凹槽和限位凸起的设置用于限定第一固定环和第二固定环的移动范围,改善第一固定环和第二固定环晃动的问题,从而改善导管管段晃动的问题。另外,由于螺杆在旋紧第一固定环和第二固定环的同时,其尾部还能够推动防滑块,产生联动效果,相对于能够产生同样技术效果的机构,本方案不仅能够降低机构的制造成本,还能够提高施工效率。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桩基施工平台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作业平台的俯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限位支撑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标:1-平台底架;2-作业平台;3-限位支撑组件;4-第一承重部;5-第二承重部;6-第一支撑板;7-第二支撑板;8-限位凸台;9-缺口;10-支撑部;11-操作孔;12-第一固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桩基施工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平台底架(1)、作业平台(2)以及限位支撑组件(3);所述作业平台(2)架设在所述平台底架(1)的顶部;/n所述作业平台(2)的相对两侧分别形成第一承重部(4)和第二承重部(5);所述第一承重部(4)和所述第二承重部(5)之间设置有第一支撑板(6)和第二支撑板(7);所述第一支撑板(6)和所述第二支撑板(7)分别与所述第一承重部(4)和所述第二承重部(5)铰接;所述第一支撑板(6)和所述第二支撑板(7)分别能够转动并固定在第一阻挡位置和第二阻挡位置;所述第一支撑板(6)和所述第二支撑板(7)上均设置有呈半圆形的缺口(9),且两个所述缺口(9)处分别设置有限位凸台(8),当所述第一支撑板(6)和所述第二支撑板(7)分别位于第一阻挡位置和第二阻挡位置时,两个所述缺口(9)形成用于穿设导管管段的操作孔(11),所述缺口(9)和所述限位凸台(8)形成用于承托钢圈的支撑部(10);所述操作孔(11)与所述平台底架(1)的中部空间连通;/n所述限位支撑组件(3)用于架设在所述操作孔(11)上方;所述限位支撑组件(3)包括呈半环形的第一固定环(12)、第二固定环(13)、两个螺杆(14)以及分别与两个所述螺杆(14)相配合的两个螺母(15);所述第一固定环(12)和所述第二固定环(13)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连接耳(16),四个所述连接耳(16)上分别设置有与所述螺杆(14)相配合的螺纹孔;所述限位支撑组件(3)还包括两个防滑块(17);所述第一固定环(12)和所述第二固定环(13)上分别设置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分别沿半环形内部至外部的方向贯穿所述第一固定环(12)和所述第二固定环(13);两个所述防滑块(17)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内;所述防滑块(17)靠近半环形内部的一端设置有防滑部(18),另一端设置有导向部(19);当所述螺杆(14)旋入对应的两个所述螺纹孔,且令所述第一固定环(12)和所述第二固定环(13)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时,所述螺杆(14)的尾部能够与所述导向部(19)抵接配合,推动所述防滑块(17),以令所述防滑块(17)沿所述通孔的贯穿方向逐渐朝所述操作孔(11)的中心轴线方向移动;所述第一固定环(12)和所述第二固定环(13)靠近所述操作孔(11)的一面分别设置有限位凹槽,所述第一支撑板(6)和所述第二支撑板(7)上分别对应设置有与所述限位凹槽相配合的限位凸起(20)。/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桩基施工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平台底架(1)、作业平台(2)以及限位支撑组件(3);所述作业平台(2)架设在所述平台底架(1)的顶部;
所述作业平台(2)的相对两侧分别形成第一承重部(4)和第二承重部(5);所述第一承重部(4)和所述第二承重部(5)之间设置有第一支撑板(6)和第二支撑板(7);所述第一支撑板(6)和所述第二支撑板(7)分别与所述第一承重部(4)和所述第二承重部(5)铰接;所述第一支撑板(6)和所述第二支撑板(7)分别能够转动并固定在第一阻挡位置和第二阻挡位置;所述第一支撑板(6)和所述第二支撑板(7)上均设置有呈半圆形的缺口(9),且两个所述缺口(9)处分别设置有限位凸台(8),当所述第一支撑板(6)和所述第二支撑板(7)分别位于第一阻挡位置和第二阻挡位置时,两个所述缺口(9)形成用于穿设导管管段的操作孔(11),所述缺口(9)和所述限位凸台(8)形成用于承托钢圈的支撑部(10);所述操作孔(11)与所述平台底架(1)的中部空间连通;
所述限位支撑组件(3)用于架设在所述操作孔(11)上方;所述限位支撑组件(3)包括呈半环形的第一固定环(12)、第二固定环(13)、两个螺杆(14)以及分别与两个所述螺杆(14)相配合的两个螺母(15);所述第一固定环(12)和所述第二固定环(13)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连接耳(16),四个所述连接耳(16)上分别设置有与所述螺杆(14)相配合的螺纹孔;所述限位支撑组件(3)还包括两个防滑块(17);所述第一固定环(12)和所述第二固定环(13)上分别设置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分别沿半环形内部至外部的方向贯穿所述第一固定环(12)和所述第二固定环(13);两个所述防滑块(17)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内;所述防滑块(17)靠近半环形内部的一端设置有防滑部(18),另一端设置有导向部(19);当所述螺杆(14)旋入对应的两个所述螺纹孔,且令所述第一固定环(12)和所述第二固定环(13)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时,所述螺杆(14)的尾部能够与所述导向部(19)抵接配合,推动所述防滑块(17),以令所述防滑块(17)沿所述通孔的贯穿方向逐渐朝所述操作孔(11)的中心轴线方向移动;所述第一固定环(12)和所述第二固定环(13)靠近所述操作孔(11)的一面分别设置有限位凹槽,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小坤,吕正兴,李鑫,李志祥,黄永佳,
申请(专利权)人:西南交通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云南;5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