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冬雨专利>正文

低氮燃烧二燃室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891552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5 23:44
本新型属于二燃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低氮燃烧二燃室。该二燃室,包括炉体,炉体上部设有一次供风口,炉体下部设有出气孔,炉体侧壁有隔热层,且隔热层内有至少一条供风管道,供风管道上端位于炉体上方,供风管道的直径为上粗下细,位于隔热层内的供风管道自上而下依次连通有二次供风管和三次供风管;炉体外侧壁有烟气入口,且烟气进烟管路沿顺时针或逆时针包绕固定于炉体侧壁形成蜗壳形结构;二次供风管和三次供风管出风风向与炉体内烟气形成的螺旋供风的方向相反。该二燃室,以分段供风的方法,来实现空气分级燃烧及低过量空气燃烧,从而达到控制NOx的生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低氮燃烧二燃室
本新型属于二燃室
,具体涉及一种低氮燃烧二燃室。
技术介绍
焚烧炉设有两个燃烧室,即一燃室和二燃室,采用两级燃烧方式,一燃室燃烧固体,二燃室燃烧气体:而二燃室对氮氧化物的生成有严格要求,氮氧化物的生成受燃烧温度、氧气的浓度、燃烧产物在高温区的停留时间以及燃烧物的特性影响。如何高效处理燃烧气体,避免氮氧化物的生成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本新型提供一种低氮燃烧二燃室,根据二燃室的用处和性质,本新型着重从氧气的浓度考虑,做到尽可能限制NOx的生成。该二燃室,以分段供风的方法,来实现空气分级燃烧及低过量空气燃烧,从而达到控制NOx生成的目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新型提供一种低氮燃烧二燃室,包括炉体,炉体上部设有一次供风口,炉体下部设有出气孔,炉体外侧壁内有隔热层,隔热层与炉体内部接触面形成内侧壁,且隔热层内有至少一条供风管道,供风管道上端位于炉体上方,供风管道的直径为上粗下细,位于隔热层内的供风管道自上而下依次连通有二次供风管和三次供风管,二次供风管和三次供风管出风口位于炉体内部;炉体外侧壁连通有烟气入口,且烟气进烟管路沿顺时针或逆时针包绕固定于炉体外侧壁形成蜗壳形结构,烟气进烟管路经过隔热层后穿过内侧壁进入炉体内部;二次供风管和三次供风管出风风向与炉体内烟气形成的螺旋供风的方向相反。本新型的进一步改进,炉体上部设有若干一次供风口,且各个一次供风口环状均匀排布,各个一次供风口与供风支管连通,各个供风支管与供风主管连通,供风主管与风机连通,且供风主管与风机之间有阀门。采用本技术方案,多点、均匀布置进风保证空气与炉体内烟气的充分混合,更有效的完成对烟气的处理。本新型的进一步改进,二次供风管和三次供风管的供风口以斜切方式进入炉体,该供风口处与炉体内侧壁切面的夹角b为45°,方向斜向下,目的是为了让风在同等条件下,达到的炉内距离最远。且供风口处与垂直向下的炉体部分夹角a为45-60°,此夹角可减少空气中尘的积累,防止管道堵塞。本新型的进一步改进,供风管道有四条,呈环状均匀分布,在各个供风管道上有阀门。其中三次供风的设计与二次供风基本一致,均通过相同的供风管,相同的角度对炉内进行供风。本新型的进一步改进,烟气入口处为耐火材料层,避免高温对设备主体的损坏。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该二燃室通过顶部和侧面的一共三次供风,以分段供风的方法,来使空气与炉体内烟气在二燃室中充分混合,同时结合对风量和风向的控制,实现在完成燃烧条件的同时不会供给过多的氧气,从而控制NOx的生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实现烟气的彻底燃烧,避免产生二恶英等有害气体,达到节能、环保的目标。(2)烟气进烟管路以包绕方式进入炉体,在炉体内形成螺旋供风,为了保证空气更好地与炉体内烟气混合,二次供风管、三次供风管与炉体内烟气风向形成相反的螺旋供风,可以解决烟气与供风接触混合不完全的问题。(3)二次供风管与三次供风管布置在隔热层内,供风采用空气压力来进行自然供风,通过炉体内负压及管道上粗下细的设计,达到二次供风与三次供风的要求,既能满足空气需求,又能自然地控制二次供风与三次供风的风量。同时,此供风管道也可作为安全阀,在炉内出现正压时,可通过此供风管道排压,保证炉体内压力的正常。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新型结构示意图(虚线为烟气走向)。