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复合型扩散增亮膜
本技术涉及复合膜领域,尤其涉及的是一种复合型扩散增亮膜。
技术介绍
背光模组为液晶显示装置的关键组件之一,由于液晶本身不发光,背光模组的重要功能即在供应均匀的面光源以供液晶显示面板使用。现有技术中,传统液晶显示背光源模组中主要由光源、导光板,扩散膜、增亮膜组成,光线通过扩散膜的匀光作用和增亮膜的聚光作用,达到光能分布均匀,光线聚集的光学效果。但是这种背光源模组中的扩散膜主要起到修正扩散角度的作用,会使光辐射面积增大,但是会降低单位面积的光强度,即减低了辉度。而增亮膜可通过棱镜结构以对光线进行折射与内部全反射,从而将散乱的光线收集到一定角度内的正视角方向,提高LCD的辉度和发出光能的利用率,然而传统的棱镜结构一般都是按照固定的方向规则进行排列,汇聚的光线只能在一定的方向上进行增强,增亮扩散效果较差,由于微棱镜阵列仅仅按照单个方向排列,观察者在可视角度内由于无法进行适当的调整,造成不能满足不同要求的显示;另外,传统扩散膜主要通过扩散膜层中随机散布且不同粒径的散射粒子,以对进入膜层内的入射光线进行充分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复合型扩散增亮膜,其特征在于:包括扩散层、第一基材层、第一棱镜膜层、第二棱镜膜层、第一亚克力胶层及第二亚克力胶层,所述第一基材层的上表面涂覆有扩散层,所述第一基材层的下表面通过第一亚克力胶层与第一棱镜膜层粘接,所述第一棱镜膜层的下表面通过第二亚克力胶层与第二棱镜膜层粘接,所述第一棱镜膜层及第二棱镜膜层均包括第二基材层及棱镜单元结构,所述棱镜单元结构设于第二基材层的上表面,所述第一棱镜膜层与第二棱镜膜层上的棱镜单元结构存在夹角,所述夹角的范围为大于0°且小于180°;/n所述棱镜单元结构包括有若干第一棱镜部及若干第二棱镜部,所述第一棱镜部与第二棱镜部分别依次呈间隔设置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复合型扩散增亮膜,其特征在于:包括扩散层、第一基材层、第一棱镜膜层、第二棱镜膜层、第一亚克力胶层及第二亚克力胶层,所述第一基材层的上表面涂覆有扩散层,所述第一基材层的下表面通过第一亚克力胶层与第一棱镜膜层粘接,所述第一棱镜膜层的下表面通过第二亚克力胶层与第二棱镜膜层粘接,所述第一棱镜膜层及第二棱镜膜层均包括第二基材层及棱镜单元结构,所述棱镜单元结构设于第二基材层的上表面,所述第一棱镜膜层与第二棱镜膜层上的棱镜单元结构存在夹角,所述夹角的范围为大于0°且小于180°;
所述棱镜单元结构包括有若干第一棱镜部及若干第二棱镜部,所述第一棱镜部与第二棱镜部分别依次呈间隔设置;
所述第一棱镜部包括第一中心棱镜体及若干直径不等的第一棱镜环,所述第一棱镜环呈圆形结构,所述第一中心棱镜体设于第一棱镜环的中心位置,若干所述第一棱镜环依次呈圆环状设于第一中心棱镜体的外侧,所述第一棱镜环由多个呈圆形排列的第一棱镜体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型扩散增亮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散层内设有若干第一扩散粒子及第二扩散粒子,所述第一扩散粒子的粒径大于第二扩散粒子的粒径,所述第一扩散粒子与第二扩散粒子呈交错间隔排列设置,所述扩散层的上表面设有若干等距排列的第三扩散粒子,所述第三扩散粒子的粒径小于第二扩散粒子的粒径,所述第一扩散粒子、第二扩散粒子及第三扩散粒子均为中空二氧化硅粒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型扩散增亮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散层内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雪春,李胜辉,
申请(专利权)人:创联胜光电广东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