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强度钢结构支撑单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921282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8 21: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高强度钢结构支撑单元,包括第一劲性柱、第一劲性梁,所述第一劲性柱成对设置,成对的两所述第一劲性柱之间通过若干位于不同高度的所述第一劲性梁连接以形成结构单体,各所述结构单体上的所述第一劲性梁对应设置,位于同一水平面上的各所述第一劲性梁形成建筑的楼层板钢结构;所述第一劲性梁横截面设置为H型,所述第一劲性柱包括H型主体和四个T型加强筋,所述T型加强筋两两对称固定设置在所述H型主体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异种结构的所述第一劲性柱通过所述T型加强筋的设置提高所述第一劲性柱的整体强度和抗弯能力,从而更有利于具有40米以上超大跨度结构的设置,并有利于保证高层连接走廊的钢结构加设。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强度钢结构支撑单元
本技术涉及建筑结构
,具体涉及一种高强度钢结构支撑单元。
技术介绍
劲性混凝土结构是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一种主要形式,是在钢筋混凝土内部加入型钢所形成的特殊复合材料。由于型钢芯犹如骨骼一般的存在,可以有效改善混凝土的延性,大大提高混凝土的抗震性能;而混凝土对于钢材的侧向约束,保证了钢材力学性能的发挥,不会因失稳提前退出工作。由于其承载能力高、刚度大、耐火性好及抗震性能好等优点,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大跨结构和地震区的高层建筑以及超高层建筑。但现有的大跨结构的高层建筑内部型钢一般采用常规的H型钢,H型钢可基本满足高层建筑的强度要求,但对于具有40米以上的超大跨度结构,常规的H型钢无法满足高强度的要求。鉴于上述缺陷,本技术创作者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实践终于获得了本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缺陷,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在于,提供一种高强度钢结构支撑单元,包括第一劲性柱、第一劲性梁,所述第一劲性柱成对设置,成对的两所述第一劲性柱之间通过若干位于不同高度的所述第一劲性梁连接以形成结构单体,各所述结构单体上的所述第一劲性梁对应设置,位于同一水平面上的各所述第一劲性梁形成建筑的楼层板钢结构;所述第一劲性梁横截面设置为H型,所述第一劲性柱包括H型主体和四个T型加强筋,所述T型加强筋两两对称固定设置在所述H型主体上。较佳的,所述H型主体包括柱腹板和对称且固定设置在所述柱腹板两端的两柱翼板,两所述T型加强筋分别对称设置在两所述柱翼板上,另外两所述T型加强筋对称设置在所述柱腹板的两侧,所述第一劲性梁端部与设置在所述柱翼板上的所述T型加强筋固定连接。较佳的,所述T型加强筋包括横板和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端边固定设置在所述横板的中心线上,另一端边和所述H型主体固定连接。较佳的,所述第一劲性柱包括第一柱体和第二柱体,所述第一柱体与底板连接,所述第二柱体与所述第一柱体的上端固定连接。较佳的,所述第一柱体长度设置为7m~9m,所述第二柱体长度设置为18m~24m。较佳的,所述底板上对应所述第一柱体设置有至少4个调节螺杆,所述第一柱体底部设置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上设置有调节孔,所述调节螺杆一一对应设置在所述调节孔内,且每个所述调节螺杆均螺纹连接有一调节螺母、一紧固螺母和一止退螺母,所述调节螺母设置在所述安装板下方,所述紧固螺母和所述止退螺母设置在所述安装板上方,所述紧固螺母和所述调节螺母夹持所述安装板以固定所述安装板位置。较佳的,所述安装板和所述底板之间混凝土灌实。较佳的,所述紧固螺母和所述安装板之间设置有垫板。较佳的,所述第一柱体和所述第二柱体上均设置有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柱体和所述第二柱体之间的所述第二连接板通过第三连接板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上设置有第三连接孔,所述第三连接板上设置有第四连接孔,通过将连接螺栓依次穿过所述第三连接孔和所述第四连接孔并与螺母固定,所述第一柱体和所述第二柱体之间的连接处焊接固定。较佳的,所述第二连接板垂直设置在所述T型加强筋的所述横板上,且对应两相互连接的所述第二连接板设置有两所述第三连接板,两所述第三连接板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两侧。与现有技术比较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本技术中异种结构的所述第一劲性柱通过所述T型加强筋的设置提高所述第一劲性柱的整体强度和抗弯能力,从而更有利于具有40米以上超大跨度结构的设置,并有利于保证高层连接走廊的钢结构加设;2,所述第一劲性梁为超大跨度梁体,一般长度设置为40米左右,为便于原材料的运输,所述第一劲性梁一般采用分段式结构,通过分段运输现场焊接的方式进行安装设置;3,所述第一劲性柱一般重量较大,为保证吊装的可靠进行,所述第一劲性柱采用分段安装的方式进行;4,通过设置多种结构的结构单体从而形成具有高空连接走廊的高强度钢结构。