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海绵型道路铺装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863524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5 22:52
本申请涉及一种海绵型道路铺装结构,其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设置有透水面砖层、透水垫层、找平层、固定网格层、基层以及垫层,在找平层上开设有集水孔,在集水孔内均设置有纤维簇,在固定网格层上开设有集水管,多个集水管的一端对应于集水孔设置;在道路层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排水沟,在排水沟的沟底开设有排水通道,集水管的另一端布置于排水沟的侧壁上;在排水通道内布置有“⋀”形状的过滤网,在排水通道上开设有卸料口;在排水通道内设置有支撑台,在支撑台与过滤网之间设置有升降机构,初始状态时过滤网的自由端抵触于卸料口的上端口处。本申请具有提高道路透水、排水功能,减少路面被浸泡的时间,提高路面耐久度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海绵型道路铺装结构
本申请涉及道路铺装
,尤其是涉及一种海绵型道路铺装结构。
技术介绍
路面结构层指的是构成路面的各铺砌层,按其所处的层位和作用,主要有面层、基层和垫层。随着交通事业的发展,对路面结构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满足相应的行驶要求的前提下,还需要具有良好的排水性能,同时耐久性能也是评价路面结构的重要指标。由于自然降水一般是先通过地面的排水坡度或地表明沟排入下水道,但是在进入下水道前需要经过较长距离的地表径流才能进入城市地下排水系统内,且由于现在的道路透水及排水功能较差,这样在强降雨的情况下就会产生较大的地表径流量,不仅增加城市排水管网的负担,且使得路面长时间浸泡在水中,影响路面耐久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提供一种海绵型道路铺装结构,具有提高道路透水、排水功能,减少路面被浸泡的时间,提高路面耐久度的效果。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海绵型道路铺装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海绵型道路铺装结构,包括道路层,所述道路层从上到下依次设置有透水面砖层、透水垫层、找平层、固定网格层、基层以及垫层,在所述找平层上开设有多个呈漏斗状的集水孔,在所述集水孔内均设置有纤维簇,在所述固定网格层上开设有集水管,多个所述集水管的一端对应于所述集水孔设置;在所述道路层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排水沟,在排水沟上盖设有网格栅,在所述排水沟的沟底开设有与市政排水总管相连通的排水通道,所述集水管的另一端布置于排水沟的侧壁上;在所述排水通道内布置有“⋀”形状的过滤网,所述过滤网的尖部朝排水沟方向布置,在所述排水通道的侧壁上对称开设有卸料口,所述过滤网布置于所述卸料口上方且过滤网的两自由端分别延伸至两卸料口外布置;在所述排水通道内设置有支撑台,在所述支撑台与过滤网之间设置有升降机构,初始状态时所述过滤网的自由端抵触于所述卸料口的上端口处;在所述排水通道的两侧布置有滤渣收集池,两所述滤渣收集池分别布置于两所述卸料口下方,所述滤渣收集池开设有与市政排水总管相连通的过滤口。优选的,所述升降机构包括固定安装与支撑台上的套筒、固定安装于过滤网上的支撑柱以及设置于套筒内的复位弹簧,所述支撑柱的自由端滑动插接于套筒内且与所述复位弹簧抵触。优选的,两所述支撑柱对称设置于过滤网上,所述套筒与所述支撑柱一一对应布置,且所述套筒内均设置有所述复位弹簧。优选的,在所述支撑台上设置有若干根顶杆,所述顶杆与套筒平行布置。优选的,在所述滤渣收集池内均设置有过滤斗,所述过滤斗布置于卸料口的下方。优选的,在所述排水沟朝与道路层连接的侧壁上设置有过滤格网。优选的,所述纤维簇包括棉纤维、金属纤维和包裹于棉纤维和金属纤维外的碳纤维。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通过在排水通道内设置“⋀”形状的过滤网以及升降装置,在过滤网上的滤渣及积水增多达到上限时,升降组件中复位弹簧受力压缩产生形变,支撑柱处于套筒内向下滑动,过滤网向下位移后使其卸料口打开,过滤网上的滤渣及集水通过重力及排水的冲刷作用从两侧卸料口排送至滤渣收集池内的过滤斗内,过滤网上滤渣及集水排出后其重力减小,复位弹簧复位后是过滤网的两侧的自由端抵触于卸料口的上端口处,继续正常排水,实现持续清理、循环使用的目的;2.通过将道路层从上到下依次设置有透水面砖层、透水垫层、找平层、固定网格层、基层以及垫层,在找平层上开设有多个呈漏斗状的集水孔,在集水孔内均设置有纤维簇,多个集水管的一端对应于集水孔设置,集水管的另一端布置于排水沟的侧壁上,便于将道路层内的集水收集并排送至排水沟内提高海绵型道路透水、排水功能,减少路面被浸泡的时间;3.通过在支撑台上设置有若干根与套筒平行布置的顶杆,在过滤网下降时,通过顶杆便于对过滤网上的滤渣顶动,达到便于卸料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海绵型道路铺装结构的俯视图;图2是海绵型道路铺装结构中集水孔处的剖视图;图3是图1中A-A处的剖视图;图4是海绵型道路铺装结构中升降装置与过滤网之间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道路层;11、透水面砖层;12、透水垫层;13、找平层;14、固定网格层;15、基层;16、集水孔;17、纤维簇;18、集水管;2、市政排水总管;3、排水沟;31、过滤格网;32、网格栅;4、排水通道;41、卸料口;5、过滤网;6、支撑台;7、升降机构;71、套筒;72、支撑柱;73、复位弹簧;74、顶杆;8、滤渣收集池;81、过滤口;82、过滤斗。