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弹簧垫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889162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5 23: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弹簧垫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装配部件技术领域,包括螺旋圈,所述螺旋圈的两端顶部均开设有贯穿口,所述贯穿口的内部设有转动辊,所述转动辊的端部与贯穿口的内壁转动连接,所述螺旋圈的首端与底端之间设有第一分支杆与第二分支杆,所述第一分支杆与第二分支杆之间通过拉簧相连接,所述第一分支杆与第二分支杆底端均活动铰接有滑动块,所述第一分支杆与第二分支杆的顶部通过同一个铰座与螺旋圈的首端的底部相连接,所述滑动块的底部滑动卡接有滑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减小螺帽与螺旋圈之间因摩擦而产生的驱动力,有利防止扭动时由于摩擦力产生水平扭力使得螺旋圈出现开口胀圈的情况发生,确保弹簧垫圈具有良好的使用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弹簧垫圈
本技术涉及装配部件
,尤其涉及一种弹簧垫圈。
技术介绍
弹簧垫圈在一般机械产品的承力和非承力结构中应用广泛,其特点是成本低廉、安装方便,适用于装拆频繁的部位。现有的弹簧垫圈结构简单,尤其在一些规格较大的器械转配使用过程中,可能因为螺栓扭动时由于摩擦力产生水平扭力使得弹簧垫圈出现开口胀圈的情况,从而影响弹簧垫圈的使用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通过减小螺帽与螺旋圈之间因摩擦而产生的驱动力,有利防止扭动时由于摩擦力产生水平扭力使得螺旋圈出现开口胀圈的情况发生,确保弹簧垫圈具有良好的使用效果。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弹簧垫圈,包括螺旋圈,所述螺旋圈的两端顶部均开设有贯穿口,所述贯穿口的内部设有转动辊,所述转动辊的端部与贯穿口的内壁转动连接,所述螺旋圈的首端与底端之间设有第一分支杆与第二分支杆,所述第一分支杆与第二分支杆之间通过拉簧相连接,所述第一分支杆与第二分支杆底端均活动铰接有滑动块,所述第一分支杆与第二分支杆的顶部通过同一个铰座与螺旋圈的首端的底部相连接,所述滑动块的底部滑动卡接有滑轨,所述滑轨的底部与螺旋圈的底端顶部相固定。优选的,所述螺旋圈的横截面为矩形,所述螺旋圈的首端与尾端在同一条竖直线上。优选的,所述贯穿口为矩形口,所述贯穿口在螺旋圈的两端上在竖直方向上相重合。优选的,所述转动辊的直径数值大于螺旋圈的厚度数值,所述转动辊的数量为若干个。优选的,所述第一分支杆与第二分支杆的规格与材质均相同,所述第一分支杆与第二分支杆之间的夹角在四十五度与六十五度之间。优选的,所述拉簧的数量为若干个,若干个所述拉簧的自然长度数值由上之下依次减小。优选的,所述滑动块的底部开设有与滑轨相契合的T型槽,所述T型槽端部为开口状态。优选的,所述滑轨的横截面为T字型,所述滑轨分别位于贯穿口的两侧。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中,通过在螺旋圈首端与尾端的贯穿口中活动安装转动辊,从而减小螺帽与螺旋圈之间因摩擦而产生的驱动力,有利防止扭动时由于摩擦力产生水平扭力使得螺旋圈出现开口胀圈的情况,同时利用第一分支杆、第二分支杆、拉簧、滑动块和铰座之间的配合连接,进一步的提升了该弹簧垫圈的弹性效果,而且具有连接作用,进一步的防止螺旋圈出现开口胀圈的情况发生,确保弹簧垫圈具有良好的使用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弹簧垫圈的侧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弹簧垫圈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弹簧垫圈的局部截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弹簧垫圈的滑动块横截面结构示意图。