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切换管道且控制流速的波纹软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925690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8 21: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切换管道且控制流速的波纹软管,包括第一波纹软管、第二波纹软管、第三波纹软管,所述第一波纹软管底部左右两侧分别与第二波纹软管、第三波纹软管相连通,所述第一波纹软管左右两侧皆贯穿固设有第一滚珠轴承,位于所述第一波纹软管左侧的第一滚珠轴承内部固接有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右端固接有第三锥形齿轮,所述第三锥形齿轮右侧设置有第四连接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当新型波纹软管在工作时,如若发现新型波纹软管上第二波纹软管损坏了,可通过旋转第一把手,当第一转盘转动到指定位置时,将第二波形软管管口封住,使液体、气体能通过第三波形软管继续运输,但无法进入第二波形软管,从而达到了不影响其他管道液体、气体的输送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切换管道且控制流速的波纹软管
本技术涉及波纹软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切换管道且控制流速的波纹软管。
技术介绍
波纹软管作为一种柔性耐压管件安装于液体、气体输送系统中,用以补偿管道或机器、设备连接端的相互位移,吸收振动能量,能够起到减振、消音等作用,具有柔性好、质量轻、耐腐蚀、抗疲劳、耐高低温等多项特点,还可穿线使用。传统的波纹软管是整体的一段,如果某处液体、气体需要输送到两处不同的地点,则需要两根波纹软管,容易导致软管多余,造成浪费,且当某根软管损坏时,会造成液体、气体无法正常运输,需停止所有液体、气体运输,进行修复软管,才能正常工作,对液体、气体的输送造成较大的影响,在液体、气体的输送过程中,液体、气体的运输速率是固定不变的,无法有效地根据实际要求进行调节,需做出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切换管道且控制流速的波纹软管,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可切换管道且控制流速的波纹软管,包括第一波纹软管、第二波纹软管、第三波纹软管,所述第一波纹软管底部左右两侧分别与第二波纹软管、第三波纹软管相连通,所述第一波纹软管左右两侧皆贯穿固设有第一滚珠轴承,位于所述第一波纹软管左侧的第一滚珠轴承内部固接有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右端固接有第三锥形齿轮,所述第三锥形齿轮右侧设置有第四连接杆,所述第四连接杆上套设有第二锥形齿轮,所述第四连接杆顶端套设有第三滚珠轴承,所述第三滚珠轴承与安装板固接,所述安装板与第一波纹软管内壁固接,所述第四连接杆底端固接有第一转盘,所述第一转盘底部设置有第二转盘,所述第二转盘底部固接有第三连接杆,所述第三连接杆上套设有第一锥形齿轮,所述第三连接杆底端套设有第二滚珠轴承,所述第二滚珠轴承与分流板上的第二凹槽底部固接,所述分流板底部与第二波纹软管、第三波纹软管连接处固接,位于所述第一波纹软管右侧的第一滚珠轴承内部固接有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杆左端贯穿分流板并延伸至第二凹槽内与第四锥形齿轮固接。优选的,所述第四锥形齿轮与第一锥形齿轮啮合,所述第二锥形齿轮与第三锥形齿轮啮合。优选的,所述安装板上贯穿设置有四个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为扇形。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第三连接杆、第四连接杆皆为碳钢材质。优选的,所述第一转盘、第二转盘皆为半圆形。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杆左端固接有第一把手,所述第二连接杆右端固接有第二把手。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当新型波纹软管在工作时,如若发现新型波纹软管上第二波纹软管损坏了,可通过旋转第一把手,第一把手通过第一连接杆带动第三锥形齿轮旋转,第三锥形齿轮通过第二锥形齿轮使第四连接杆旋转,第四连接杆带动第一转盘旋转,当第一转盘转动到指定位置时,将第二波形软管管口封住,使液体、气体能通过第三波形软管继续运输,但无法进入第二波形软管,从而达到了不影响其他管道液体、气体的输送的效果,且为第二波纹软管修复争取了时间,大大提高了波纹软管的使用效率,如若当第三波纹软管发生损坏时,和上述一样,通过控制第二把手,使第二转盘堵住第三波纹软管,达到所需要的效果。2、当在液体、气体运输过程中,往往都需要控制液体、气体运输的速率,可通过控制第一把手、第二把手带动第一转盘、第二转盘旋转,调节第一转盘、第二转盘在第一波纹软管内的位置,从而改变液体、气体能进入第二波纹管、第三波纹管的管口大小,实现了调节液体、气体运输的速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图1的A部放大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安装板俯视图;图4为本技术第一转盘、第二转盘的连接结构俯视图;附图标记:1-第一波纹软管;2-第二波纹软管;3-第三波纹软管;4-第一连接杆;5-第一把手;6-第二连接杆;7-第二把手;8-第一滚珠轴承;9-安装板;10-第一凹槽;11-第二凹槽;12-分流板;13-第一锥形齿轮;14-第三连接杆;15-第一转盘;16-第二锥形齿轮;17-第二滚珠轴承;18-第三锥形齿轮;19-第三滚珠轴承;20-第四锥形齿轮;21-第四连接杆;22-第二转盘。