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血液透析止血带,包括伸缩带本体,伸缩带本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搭扣和第二搭扣,第一搭扣和第二搭扣相互配合;伸缩带本体包括第一松紧调节区和第二松紧调节区;第一松紧调节区和第二松紧调节区之间设置有控制盘,控制盘包括底座和顶盖,底座与伸缩带本体固定连接,顶盖与底座可转动连接,顶盖上设置有绕线轴,底座和顶盖的内腔形成锁紧机构;伸缩带本体上还设置有第一连接带和第二连接带,第一连接带和第二连接带的一端均固定在绕线轴上,第一连接带的另一端固定在第一松紧调节区,第二连接带的另一端固定在第二松紧调节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血液透析止血带,可以方便患者单手调节止血带的放松和收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血液透析止血带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尤其涉及一种血液透析止血带。
技术介绍
近年来,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haemodialysis,MHD)治疗的患者不断增多。进行血液透析需要建立合适的血管通路,血管通路作为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的生命线,对透析效果和患者存活时间有重要影响。血管通路可以分为临时血管通路和永久性血管通路,其中,永久性血管通路中的动静脉内瘘术应用非常广泛。在中国的北上广地区,治疗MHD患者时,动静脉内瘘术的使用率高达87%。而动静脉内瘘可能会引发的相关并发症或者造成的功能紊乱与MHD患者死亡率的增高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其中,穿刺部位渗血是MHD患者常见的即刻并发症之一,不仅会导致患者因失血而加重肾性贫血,还会导致患者的穿刺部位青紫,形成血肿,甚至引起内瘘栓塞。因此,有效防止穿刺部位渗血对维持患者的身体健康极为重要。通常在血液透析下机拔除动静脉内瘘穿刺针后,需要利用止血带按压穿刺点20分钟后放松止血带,而此时若止血带放松力度不适合则穿刺部位容易出现渗血或者血肿,为了避免穿刺部位渗血加重肾性贫血或者血肿后引起内瘘栓塞,需要及时地调整患者的止血带的压力以提高止血的有效性和正确性。而患者无法独立放松调整止血带,通常需要他人的协助,如果没有他人及时协助患者放松止血带,患者容易出现不适、肢体远端淤血的情况,更严重地可能会出现内瘘栓塞,甚至导致血管通路失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血液透析止血带,可以方便患者单手调节止血带的放松和收紧。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血液透析止血带,包括伸缩带本体,所述伸缩带本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搭扣和第二搭扣,所述第一搭扣和所述第二搭扣相互配合;所述伸缩带本体包括第一松紧调节区和第二松紧调节区,所述第一松紧调节区与所述第一搭扣相连,所述第二松紧调节区与所述第二搭扣相连;所述第一松紧调节区和所述第二松紧调节区之间设置有控制盘,所述控制盘包括底座和顶盖,所述底座与所述伸缩带本体固定连接,所述顶盖与所述底座可转动连接,所述顶盖上设置有绕线轴,所述底座和所述顶盖的内腔形成锁紧机构;所述伸缩带本体上还设置有第一连接带和第二连接带,所述第一连接带和所述第二连接带的一端均固定在所述绕线轴上,所述第一连接带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松紧调节区,所述第二连接带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二松紧调节区。优选地,当所述伸缩带本体处于放松状态时,所述第一连接带和所述第二连接带在水平方向上与所述伸缩带本体平行。优选地,所述顶盖与所述底座通过轴承进行可转动连接。优选地,所述底座内部设置有齿轮,所述顶盖内部设置有可与所述齿轮形成锁紧状态的限位件。所述齿轮和限位件的设置既可以是单向锁紧也可以是双向锁紧,单向或双向锁紧的形式即齿轮和限位件的配合方式为常规使用的锁紧形式。优选地,还包括限位板,所述限位件设置在所述限位板上,所述限位板上还设置有控制杆,所述顶盖上开设有轨道,所述控制杆在所述轨道内移动。优选地,所述轨道为L形轨道,所述轨道上设置有第一位点和第二位点。