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相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881430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5 23:19
[目的]提供能够成功吸收施加到将主板与成像元件基板彼此连接的柔性基板的应力的车载相机。[解决方案]一种车载相机包括成像元件基板、主板和柔性基板。成像元件基板包括第一端子。主板包括第二端子。柔性基板包括:第一连接部分,该第一连接部分连接到第一端子;第二连接部分,该第二连接部分连接到第二端子;以及第一弯曲部分和第二弯曲部分,该第一弯曲部分和该第二弯曲部分位于第一连接部分和第二连接部分之间,并沿着在柔性基板的展开状态下彼此相交的第一弯曲轴和第二弯曲轴弯曲。车载相机能够吸收施加到柔性基板的任何方向中的应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车载相机
本技术涉及能够捕获可移动体的外部环境的图像的车载相机。
技术介绍
将前置相机用于汽车的驱动控制的技术是已知的(参见例如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中描述的前置相机中,在成像元件面向前的情况下,成像元件基板布置在透镜的后方。因此,在该前置相机中,可以使从前方外部环境入射到透镜上的光入射到成像元件上。前置相机包括用于整体对驱动控制进行控制的主板。主板在透镜和成像元件基板的下方在水平方向中延伸。成像元件基板通过在垂直方向中延伸的柔性基板连接到主板。因此,在该前置相机中,可以在成像元件基板和主板之间发送和接收信号。引用列表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申请特许公开No.2018-45482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问题柔性基板一般而言在厚度方向中具有柔性,但在与厚度方向正交的面内方向中没有柔性。因此,如上所述的前置相机的柔性基板吸收在前后方向中施加的应力,但不能吸收在左右方向中施加的负荷应力,并且负荷被施加到成像元件基板和主板的连接部分。鉴于如上所述的情况,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能够成功吸收施加到将主板与成像元件基板彼此连接的柔性基板的应力的车载相机。问题的解决方案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一种车载相机包括成像元件基板、主板和柔性基板。成像元件基板包括第一端子。主板包括第二端子。柔性基板包括:第一连接部分,该第一连接部分连接到第一端子;第二连接部分,该第二连接部分连接到第二端子;以及第一弯曲部分和第二弯曲部分,该第一弯曲部分和该第二弯曲部分位于第一连接部分和第二连接部分之间,并沿着在柔性基板的展开状态下彼此相交的第一弯曲轴和第二弯曲轴弯曲。在该配置中,施加到柔性基板的应力可以由第一弯曲部分和第二弯曲部分吸收。特别地,第一弯曲部分和第二弯曲部分被配置为沿着彼此相交的第一弯曲轴和第二弯曲轴弯曲,并且因此能够吸收施加到柔性基板的任何方向中的应力。在包括这样的柔性基板的车载相机中,可以获得高可靠性。柔性基板还可以包括:第一延伸部分,该第一延伸部分包括第一弯曲部分;以及第二延伸部分,该第二延伸部分包括第二弯曲部分。在柔性基板的展开状态下,第一延伸部分可以在与第一弯曲轴正交的方向上延伸,并且第二延伸部分可以在与第二弯曲轴正交的方向上延伸。在柔性基板的展开状态下,第一弯曲轴与第二弯曲轴可以彼此正交。车载相机还可以包括光学单元,该光学单元具有在成像元件基板的厚度方向中延伸的光轴。成像元件基板还可以包括晶体振荡器。柔性基板可以不经过晶体振荡器上方。附图说明[图1]图1是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包括车载相机的汽车的立体图。[图2]图2是车载相机的立体图。[图3]图3是能够安装车载相机的支架的立体图。[图4]图4是车载相机的分解立体图。[图5]图5是车载相机的框架的立体图。[图6]图6是车载相机的主板的立体图。[图7]图7是车载相机的成像单元的立体图。[图8]图8是示出了将车载相机的主板和成像单元附接到框架的状态的立体图。[图9]图9是车载相机的按压构件的立体图。[图10]图10是示出了将按压构件附接到图8中示出的框架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1]图11是车载相机的底壳的立体图。[图12]图12是示出了将底壳附接到图10中示出的框架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3]图13是车载相机的遮挡板的立体图。[图14]图14是示出了将遮挡板附接到图12中示出的框架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5]图15是车载相机的前壳的立体图。[图16]图16是成像单元的柔性基板的展开视图。[图17]图17是柔性基板的立体图。[图18]图18是主板和成像单元的立体图。