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易于控制节点连接质量的装配式混凝土墙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886876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5 23: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易于控制节点连接质量的装配式混凝土墙体,包括墙体本体,墙体本体内设置有竖向分布钢筋和水平分布钢筋,所述竖向分布钢筋两端均伸出墙体本体设置并分为顶部竖向钢筋和底部竖向钢筋,所述顶部竖向钢筋和底部竖向钢筋的伸出长度至少为20倍的D,D为竖向分布钢筋的直径,所述墙体本体沿厚度方向开设有至少两个贯通的辅助安装孔,所述辅助安装孔贯通墙体本体且沿墙体本体的厚度方向设置,所述辅助安装孔位于墙体本体底部起朝向顶部方向的10‑20cm位置处;相邻且重叠设置的两个墙体本体的顶部竖向钢筋和底部竖向钢筋相互连接并现浇混凝土形成整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连接便捷,能够有效保证施工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易于控制节点连接质量的装配式混凝土墙体
本技术涉及装配式建筑
,具体涉及一种易于控制节点连接质量的装配式混凝土墙体。
技术介绍
预制装配式建筑是指建筑的部分或全部构件及部品在预制厂生产完成,再运输到施工现场,采用可靠的连接方式和安装机械将构件组装起来,形成具备设计使用功能的建筑物。与现浇结构施工相比,预制装配式结构具有施工方便、工程进度快、周围环境影响小、建筑构件质量容易得到保证等优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对推进城市建设进程、提高工程质量、促进节能减排、改善人居环境、转变建造业生产方式等有积极意义。目前国内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竖向连接大多采用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是一种在预制混凝土构件内预埋的金属套筒中插入钢筋,并灌注高强、微膨胀的水泥基灌浆料而实现的钢筋对接连接方式。预制构件的连接节点是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理论上的薄弱环节,节点连接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结构的质量及安全。但是,在实际工程中,由于操作不规范,会出现灌浆料拌制时用水量超过产品设计值,导致浆料的水灰比增加,甚至存在采用劣质灌浆料以次充好的现象,这直接降低了灌浆料的抗压强度;也会出现因构件加工精度不高或施工人员操作不当,导致漏浆、少灌的情况时有发生,若套筒内部灌浆不饱满,钢筋连接将达不到预期性能;还会出现因构件生产或现场安装偏差导致下段钢筋无法就位,个别存在下段钢筋被截断的现象,导致套筒内无下段钢筋,即使套筒内灌浆饱满也无法起到连接的作用。当出现灌浆料强度不足、灌浆不饱满及钢筋锚固长度不足情况时,若未进行妥善处理,将会影响结构的整体性能,对结构安全造成不利影响。因此,亟需研发一种易于控制节点连接质量的装配式混凝土墙体,以实现装配式混凝土墙体在施工过程中质量的有效控制。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易于控制节点连接质量的装配式混凝土墙体,结构简单,连接便捷,能够有效保证施工质量。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易于控制节点连接质量的装配式混凝土墙体,包括墙体本体,所述墙体本体内设置有竖向分布钢筋和水平分布钢筋,所述竖向分布钢筋两端均伸出墙体本体设置并分为顶部竖向钢筋和底部竖向钢筋,所述顶部竖向钢筋和底部竖向钢筋的伸出长度至少为20倍的D,D为竖向分布钢筋的直径,所述墙体本体沿厚度方向开设有至少两个贯通的辅助安装孔,所述辅助安装孔贯通墙体本体且沿墙体本体的厚度方向设置,所述辅助安装孔位于墙体本体底部起朝向顶部方向的10-20cm位置处;相邻且重叠设置的两个墙体本体的顶部竖向钢筋和底部竖向钢筋相互连接并现浇混凝土形成整体。进一步地,所述相邻且重叠设置的两个墙体本体的顶部竖向钢筋和底部竖向钢筋通过扎丝绑扎固定。进一步地,所述辅助安装孔为方孔或者三角孔。进一步地,所述辅助安装孔内预制有成孔模具。进一步地,所述成孔模具材质为塑料或者钢材。进一步地,所述墙体本体顶部预埋有吊钉,且数量至少为2,所述吊钉顶部与墙体本体顶部齐平。进一步地,所述墙体本体表面上预埋有提升套筒,且数量至少为3个,所述提升套筒端面与墙体本体表面齐平。本技术的有益效果:1、免去了套筒,降低了预制构件的制作成本,且在施工现场便于安装,操作空间大,降低了装配时的操作难度,提高了装配效率,更易保证节点连接质量。2、节点连接处的顶部竖向钢筋和底部竖向钢筋的搭接长度至少为20倍的D,保证了节点连接质量和传力性能,从而保证了整体结构的承载能力和抗震能力。