附图说明图1为所述结构单体的结构视图;图2为所述具有高空连接走廊的高强度钢结构的结构视图;图3为所述第一劲性梁的结构视图;图4为所述第一劲性梁焊接工装的结构视图;图5为所述端部固定座的结构视图;图6为所述第一劲性柱的结构视图;图7为所述第一劲性柱的截面示意图;图8为所述第一柱体和所述第二柱体的连接结构视图;图9为所述第一柱体底端的连接结构视图;图10为所述第二柱体顶端的连接结构视图;图11为所述第一劲性梁和所述第一劲性柱的连接结构视图;图12为施工方法中步骤S2的施工示意图;图13为施工方法中步骤S3的施工示意图;图14为施工方法中步骤S4的施工示意图;图15为施工方法中步骤S5的施工示意图;图16为施工方法中步骤S6的施工示意图;图17为施工方法中步骤S7的施工示意图;图18为施工方法中步骤S8的施工示意图;图19为施工方法中步骤S9的施工示意图;图20为所述稳定型钢的搭接示意图。图中数字表示:1-第一劲性柱;2-第一劲性梁;3-第二劲性梁;4-第二劲性柱;5-第一加强梁;6-第二加强梁;7-第一结构单体;8-第二结构单体;9-第三结构单体;10-第四结构单体;11-H型主体;12-T型加强筋;13-第一柱体;14-第二柱体;15-调节螺杆;16-安装板;17-调节螺母;18-紧固螺母;19-止退螺母;20-连接段;21-分段梁体;22-第一连接板;23-端部固定座;24-连接固定座;25-固定块;26-连接块;111-柱腹板;112-柱翼板;121-横板;122-连接棱;131-第二连接板;132-第三连接板;133-第四连接板;134-第一加强板;135-第二加强板;231-底直杆;232-限位杆;233-斜支撑;234-底延伸杆;235-底支撑杆;236-底固定架。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上述的和另外的技术特征和优点作更详细的说明。实施例一所述高强度钢结构组件包括第一劲性柱1、第一劲性梁2,如图1所示,图1为所述结构单体的结构视图;所述第一劲性柱1成对设置,两所述第一劲性柱1之间通过若干位于不同高度的所述第一劲性梁2连接以形成结构单体,各所述结构单体上的所述第一劲性梁2一一对应并设置在同一水平面上,位于同一水平面上的各所述第一劲性梁2用于形成高层建筑的楼层板。较佳的,所述第一劲性梁2横截面设置为H型,所述第一劲性柱1包括H型主体11和四个T型加强筋12,所述T型加强筋12两两对称固定设置在所述H型主体11上,用以加强所述第一劲性柱1的整体强度。具体的,所述H型主体11包括柱腹板111和对称且固定设置在所述柱腹板111两端的两柱翼板112,两所述T型加强筋12分别对称设置在两所述柱翼板112上,另外两所述T型加强筋12对称设置在所述柱腹板111的两侧,所述第一劲性梁2端部与设置在所述柱翼板112上的所述T型加强筋12固定连接。所述T型加强筋12包括横板1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强度钢结构支撑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劲性柱、第一劲性梁,所述第一劲性柱成对设置,成对的两所述第一劲性柱之间通过若干位于不同高度的所述第一劲性梁连接以形成结构单体,各所述结构单体上的所述第一劲性梁对应设置,位于同一水平面上的各所述第一劲性梁形成建筑的楼层板钢结构;所述第一劲性梁横截面设置为H型,所述第一劲性柱包括H型主体和四个T型加强筋,所述T型加强筋两两对称固定设置在所述H型主体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强度钢结构支撑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劲性柱、第一劲性梁,所述第一劲性柱成对设置,成对的两所述第一劲性柱之间通过若干位于不同高度的所述第一劲性梁连接以形成结构单体,各所述结构单体上的所述第一劲性梁对应设置,位于同一水平面上的各所述第一劲性梁形成建筑的楼层板钢结构;所述第一劲性梁横截面设置为H型,所述第一劲性柱包括H型主体和四个T型加强筋,所述T型加强筋两两对称固定设置在所述H型主体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强度钢结构支撑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H型主体包括柱腹板和对称且固定设置在所述柱腹板两端的两柱翼板,两所述T型加强筋分别对称设置在两所述柱翼板上,另外两所述T型加强筋对称设置在所述柱腹板的两侧,所述第一劲性梁端部与设置在所述柱翼板上的所述T型加强筋固定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强度钢结构支撑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T型加强筋包括横板和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端边固定设置在所述横板的中心线上,另一端边和所述H型主体固定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强度钢结构支撑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劲性柱包括第一柱体和第二柱体,所述第一柱体与底板连接,所述第二柱体与所述第一柱体的上端固定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高强度钢结构支撑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柱体长度设置为7m~9m,所述第二柱体长度设置为18m~24m。


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左乐何欣钟伟谢磊潘晨张磊徐光乾潘金舟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