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进一步阐述本技术,但下述实施例仅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下面结合附图描述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如图1-4所示,一种可切换管道且控制流速的波纹软管,包括第一波纹软管1、第二波纹软管2、第三波纹软管3,其特征在于:第一波纹软管1底部左右两侧分别与第二波纹软管2、第三波纹软管3相连通,第一波纹软管1左右两侧皆贯穿固设有第一滚珠轴承8,位于第一波纹软管1左侧的第一滚珠轴承8内部固接有第一连接杆4,第一连接杆4右端固接有第三锥形齿轮18,第三锥形齿轮18右侧设置有第四连接杆21,第四连接杆21上套设有第二锥形齿轮16,第四连接杆21顶端套设有第三滚珠轴承19,第三滚珠轴承19与安装板9固接,安装板9上贯穿设置有四个第一凹槽10,第一凹槽10为扇形,安装板9与第一波纹软管1内壁固接,第四连接杆21底端固接有第一转盘15,第一转盘15底部设置有第二转盘22,第一转盘15、第二转盘22皆为半圆形,第二转盘22底部固接有第三连接杆14,第三连接杆14上套设有第一锥形齿轮13,第三连接杆14底端套设有第二滚珠轴承17,第二滚珠轴承17与分流板12上的第二凹槽11底部固接,分流板12底部与第二波纹软管2、第三波纹软管3连接处固接,位于第一波纹软管1右侧的第一滚珠轴承8内部固接有第二连接杆6,第二连接杆6左端贯穿分流板12并延伸至第二凹槽11内与第四锥形齿轮20固接,第一连接杆4、第二连接杆6、第三连接杆14、第四连接杆21皆为碳钢材质,第一连接杆4左端固接有第一把手5,第二连接杆6右端固接有第二把手7,第四锥形齿轮20与第一锥形齿轮13啮合,第二锥形齿轮16与第三锥形齿轮18啮合。工作原理:当新型波纹软管在工作时,如若发现新型波纹软管上第二波纹软管2损坏了,可通过旋转第一把手5,第一把手5通过第一连接杆4带动第三锥形齿轮18旋转,第三锥形齿轮18通过第二锥形齿轮16使第四连接杆21旋转,第四连接杆21带动第一转盘15旋转,当第一转盘15转动到指定位置时,将第二波形软管2管口封住,使液体、气体能通过第三波形软管3继续运输,但无法进入第二波形软管2,从而达到了不影响其他管道液体、气体的输送的效果,且为第二波纹软管2修复争取了时间,大大提高了波纹软管的使用效率,如若当第三波纹软管3发生损坏时,和上述一样,通过控制第二把手7,使第二转盘22堵住第三波纹软管3,达到所需要的效果,当在液体、气体运输过程中,往往都需要控制液体、气体运输的速率,可通过控制第一把手5、第二把手7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切换管道且控制流速的波纹软管,包括第一波纹软管(1)、第二波纹软管(2)、第三波纹软管(3),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波纹软管(1)底部左右两侧分别与第二波纹软管(2)、第三波纹软管(3)相连通,所述第一波纹软管(1)左右两侧皆贯穿固设有第一滚珠轴承(8),位于所述第一波纹软管(1)左侧的第一滚珠轴承(8)内部固接有第一连接杆(4),所述第一连接杆(4)右端固接有第三锥形齿轮(18),所述第三锥形齿轮(18)右侧设置有第四连接杆(21),所述第四连接杆(21)上套设有第二锥形齿轮(16),所述第四连接杆(21)顶端套设有第三滚珠轴承(19),所述第三滚珠轴承(19)与安装板(9)固接,所述安装板(9)与第一波纹软管(1)内壁固接,所述第四连接杆(21)底端固接有第一转盘(15),所述第一转盘(15)底部设置有第二转盘(22),所述第二转盘(22)底部固接有第三连接杆(14),所述第三连接杆(14)上套设有第一锥形齿轮(13),所述第三连接杆(14)底端套设有第二滚珠轴承(17),所述第二滚珠轴承(17)与分流板(12)上的第二凹槽(11)底部固接,所述分流板(12)底部与第二波纹软管(2)、第三波纹软管(3)连接处固接,位于所述第一波纹软管(1)右侧的第一滚珠轴承(8)内部固接有第二连接杆(6),所述第二连接杆(6)左端贯穿分流板(12)并延伸至第二凹槽(11)内与第四锥形齿轮(20)固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切换管道且控制流速的波纹软管,包括第一波纹软管(1)、第二波纹软管(2)、第三波纹软管(3),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波纹软管(1)底部左右两侧分别与第二波纹软管(2)、第三波纹软管(3)相连通,所述第一波纹软管(1)左右两侧皆贯穿固设有第一滚珠轴承(8),位于所述第一波纹软管(1)左侧的第一滚珠轴承(8)内部固接有第一连接杆(4),所述第一连接杆(4)右端固接有第三锥形齿轮(18),所述第三锥形齿轮(18)右侧设置有第四连接杆(21),所述第四连接杆(21)上套设有第二锥形齿轮(16),所述第四连接杆(21)顶端套设有第三滚珠轴承(19),所述第三滚珠轴承(19)与安装板(9)固接,所述安装板(9)与第一波纹软管(1)内壁固接,所述第四连接杆(21)底端固接有第一转盘(15),所述第一转盘(15)底部设置有第二转盘(22),所述第二转盘(22)底部固接有第三连接杆(14),所述第三连接杆(14)上套设有第一锥形齿轮(13),所述第三连接杆(14)底端套设有第二滚珠轴承(17),所述第二滚珠轴承(17)与分流板(12)上的第二凹槽(11)底部固接,所述分流板(12)底部与第二波纹软管(2)、第三波纹软管(3)连接处固接,位于所述第一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盛斌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三盛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