图中:1螺旋圈、2贯穿口、3转动辊、4第一分支杆、5第二分支杆、6拉簧、7滑动块、8铰座、9滑轨、10T型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参照图1-4,一种弹簧垫圈,包括螺旋圈1,螺旋圈1的两端顶部均开设有贯穿口2,贯穿口2的内部设有转动辊3,转动辊3的端部与贯穿口2的内壁转动连接,螺旋圈1的首端与底端之间设有第一分支杆4与第二分支杆5,第一分支杆4与第二分支杆5之间通过拉簧6相连接,第一分支杆4与第二分支杆5底端均活动铰接有滑动块7,第一分支杆4与第二分支杆5的顶部通过同一个铰座8与螺旋圈1的首端的底部相连接,滑动块7的底部滑动卡接有滑轨9,滑轨9的底部与螺旋圈1的底端顶部相固定。其中,螺旋圈1的横截面为矩形,增大接触时受力面积,螺旋圈1的首端与尾端在同一条竖直线上。其中,贯穿口2为矩形口,便于转动辊3的安装排布,贯穿口2在螺旋圈1的两端上在竖直方向上相重合。其中,转动辊3的直径数值大于螺旋圈1的厚度数值,确保转动辊3能够凸出螺旋圈1,转动辊3的数量为若干个,起到良好的减小摩擦的效果。其中,第一分支杆4与第二分支杆5的规格与材质均相同,第一分支杆4与第二分支杆5之间的夹角在四十五度与六十五度之间,便于在受力时进行分离,从而对拉簧6进行拉动。其中,拉簧6的数量为若干个,若干个拉簧6的自然长度数值由上之下依次减小,从而对应第一分支杆4与第二分支杆5的实际间距。其中,滑动块7的底部开设有与滑轨9相契合的T型槽10,T型槽10端部为开口状态,保持第一分支杆4与第二分支杆5具有良好的运动轨迹。其中,滑轨9的横截面为T字型,便于与滑动块7稳定的契合,滑轨9分别位于贯穿口2的两侧。工作原理:在使用时,当转动的螺帽与螺旋圈1发生相对滑动时,此时转动辊3在螺旋圈1与螺帽之间发生相对转动,从而减小螺帽与螺旋圈1之间因摩擦而产生的驱动力,有利防止扭动时由于摩擦力产生水平扭力使得螺旋圈1出现开口胀圈的情况,此外当受到外力挤压时,此时螺旋圈1的首端与尾端之间的距离缩小,此时第一分支杆4与第二分支杆5顶部绕着铰座8进行转动,第一分支杆4与第二分支杆5的底端通过滑动块7沿着滑轨8发生移动,从而使得第一分支杆4与第二分支杆5之间夹角变大,此时拉簧6发生形变,进一步的提升了该弹簧垫圈的弹性效果,而且由于第一分支杆4与第二分支杆5的连接作用,进一步的防止螺旋圈1出现开口胀圈的情况。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技术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弹簧垫圈,包括螺旋圈(1),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圈(1)的两端顶部均开设有贯穿口(2),所述贯穿口(2)的内部设有转动辊(3),所述转动辊(3)的端部与贯穿口(2)的内壁转动连接,所述螺旋圈(1)的首端与底端之间设有第一分支杆(4)与第二分支杆(5),所述第一分支杆(4)与第二分支杆(5)之间通过拉簧(6)相连接,所述第一分支杆(4)与第二分支杆(5)底端均活动铰接有滑动块(7),所述第一分支杆(4)与第二分支杆(5)的顶部通过同一个铰座(8)与螺旋圈(1)的首端的底部相连接,所述滑动块(7)的底部滑动卡接有滑轨(9),所述滑轨(9)的底部与螺旋圈(1)的底端顶部相固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弹簧垫圈,包括螺旋圈(1),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圈(1)的两端顶部均开设有贯穿口(2),所述贯穿口(2)的内部设有转动辊(3),所述转动辊(3)的端部与贯穿口(2)的内壁转动连接,所述螺旋圈(1)的首端与底端之间设有第一分支杆(4)与第二分支杆(5),所述第一分支杆(4)与第二分支杆(5)之间通过拉簧(6)相连接,所述第一分支杆(4)与第二分支杆(5)底端均活动铰接有滑动块(7),所述第一分支杆(4)与第二分支杆(5)的顶部通过同一个铰座(8)与螺旋圈(1)的首端的底部相连接,所述滑动块(7)的底部滑动卡接有滑轨(9),所述滑轨(9)的底部与螺旋圈(1)的底端顶部相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弹簧垫圈,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圈(1)的横截面为矩形,所述螺旋圈(1)的首端与尾端在同一条竖直线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弹簧垫圈,其特征在于,所述贯穿口(2)为矩形口,所述贯穿口(2)在螺旋圈(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志慧
申请(专利权)人:丽水市超泰紧固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