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方卓元专利>正文

一种可折叠踏梯及踏梯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902919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8 20:46
为解决DSA设备患者上下床困难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可折叠踏梯和踏梯设备,所述可折叠踏梯包括左后顶部纵梁、右后顶部纵梁、左中部纵梁、右中部纵梁、左后底部纵梁、右后底部纵梁、左前底部斜梁、右前底部斜梁、左顶部横梁、右顶部横梁、左中部横梁、右中部横梁、顶部踏板和中部踏板。所述可折叠踏梯折叠后呈一类板状结构,可有效节约导管室空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折叠踏梯及踏梯设备
本技术属于医疗辅助装置
,具体涉及一种可折叠踏梯及踏梯设备。
技术介绍
在介入诊疗过程中,需要使用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X线机)设备,但是DSA床面太高,患者上下床必须借助每个医院自制的踏梯或凳子,这些自制的踏梯或凳子形态笨拙,使用时搬来搬去,极为不便,同时又占用了导管室宝贵的空间。因此,设计一个占用空间小、不影响任何其它操作、使用方便的可折叠回收踏梯装置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DSA设备存在床面高、患者上下床困难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可折叠踏梯及踏梯设备。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可折叠踏梯,包括左后顶部纵梁、右后顶部纵梁、左中部纵梁、右中部纵梁、左后底部纵梁、右后底部纵梁、左前底部斜梁、右前底部斜梁、左顶部横梁、右顶部横梁、左中部横梁、右中部横梁、顶部踏板和中部踏板;所述左后顶部纵梁、所述右后顶部纵梁、所述左中部纵梁、所述右中部纵梁、所述左后底部纵梁和所述右后底部纵梁相平行,所述左顶部横梁、所述右顶部横梁、所述左中部横梁和所述右中部横梁相平行;所述左顶部横梁的背侧端与所述左后顶部纵梁的中部转动连接,所述左顶部横梁的前侧端与所述左中部纵梁的顶部转动连接;所述右顶部横梁的背侧端与所述右后顶部纵梁的中部转动连接,所述右顶部横梁的前侧端与所述右中部纵梁的顶部转动连接;所述左中部横梁的背侧端与所述左后顶部纵梁的底端转动连接,所述左中部横梁的中部与所述左中部纵梁的底端转动连接,所述左中部横梁的前侧端与所述左前底部斜梁的顶端转动连接;所述右中部横梁的背侧端与所述右后顶部纵梁的底端转动连接,所述右中部横梁的中部与所述右中部纵梁的底端转动连接,所述右中部横梁的前侧端与所述右前底部斜梁的顶端转动连接;所述左后底部纵梁的顶部与所述左中部横梁的底部转动连接,所述右后底部纵梁的顶部与所述右中部横梁的底部转动连接,所述顶部踏板的两边分别连接所述左顶部横梁和所述右顶部横梁,所述中部踏板的两边分别连接于所述左中部横梁前段和所述右中部横梁前段。可选的,所述左后底部纵梁的顶部与所述左中部横梁的背侧端转动连接,所述左后底部纵梁的顶端与所述左后顶部纵梁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右后底部纵梁的顶部与所述右中部横梁的背侧端转动连接,所述右后底部纵梁的顶部与所述右后顶部纵梁的底部固定连接。可选的,所述左后底部纵梁的顶部与所述左中部横梁的中部转动连接,所述右后底部纵梁的顶部与所述右中部横梁的中部转动连接。可选的,所述可折叠踏梯还包括左斜拉杆和右斜拉杆,所述左斜拉杆的背侧端与所述左后底部纵梁的底端转动连接,所述左斜拉杆的前侧端与所述左前底部斜梁的中上部转动连接;所述右斜拉杆的背侧端与所述右后底部纵梁的底部转动连接,所述右斜拉杆的前侧端与所述右前底部斜梁的中上部转动连接。可选的,所述左后顶部纵梁包括左后上纵梁段和左后中纵梁段,所述左后上纵梁段的底端和所述左后中纵梁段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右后顶部纵梁包括右后上纵梁段和右后中纵梁段,所述右后上纵梁段的底端和所述右后中纵梁段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可折叠踏梯还包括第一横杆、第二横杆、第三横杆、第四横杆、第五横杆、第六横杆、第七横杆、第八横杆和第九横杆,所述第一横杆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左后上纵梁段的顶端和所述右后上纵梁段的顶端;所述第二横杆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左后上纵梁段的底端和所述右后上纵梁段的底端,所述第三横杆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左后中纵梁段的底端和所述右后中纵梁段的底端,所述第四横杆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左后底部纵梁的底端和所述右后底部纵梁的底端;所述第