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麦传亮专利>正文

花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923 阅读:19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花器,尤指一种可均匀地对种植于其内部的植物提供水份,同时也提供一适当的孔道供植物的根部来接触水份,以防植物在长时间未浇水的情况下产生干涸的情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主要是提供两个相互叠置的第一和第二桶,并在第二桶的上方形成一洒水装置,而可利用该洒水装置来对植物进行浇水的动作;多余的水份则会由第二桶底部所开设的细孔而盛装于第一桶的内部,而达到浇水,并不致于对植物形成危害的双重目的。(*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花器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花器,特别是一种可均匀地形成浇花的面积、同时也提供种植于内的植物的根部可通过的中空支脚、便于植物可直接地接触储存于第一桶内的水、即使长时间未曾浇水植物仍可存活的花器。
技术介绍
当在对一种植于花器内的植物进行浇水时,操作者都希望植物的每一部分均可获得均匀的水份。然而,目前的浇水器具似乎均无法达成预定的目标。而达成这一目标的唯一方式似乎只有使用者直接地握持着浇花桶,并均匀地对花器内的每一部分浇下水份。在这种情形下,若是欲浇水的花器数量不多的话,使用者还可尽量达成这一目的。然而,若是欲浇水的花器数量过多,或是浇花桶内的水份无法达成每一花器均可获得均匀水份时,使用者即无法独自完成这一工作,而需要其它人的协助。另外,使用自动洒水装置似乎可以完美地解决这一问题,但,同一时间,使用者也面临着另一个问题——若是待浇水的花器在数量上并没有那么多时,所花费的成本是否足以平衡所需要的工作量?虽然,市面上已有可对植物进行浇水动作、且是直接地设置在花器内部的泵,但因为泵的出口是固定的,所以其也不能达到可完全均匀地浇花的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花器,可对种植于其内的植物均-->匀地浇水,同时也可供植物直接接触储存于第一桶内的水份,以使得植物在不浇水的情形下仍有水份供应。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的花器,其具有:一个承装水于内部的第一桶;一个可设置在第一桶内部的第二桶,且该第二桶具有:复数个设置在其底面、并将该第二桶的内部空间和第一桶的内部空间相连通的细孔;一个第一穿孔;以及一肩部,形成于第二桶内面;一个泵,该泵具有:一蛇管,其贯穿第二桶的第一穿孔而延伸到第一桶的内部空间;一个出口,其与蛇管相连通,以便蛇管可将水由第一桶内汲出而由该出口流出;一洒水装置,设置在第二桶的内部,并且是由第二桶的肩部而支撑,该洒水装置具有:一通道,将第二桶的内部空间和洒水装置相连通;以及一形成在该洒水装置内部,以供所述出口插设于其内的孔。藉由上述结构,在使用时,可将水注入第一桶内。当种植在本技术的花器的第二桶内的植物需要浇水时,使用者则可利用泵的蛇管将水由第一桶中汲出,并流入洒水装置的通道中;再均匀地洒入种植于第二桶内部的植物。若是水份过多时,多余的水份则会由细孔流出,而储存在第一桶内,以防植物在长时间未浇水的情况下产生干涸而死。根据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案,本技术中的洒水装置可具有:一个中空的第一圆盘,并具有U形的截面;以及一第二穿孔,形成在第一圆盘上,对应于所述蛇管。根据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案,所述洒水装置可进一步包括一个中空的第二圆盘,其设置在第一圆盘上,并且其内壁对应于第一圆盘的内缘,其外壁则对应于第一圆盘的外缘,所述洒水装置内部形成的孔则是界于第一圆盘以及第二圆盘之间。根据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案,在所述第二桶的底面可形成有至少-->一中空的支脚,以将第二桶的内部空间和第一桶的内部空间相连通。根据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案,所述第一圆盘具有和所述肩部的直径相同的直径,以便该肩部可支撑该第一圆盘。根据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案,所述第一桶的外部表面处另设有一出口,并有一出口塞以密封的方式塞住该出口。总之,本技术提供的花器,藉由提供两个相互叠置的第一和第二桶,并在第二桶的上方形成一洒水装置,而可利用该洒水装置来对植物进行浇水的动作;多余的水份则会由第二桶底部所开设的细孔而盛装于第一桶的内部,植物在不浇水的情形下仍有水份供应,不会干涸而死,从而达到浇水的同时又不致于对植物形成危害的双重目的。