3、辅助安装孔作为预设孔,能够在装配过程中,起到辅助扶正的效果,配合定位支撑装置,能够在相邻顶部竖向钢筋和底部竖向钢筋的固定过程以及现浇过程中均起到了良好的固定效果,安全可靠。4、预制墙体安装完成后,可在现场浇筑叠合板现浇层的同时,将连接节点区域一同浇筑,提高施工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顶部与端面处预埋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技术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参照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的易于控制节点连接质量的装配式混凝土墙体的一实施例,包括墙体本体1,墙体本体内设置有竖向分布钢筋2和水平分布钢筋3,竖向分布钢筋两端均伸出墙体本体设置并分为顶部竖向钢筋4和底部竖向钢筋5,顶部竖向钢筋和底部竖向钢筋的伸出长度至少为20倍的D,D为竖向分布钢筋的直径,以保证具有有效的连接锚固长度;墙体本体沿厚度方向开设有至少两个贯通的辅助安装孔6,辅助安装孔贯通墙体本体且沿墙体本体的厚度方向设置,辅助安装孔位于墙体本体底部起朝向顶部方向的10-20cm位置处;从而在墙体本体厚度方向的两侧上能够穿设用于固定位置的固定件,通过定位支撑装置的配合,能够保证墙体本体的组装位置不变,从而便于装配操作。在使用过程中,相邻且重叠设置的两个墙体本体的顶部竖向钢筋和底部竖向钢筋相互连接并现浇混凝土形成整体。具体的,相邻且重叠设置的两个墙体本体的顶部竖向钢筋和底部竖向钢筋通过扎丝绑扎固定。在绑扎固定后,可以布置水平钢筋,以提高连接节点的整体强度。在整个装配过程中,连接位置无需钢筋套筒配合使用,从而不存在顶部竖向钢筋与钢筋套筒对位较为困难的问题,连接后也不存在套筒内不饱满且检测难度大的问题,具有操作直观,能够大大提高连接质量,适合推广使用。辅助安装孔为方孔或者三角孔。在辅助安装孔内预制有成孔模具7,方便制备成形,成孔模具材质为塑料或者钢材,当为钢材时,可以留在装配式混凝土墙体内,当为塑料时,可以待完成装配后进行清理,随后采用混凝土填补,形成整体墙面。在一实施例中,参照图3所示,墙体本体顶部预埋有吊钉8,且数量至少为2,吊钉顶部与墙体本体顶部齐平,吊钉用于装配式混凝土墙体竖直吊装时使用;墙体本体表面上预埋有提升套筒9,且数量至少为3个,提升套筒端面与墙体本体表面齐平,可以设置为4个,在装配式混凝土墙体水平卧置时,采用提升套筒辅助拉伸,在空中配合吊钉实现有效的翻转,从而保证提升装配式混凝土墙体在吊装过程中不发生磕碰,保证品质。以上实施例仅是为充分说明本技术而所举的较佳的实施例,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基础上所作的等同替代或变换,均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易于控制节点连接质量的装配式混凝土墙体,其特征在于,包括墙体本体,所述墙体本体内设置有竖向分布钢筋和水平分布钢筋,所述竖向分布钢筋两端均伸出墙体本体设置并分为顶部竖向钢筋和底部竖向钢筋,所述顶部竖向钢筋和底部竖向钢筋的伸出长度至少为20倍的D,D为竖向分布钢筋的直径,所述墙体本体沿厚度方向开设有至少两个贯通的辅助安装孔,所述辅助安装孔贯通墙体本体且沿墙体本体的厚度方向设置,所述辅助安装孔位于墙体本体底部起朝向顶部方向的10-20cm位置处;/n相邻且重叠设置的两个墙体本体的顶部竖向钢筋和底部竖向钢筋相互连接并现浇混凝土形成整体。/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易于控制节点连接质量的装配式混凝土墙体,其特征在于,包括墙体本体,所述墙体本体内设置有竖向分布钢筋和水平分布钢筋,所述竖向分布钢筋两端均伸出墙体本体设置并分为顶部竖向钢筋和底部竖向钢筋,所述顶部竖向钢筋和底部竖向钢筋的伸出长度至少为20倍的D,D为竖向分布钢筋的直径,所述墙体本体沿厚度方向开设有至少两个贯通的辅助安装孔,所述辅助安装孔贯通墙体本体且沿墙体本体的厚度方向设置,所述辅助安装孔位于墙体本体底部起朝向顶部方向的10-20cm位置处;
相邻且重叠设置的两个墙体本体的顶部竖向钢筋和底部竖向钢筋相互连接并现浇混凝土形成整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易于控制节点连接质量的装配式混凝土墙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相邻且重叠设置的两个墙体本体的顶部竖向钢筋和底部竖向钢筋通过扎丝绑扎固定。


3.如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星孙良君杜晓程栋华别奇华张明虎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五嘉晨建筑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