图2是本新型图二次供风管方向与炉体内烟气流向示意图(A-A截面断面图)。图3是本新型俯视图。图中,1、炉体,2、供风管道,3、隔热层,4、二次供风管,5、三次供风管,6、烟气进烟管路,7、供风支管,8、一次供风口,9、供风主管,10、风机。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1低氮燃烧二燃室,包括炉体1,炉体上部设有一次供风口8,炉体下部设有出气孔,炉体外侧壁有隔热层3,隔热层3与炉体内部接触面形成内侧壁,且隔热层3内有至少一条供风管道2,供风管道2上端位于炉体上方,供风管道2的直径为上粗下细,位于隔热层内的供风管道2自上而下依次连通有二次供风管4和三次供风管5,二次供风管4和三次供风管5出风口位于炉体内部;炉体外侧壁连通有烟气入口,且烟气进烟管路6沿顺时针或逆时针包绕固定于炉体外侧壁形成蜗壳形结构;二次供风管4和三次供风管5出风风向与炉体内烟气形成的螺旋供风的方向相反。实施例2在实施例1基础上,炉体上部设有若干一次供风口8,且各个一次供风口8环状均匀排布,各个一次供风口8与供风支管7连通,各个供风支管7与供风主管9连通,供风主管9与风机10连通,且供风主管9与风机10之间有阀门。二次供风管4和三次供风管5的供风口以斜切方式进入炉体,该供风口处与炉体内侧壁切面的夹角b为45°,方向斜向下。二次供风管4和三次供风管5供风口处与垂直向下的炉体部分夹角a为45-60°。供风管道2有四条,呈环状均匀分布,在各个供风管道2上有阀门。烟气入口处为耐火材料层。炉体内介绍:炉体内整体会采用较少零件和装置来保证后期设备的稳定性。为确保二恶英的完全处理,炉体内温度均在850-1000℃左右,且整体通过时间在二秒以上,均不会对控制NOx的生成相冲突。炉体内设有3个燃烧区域,分别为主燃区(α=0.9-1)、再燃区(α=0.8-0.9)、燃尽区(α=1.1)。炉顶设有多个均匀一次供风口8,并进行主要供风。具体方式为在炉顶设置足够多的一次供风口8,均匀平铺在炉顶,一次供风口8通过供风支管7延伸到顶层以上10厘米的位置,通过供风主管9串联起来,并安装控制阀门,由风机10供风。多点、均匀布置进风是为了保证空气与炉体内烟气的充分混合,更有效的完成对烟气的处理,设置整体阀门是为了控制方便。二次供风采用在隔热层3中的供风管道2,从侧面供风。二次供风与三次供风采用同一通道,通道直径为上粗下细,目的是为了采用空气压力来进行自然供风。三次供风的设计与二次供风基本一致,均通过相同的供风管,相同的角度对炉内进行供风,区别在于三次供风管5的位置更为靠下,且风量可能比二次供风小。出于对设备的管理以及稳定性着想,二次供风管4与三次供风管5布置在隔热层内,且延伸到炉子顶部50厘米处,再以管道相连接,使所有相同功能的供风管相连,并且设有阀门,从而可以实行对二次供风与三次供风的一键控制。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低氮燃烧二燃室,包括炉体(1),炉体上部设有一次供风口(8),炉体下部设有出气孔,其特征在于:所述炉体外侧壁有隔热层(3),隔热层(3)与炉体内部接触面形成内侧壁,且隔热层(3)内有至少一条供风管道(2),供风管道(2)上端位于炉体上方,供风管道(2)的直径为上粗下细,位于隔热层内的供风管道(2)自上而下依次连通有二次供风管(4)和三次供风管(5),二次供风管(4)和三次供风管(5)出风口位于炉体内部;/n炉体外侧壁连通有烟气入口,且烟气进烟管路(6)沿顺时针或逆时针包绕固定于炉体外侧壁形成蜗壳形结构;烟气进烟管路经过隔热层后进入炉体内部;二次供风管(4)和三次供风管(5)出风风向与炉体内烟气形成的螺旋供风的方向相反。/n

【技术特征摘要】
1.低氮燃烧二燃室,包括炉体(1),炉体上部设有一次供风口(8),炉体下部设有出气孔,其特征在于:所述炉体外侧壁有隔热层(3),隔热层(3)与炉体内部接触面形成内侧壁,且隔热层(3)内有至少一条供风管道(2),供风管道(2)上端位于炉体上方,供风管道(2)的直径为上粗下细,位于隔热层内的供风管道(2)自上而下依次连通有二次供风管(4)和三次供风管(5),二次供风管(4)和三次供风管(5)出风口位于炉体内部;
炉体外侧壁连通有烟气入口,且烟气进烟管路(6)沿顺时针或逆时针包绕固定于炉体外侧壁形成蜗壳形结构;烟气进烟管路经过隔热层后进入炉体内部;二次供风管(4)和三次供风管(5)出风风向与炉体内烟气形成的螺旋供风的方向相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氮燃烧二燃室,其特征在于:炉体上部设有若干一次供风口(8),且各个一次供风口(8)环状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冬雨叶羽佳
申请(专利权)人:王冬雨叶羽佳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