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花器的立体分解外观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花器的部分立体分解外观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花器组合后的剖视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花器组合后的上视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花器使用状态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并列举具体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结构特征及所达到的功效。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花器,主要是可对种植于花器内的植物均匀地浇水,同时也可供植物直接接触储存于其内部的水份,以使得植物在不浇水的情形下仍有水份供应。参阅图1所示,本技术的花器,其具有承装水于内部的第一桶10、第二桶20、洒水装置30以及泵40。-->其中,所述第一桶10具有一个使该第一桶10的内部空间与外界相连通的出口11,并有一个出口塞13,其以密封的方式而塞住出口11。所述第二桶20可以设置在第一桶10内部,且该第二桶20具有:一个第一凸缘21,其对应于第一桶10的上缘;一肩部23,其形成于第二桶20的内部表面;一个第一穿孔25,其与第一桶10的内部空间相连通;复数个设置在底面、并将第二桶20的内部空间和第一桶10的内部空间相连通的细孔27;以及至少一支中空的支脚29(图中显示有三支支脚),由第二桶20的底面向外延伸,且具有切口291,以便该中空的支脚29的内部可与外部相连通。此时,还可在该中空的支脚29内部置入诸如海绵、泥土等之类的吸水物质,以可保持该中空的支脚29内部的潮湿。所述洒水装置30设置在第二桶20的内部,并且由第二桶20的肩部23支撑,该洒水装置具有:一通道35,其将第二桶20的内部空间和该洒水装置30相连通;以及一形成在该洒水装置30内部的第三穿孔335。更具体地,该洒水装置30具有:一个中空的第一圆盘31,其具有U形的截面,该第一圆盘31上形成有第二穿孔32;一个中空的第二圆盘33,其设置在第一圆盘31上,并且其内壁对应于第一圆盘31的内缘,其外壁则对应于第一圆盘31的外缘,所述第三穿孔335则是界于第一圆盘31以及第二圆盘33之间。其中所述第一圆盘31具有和肩部23的直径相同的直径,以便肩部23可支撑该第一圆盘31。所述泵40具有:一蛇管41,其由第三穿孔335、第二穿孔32以及第一穿孔25穿出;一个出水口43,其形成于蛇管41的一侧;以及一球体45,其形成于蛇管41的一个端部。请同时参看图1、图2所示,本技术在组合时,所述第二桶20是置放在第一桶10的内部,同时,所述第一凸缘21是由第一桶10的外缘所支撑着。其后,第一圆盘31则是放置在第二桶20的内部,并由所述肩部23所支撑。-->请参看图3所示,第二圆盘33是放置在第一圆盘31之上,这样,第二圆盘33的内面331则会对应于第一圆盘31的内缘,同时,其外壁333则会对应于第一圆盘31的外缘。而在第一以及第二圆盘31、33相互对齐后,由于第一圆盘31的U形截面的缘故,则会在第一和第二圆盘31、33之间形成一孔道37。之后,蛇管41则可穿越第三穿孔335、第二穿孔32以及第一穿孔25,并最后到达第一桶10的底部。其中,所述出水口43是容置在第一和第二圆盘31、33之间,并由第一圆盘31所支撑。如图4所示,在出水口43由第一圆盘31所支撑后,细孔27以及中空支脚29则和第一桶10的内部空间相互连通。如图5所示,在完成上述的组合后,则可将水注入第一桶10内,并用出口塞13塞住出口11。这样一来,种植在本技术的花器的第二桶20内的植物50需要浇水时,使用者则可利用球体45将水由第一桶10中利用蛇管41汲出,并流经孔道37。当孔道37注满了水时,溢流的水则会流入通道35中;由于该通道35是设置在第一圆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花器,其特征在于,具有:一个承装水于内部的第一桶;一个可设置在第一桶内部的第二桶,且该第二桶具有:复数个设置在其底面、并将该第二桶的内部空间和第一桶的内部空间相连通的细孔;一个第一穿孔;以及一肩部,形成于第二桶内面; 一个泵,该泵具有:一蛇管,其贯穿第二桶的第一穿孔而延伸到第一桶的内部空间;一个出口,其与蛇管相连通;一洒水装置,设置在第二桶的内部,并且是由第二桶的肩部而支撑,该洒水装置具有:一通道,将第二桶的内部空间和洒水装置相连通;以及一形 成在该洒水装置内部,以供所述出口插设于其内的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花器,其特征在于,具有:一个承装水于内部的第一桶;一个可设置在第一桶内部的第二桶,且该第二桶具有:复数个设置在其底面、并将该第二桶的内部空间和第一桶的内部空间相连通的细孔;一个第一穿孔;以及一肩部,形成于第二桶内面;一个泵,该泵具有:一蛇管,其贯穿第二桶的第一穿孔而延伸到第一桶的内部空间;一个出口,其与蛇管相连通;一洒水装置,设置在第二桶的内部,并且是由第二桶的肩部而支撑,该洒水装置具有:一通道,将第二桶的内部空间和洒水装置相连通;以及一形成在该洒水装置内部,以供所述出口插设于其内的孔。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洒水装置还具有:一个中空的第一圆盘,并具有U形的截面;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麦传亮
申请(专利权)人:麦传亮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