五横杆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左中部纵梁的顶端和所述右中部纵梁的顶端,所述第六横杆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左中部纵梁的底端和所述右中部纵梁的底端;所述第七横杆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左前底部斜梁的顶端和所述右前底部斜梁的顶端,所述第八横杆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左前底部斜梁的中上部和所述右前底部斜梁的中上部,所述第九横杆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左前底部斜梁的底端和所述右前底部斜梁的底端;所述左后上纵梁段和所述右后上纵梁段之间设置有上部竖板,所述左中部纵梁和所述右中部纵梁之间设置有中部竖板,所述左前底部斜梁和所述右前底部斜梁之间设置有底部竖板。可选的,所述左后上纵梁段和所述左后中纵梁段通过中间轴段(40)相互固定连接,所述左后底部纵梁的顶端与所述左后顶部纵梁的底端通过中间轴段(42)固定连接,所述左后上纵梁段、所述左后中纵梁段和所述左后底部纵梁三者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左中部横梁的背侧端与所述左后底部纵梁顶部的中间轴段(42)转动连接,所述左顶部横梁的背侧端与所述左后中纵梁段顶部的中间轴段(40)转动连接;所述右后上纵梁段和所述右后中纵梁段通过中间轴段(41)相互固定连接,所述右后底部纵梁的顶端与所述右后顶部纵梁的底端通过中间轴段(43)固定连接,所述右后上纵梁段、所述右后中纵梁段和所述右后底部纵梁三者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右中部横梁的背侧端与所述右后底部纵梁顶部的中间轴段(43)转动连接,所述右顶部横梁的背侧端与所述右后中纵梁段顶部的中间轴段(41)转动连接。可选的,所述左后底部纵梁的顶部与所述左中部纵梁通过中间轴段(44)相互固定连接,所述左后底部纵梁与所述左中部纵梁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左中部横梁的中部与所述左后底部纵梁顶部的中间轴段(44)转动连接;所述右后底部纵梁的顶部与所述右中部纵梁通过中间轴段(45)相互固定连接,所述右后底部纵梁与所述右中部纵梁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右中部横梁的中部与所述右后底部纵梁顶部的中间轴段(45)转动连接。可选的,所述的可折叠踏梯的左后顶部纵梁的上部和右后顶部纵梁的上部固定于一板状平面结构。可选的,所述可折叠踏梯在转动连接处设置有用于限制转动角度的限位件。另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踏梯设备,用于DSA设备辅助患者上下床,包括踏梯舱以及如上所述的可折叠踏梯,所述可折叠踏梯折叠后成类板状结构,收纳于所述踏梯舱中。可选的,所述踏梯舱埋置于地面或者安置于地面上,所述踏梯舱的顶部设置有盖体,所述盖体的内面与所述可折叠踏梯的左后顶部纵梁的上部和右后顶部纵梁的上部固定连接;所述可折叠踏梯还包括第九横杆,所述第九横杆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左前底部斜梁的底端和所述右前底部斜梁的底端,所述第九横杆转动连接于所述踏梯舱的底部。可选的,所述踏梯舱设置于DSA设备的底座外侧面,所述踏梯舱的侧部设置有舱门,所述舱门的一侧铰接于所述踏梯舱上,所述踏梯舱的内壁上设置有可沿水平方向伸出的多根伸缩杆,所述可折叠踏梯的左后顶部纵梁和右后顶部纵梁固定于所述伸缩杆上,由所述伸缩杆带动所述可折叠踏梯伸出所述踏梯舱。根据本技术提供的可折叠踏梯,通过多个纵杆、多个横杆以及多个踏板组合形成的可折叠踏梯结构,能够有效承载患者的重量,展开时操作方便,便于患者在DSA设备床面的上下,同时,当所述可折叠踏梯处于折叠状态时呈一板状或类板状结构,便于对所述可折叠踏梯进行收纳,从而有效减少对导管室空间的占用。附图说明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折叠踏梯,其特征在于,包括左后顶部纵梁、右后顶部纵梁、左中部纵梁、右中部纵梁、左后底部纵梁、右后底部纵梁、左前底部斜梁、右前底部斜梁、左顶部横梁、右顶部横梁、左中部横梁、右中部横梁、顶部踏板和中部踏板;所述左后顶部纵梁、所述右后顶部纵梁、所述左中部纵梁、所述右中部纵梁、所述左后底部纵梁和所述右后底部纵梁相平行,所述左顶部横梁、所述右顶部横梁、所述左中部横梁和所述右中部横梁相平行;所述左顶部横梁的背侧端与所述左后顶部纵梁的中部转动连接,所述左顶部横梁的前侧端与所述左中部纵梁的顶部转动连接;所述右顶部横梁的背侧端与所述右后顶部纵梁的中部转动连接,所述右顶部横梁的前侧端与所述右中部纵梁的顶部转动连接;所述左中部横梁的背侧端与所述左后顶部纵梁的底端转动连接,所述左中部横梁的中部与所述左中部纵梁的底端转动连接,所述左中部横梁的前侧端与所述左前底部斜梁的顶端转动连接;所述右中部横梁的背侧端与所述右后顶部纵梁的底端转动连接,所述右中部横梁的中部与所述右中部纵梁的底端转动连接,所述右中部横梁的前侧端与所述右前底部斜梁的顶端转动连接;所述左后底部纵梁的顶部与所述左中部横梁的底部转动连接,所述右后底部纵梁的顶部与所述右中部横梁的底部转动连接,所述顶部踏板的两边分别连接所述左顶部横梁和所述右顶部横梁,所述中部踏板的两边分别连接于所述左中部横梁前段和所述右中部横梁前段。