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海绵型道路铺装结构。参照图1、图2、图3,海绵型道路铺装结构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设置有透水面砖层11、透水垫层12、找平层13、固定网格层14、基层15以及垫层铺设而成的道路层1;在道路层1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排水沟3,在排水沟3的沟底开设有与市政排水总管2相连通的排水通道4,在排水沟3朝与道路层1连接的侧壁上设置有过滤格网31,且在排水沟3上盖设有网格栅32。参照图2、图3,其中,在找平层13上开设有多个呈漏斗状的集水孔16,在集水孔16内均设置有纤维簇17,纤维簇17包括棉纤维、金属纤维和包裹于棉纤维和金属纤维外的碳纤维;在固定网格层14上开设有集水管18,多个集水管18的一端对应于集水孔16设置,集水管18的另一端布置于排水沟3的侧壁上。参照图3、图4,在排水通道4内布置有“⋀”形状的过滤网5,过滤网5的尖部朝排水沟3方向布置,在排水通道4的侧壁上对称开设有卸料口41,过滤网5布置于卸料口41上方且过滤网5的两自由端分别延伸至两卸料口41外布置;在排水通道4内设置有支撑台6,在支撑台6与过滤网5之间设置有升降机构7,初始状态时过滤网5的自由端通过升降机构7的作用抵触于卸料口41的上端口处。参照图3、图4,升降机构7包括固定安装与支撑台6上的套筒71、固定安装于过滤网5上的支撑柱72以及设置于套筒71内的复位弹簧73;两支撑柱72对称设置于过滤网5上,套筒71与支撑柱72一一对应布置,且套筒71内均设置有所述复位弹簧73,支撑柱72的自由端滑动插接于套筒71内且与复位弹簧73抵触。参照图4,为便于对过滤网5上的滤渣进行卸料,在支撑台6上设置有若干根顶杆74,且顶杆74与套筒71平行布置。参照图3、图4,在排水通道4的两侧布置有滤渣收集池8,两滤渣收集池8分别与两卸料口41相通连,且在滤渣收集池8的池底开设有与市政排水总管2相连通的过滤口81;在滤渣收集池8内均设置有过滤斗82,过滤斗82布置于卸料口41的下方,经过滤斗82过滤后的滤渣液经滤渣收集池8池底的过滤口81排送至市政排水总管2内。实施原理为:海绵型道路层1内的渗水通过集水孔16、纤维簇17、集水管18之间的集水作用、并与道路雨水一起流至排水沟3达到排水汇聚的作用;随后,排水通过排水通道4内的过滤网5进行过滤厚再排流至市政排水总管2,而一些大颗粒滤渣留存于过滤网5上,当过滤网5上滤渣增多使排水量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海绵型道路铺装结构,包括道路层(1),其特征在于:所述道路层(1)从上到下依次设置有透水面砖层(11)、透水垫层(12)、找平层(13)、固定网格层(14)、基层(15)以及垫层,在所述找平层(13)上开设有多个呈漏斗状的集水孔(16),在所述集水孔(16)内均设置有纤维簇(17),在所述固定网格层(14)上开设有集水管(18),多个所述集水管(18)的一端对应于所述集水孔(16)设置;在所述道路层(1)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排水沟(3),在排水沟(3)上盖设有网格栅(32),在所述排水沟(3)的沟底开设有与市政排水总管(2)相连通的排水通道(4),所述集水管(18)的另一端布置于排水沟(3)的侧壁上;在所述排水通道(4)内布置有“⋀”形状的过滤网(5),所述过滤网(5)的尖部朝排水沟(3)方向布置,在所述排水通道(4)的侧壁上对称开设有卸料口(41),所述过滤网(5)布置于所述卸料口(41)上方且过滤网(5)的两自由端分别延伸至两卸料口(41)外布置;在所述排水通道(4)内设置有支撑台(6),在所述支撑台(6)与过滤网(5)之间设置有升降机构(7),初始状态时所述过滤网(5)的自由端抵触于所述卸料口(41)的上端口处;在所述排水通道(4)的两侧布置有滤渣收集池(8),两所述滤渣收集池(8)分别与两所述卸料口(41)相通连接,所述滤渣收集池(8)开设有与市政排水总管(2)相连通的过滤口(8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海绵型道路铺装结构,包括道路层(1),其特征在于:所述道路层(1)从上到下依次设置有透水面砖层(11)、透水垫层(12)、找平层(13)、固定网格层(14)、基层(15)以及垫层,在所述找平层(13)上开设有多个呈漏斗状的集水孔(16),在所述集水孔(16)内均设置有纤维簇(17),在所述固定网格层(14)上开设有集水管(18),多个所述集水管(18)的一端对应于所述集水孔(16)设置;在所述道路层(1)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排水沟(3),在排水沟(3)上盖设有网格栅(32),在所述排水沟(3)的沟底开设有与市政排水总管(2)相连通的排水通道(4),所述集水管(18)的另一端布置于排水沟(3)的侧壁上;在所述排水通道(4)内布置有“⋀”形状的过滤网(5),所述过滤网(5)的尖部朝排水沟(3)方向布置,在所述排水通道(4)的侧壁上对称开设有卸料口(41),所述过滤网(5)布置于所述卸料口(41)上方且过滤网(5)的两自由端分别延伸至两卸料口(41)外布置;在所述排水通道(4)内设置有支撑台(6),在所述支撑台(6)与过滤网(5)之间设置有升降机构(7),初始状态时所述过滤网(5)的自由端抵触于所述卸料口(41)的上端口处;在所述排水通道(4)的两侧布置有滤渣收集池(8),两所述滤渣收集池(8)分别与两所述卸料口(41)相通连接,所述滤渣收集池(8)开设有与市政排水总管(2)相连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顺永王乐荣赵永生
申请(专利权)人:乐清市纳琦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