[图19]图19是主板和成像单元的平面图。[图20]图20是主板和成像单元的底视图。[图21]图21是根据实施例的修改例的柔性基板的展开视图。[图22]图22是根据修改例的柔性基板的立体图。[图23]图23是沿着图5的线A-A’截取的框架的剖视图。[图24]图24是车载相机的第一盖构件的分解立体图。[图25]图25是示出了将第一盖构件附接到图23中示出的框架的状态的剖视图。[图26]图26是示出了第一盖构件的制造过程的剖视图。[图27]图27是车载相机的第二盖构件和第三盖构件的分解立体图。[图28]图28是示出了将第二盖构件和第三盖构件附接到图25中示出的框架的状态的剖视图。[图29]图29是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使得可能在驱动控制系统中实现驾驶辅助功能的配置的框图。[图30]图30是示出了由驱动控制系统执行的驱动控制方法的流程图。[图31]图31是用于描述由驱动控制系统的计算处理器执行的计算到前车的跟随距离的方法的示例的示图。[图32]图32是示出了使得可能在驱动控制系统中实现自主驾驶功能的配置的框图。[图33]图33是示出了由驱动控制系统执行的驱动控制方法的流程图。具体实施方式现在,将参考附图来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各附图示出了适当地彼此正交的X轴、Y轴和Z轴。[车载相机1的整体配置]图1是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包括车载相机1的汽车M的立体图。汽车M包括作为透明玻璃窗的布置在前部的挡风玻璃(前窗)M01、布置在后部的后窗M02以及布置在相对横向侧的侧窗M03。车载相机1是附接到挡风玻璃M01的内表面的前置感测相机。车载相机1布置在挡风玻璃M01的宽度方向中的中央区域的上部部分中。这使得车载相机1能够成功地捕获汽车M前方的风景的图像,而不遮挡驾驶员的视野。为了实现行驶功能,包括车载相机1的汽车M在其中包括驱动力生成机构M11(包括例如发动机和马达)、制动机构M12、转向机构M13等。此外,汽车M可以包括例如用于检测周围信息的周围信息检测器以及用于生成位置信息的定位部。图2是附接到挡风玻璃M01之前的车载相机1的立体图。车载相机1包括前壳11和底壳12。前壳11被配置为在Z轴方向中覆盖底壳12的上侧的盖构件。另外,车载相机1包括成像单元14,成像单元14包括保持透镜R的光学单元141。前壳11包括沿着X-Y平面延伸的平坦部分111以及从平坦部分111在X轴方向中向后布置并在Z轴方向中向上突出的箱装容纳部分112。容纳部分112主要将诸如成像单元14之类的车载相机1的各结构元件容纳在形成在其中的空间中。在容纳部分112中,在X轴方向中面向前的前部的Y轴方向中的中央部分中形成在X轴方向中穿透的透镜孔113。成像单元14的光学单元141从容纳部分112的内部插入到透镜孔113中。结果,在车载相机1中,光学单元141的透镜R在X轴方向中朝向前部暴露于外部空间。另外,容纳部分112包括在Y轴方向中面对的两个侧面上的在Y轴方向中向外突出的突起114。另外,容纳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载相机,包括:/n成像元件基板,所述成像元件基板包括第一端子;/n主板,所述主板包括第二端子;以及/n柔性基板,所述柔性基板包括/n第一连接部分,所述第一连接部分连接到所述第一端子,/n第二连接部分,所述第二连接部分连接到所述第二端子,以及/n第一弯曲部分和第二弯曲部分,所述第一弯曲部分和所述第二弯曲部分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分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分之间,并沿着在所述柔性基板的展开状态下彼此相交的第一弯曲轴和第二弯曲轴弯曲。/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81115 JP 2018-2145031.一种车载相机,包括:
成像元件基板,所述成像元件基板包括第一端子;
主板,所述主板包括第二端子;以及
柔性基板,所述柔性基板包括
第一连接部分,所述第一连接部分连接到所述第一端子,
第二连接部分,所述第二连接部分连接到所述第二端子,以及
第一弯曲部分和第二弯曲部分,所述第一弯曲部分和所述第二弯曲部分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分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分之间,并沿着在所述柔性基板的展开状态下彼此相交的第一弯曲轴和第二弯曲轴弯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相机,其中,
所述柔性基板还包括
第一延伸部分,在所述第一延伸部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时任俊裕
申请(专利权)人:索尼半导体解决方案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