/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折叠踏梯,其特征在于,包括左后顶部纵梁、右后顶部纵梁、左中部纵梁、右中部纵梁、左后底部纵梁、右后底部纵梁、左前底部斜梁、右前底部斜梁、左顶部横梁、右顶部横梁、左中部横梁、右中部横梁、顶部踏板和中部踏板;所述左后顶部纵梁、所述右后顶部纵梁、所述左中部纵梁、所述右中部纵梁、所述左后底部纵梁和所述右后底部纵梁相平行,所述左顶部横梁、所述右顶部横梁、所述左中部横梁和所述右中部横梁相平行;所述左顶部横梁的背侧端与所述左后顶部纵梁的中部转动连接,所述左顶部横梁的前侧端与所述左中部纵梁的顶部转动连接;所述右顶部横梁的背侧端与所述右后顶部纵梁的中部转动连接,所述右顶部横梁的前侧端与所述右中部纵梁的顶部转动连接;所述左中部横梁的背侧端与所述左后顶部纵梁的底端转动连接,所述左中部横梁的中部与所述左中部纵梁的底端转动连接,所述左中部横梁的前侧端与所述左前底部斜梁的顶端转动连接;所述右中部横梁的背侧端与所述右后顶部纵梁的底端转动连接,所述右中部横梁的中部与所述右中部纵梁的底端转动连接,所述右中部横梁的前侧端与所述右前底部斜梁的顶端转动连接;所述左后底部纵梁的顶部与所述左中部横梁的底部转动连接,所述右后底部纵梁的顶部与所述右中部横梁的底部转动连接,所述顶部踏板的两边分别连接所述左顶部横梁和所述右顶部横梁,所述中部踏板的两边分别连接于所述左中部横梁前段和所述右中部横梁前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踏梯,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后底部纵梁的顶部与所述左中部横梁的背侧端转动连接,所述左后底部纵梁的顶部与所述左后顶部纵梁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右后底部纵梁的顶部与所述右中部横梁的背侧端转动连接,所述右后底部纵梁的顶部与所述右后顶部纵梁的底部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踏梯,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后底部纵梁的顶部与所述左中部横梁的中部转动连接,所述右后底部纵梁的顶部与所述右中部横梁的中部转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可折叠踏梯,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折叠踏梯还包括左斜拉杆和右斜拉杆,所述左斜拉杆的背侧端与所述左后底部纵梁的底端转动连接,所述左斜拉杆的前侧端与所述左前底部斜梁的中上部转动连接;所述右斜拉杆的背侧端与所述右后底部纵梁的底部转动连接,所述右斜拉杆的前侧端与所述右前底部斜梁的中上部转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踏梯,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后顶部纵梁包括左后上纵梁段和左后中纵梁段,所述左后上纵梁段的底端和所述左后中纵梁段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右后顶部纵梁包括右后上纵梁段和右后中纵梁段,所述右后上纵梁段的底端和所述右后中纵梁段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可折叠踏梯还包括第一横杆、第二横杆、第三横杆、第四横杆、第五横杆、第六横杆、第七横杆、第八横杆和第九横杆,所述第一横杆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左后上纵梁段的顶端和所述右后上纵梁段的顶端;所述第二横杆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左后上纵梁段的底端和所述右后上纵梁段的底端,所述第三横杆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左后中纵梁段的底端和所述右后中纵梁段的底端,所述第四横杆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左后底部纵梁的底端和所述右后底部纵梁的底端;所述第五横杆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左中部纵梁的顶端和所述右中部纵梁的顶端,所述第六横杆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左中部纵梁的底端和所述右中部纵梁的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方卓元
申请(专利权)人:方卓元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