当所述控制杆从第二位点移动到第一位点时,所述限位件卡进所述齿轮中,所述顶盖和所述底座内腔锁紧,所述顶盖无法转动。当所述控制杆从第一位点移动到第二位点时,所述限位件从所述齿轮中移出,所述顶盖和所述底座内腔不再锁紧,所述顶盖可以发生转动。优选地,在所述伸缩带本体的下方设置有填塞包。进一步地,所述填塞包为枕式开口形状。优选地,所述填塞包设置在所述第一搭扣的下方。优选地,所述填塞包下面设置有第三搭扣。优选地,所述伸缩带本体还配有创口贴,所述创口贴敷料的背面设置有第四搭扣,所述第四搭扣和所述第三搭扣相互配合。所述第一连接带和第二连接带是没有松紧能力的连接带。本技术的原理和技术构思:将止血带通过第一搭扣和第二搭扣的配合绑在患者的穿刺部位。止血带的收紧过程:旋转控制盘的顶盖,绕线轴也发生旋转转动,第一连接带和第二连接带缠绕在绕线轴上,第一松紧调节区和第二松紧调节区的松紧带被拉伸,对穿刺位点产生压力,达到合适的压力时,将控制盘顶盖与底座锁紧,顶盖不再旋转,松紧带不再继续拉伸。止血带的放松过程:将控制盘顶盖与底座解除锁紧,旋转顶盖,使缠绕在绕线轴上的第一连接带和第二连接带松开,第一松紧调节区和第二松紧调节区的松紧带收缩,释放到合适的压力时,再将控制盘顶盖与底座锁紧,顶盖不再旋转,松紧带不再继续收缩。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和效果:本技术在伸缩带本体上设置一个控制盘,通过旋转控制盘顶盖来带动松紧带的拉伸和收缩,可以方便患者单手调节止血带的放松和收紧,从而改变对穿刺部位的压力。无需另外配置可调控止血带压力的电子设备,就可以将止血带调整到不同患者在不同时间点所需的压力状态,压力调节可控,具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主视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俯视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仰视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控制盘的俯视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控制盘顶盖内部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控制盘底座内部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中限位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附图中数字的含义:1、伸缩带本体;2、第一搭扣;3、第二搭扣4、第一松紧调节区;5、第二松紧调节区;6、控制盘;7、底座;8、顶盖;9、绕线轴;10、第一连接带;11、第二连接带;12、轴承;13、齿轮;14、限位件;15、轨道;16、控制杆;17、第一位点;18、第二位点;19、弹簧;20、螺钉;21、填塞包;22、第三搭扣;23、条形槽;24、限位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技术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实施例一种血液透析止血带,如图1至图7所示,包括伸缩带本体1,伸缩带本体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搭扣2和第二搭扣3,第一搭扣2和第二搭扣3相互配合;伸缩带本体1包括第一松紧调节区4和第二松紧调节区5,第一松紧调节区4与第一搭扣2相连,第二松紧调节区5与第二搭扣3相连;第一松紧调节区4和第二松紧调节区5之间设置有控制盘6,控制盘6包括底座7和顶盖8,底座7与伸缩带本体1固定连接,顶盖8与底座7可转动连接,顶盖8上设置有绕线轴9,底座7和顶盖8的内腔形成锁紧机构;伸缩带本体1上还设置有第一连接带10和第二连接带11,第一连接带10和第二连接带11的一端均固定在绕线轴9上,第一连接带10的另一端固定在第一松紧调节区4,第二连接带11的另一端固定在第二松紧调节区5。将控制盘6的底座7固定在伸缩带本体1上,可以有效防止因控制盘6的回转而导致的压力不稳定、松紧调节失败。绕线轴9位于顶盖8的下部。绕线位置与伸缩带本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血液透析止血带,其特征在于,包括伸缩带本体,所述伸缩带本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搭扣和第二搭扣,所述第一搭扣和所述第二搭扣相互配合;所述伸缩带本体包括第一松紧调节区和第二松紧调节区,所述第一松紧调节区与所述第一搭扣相连,所述第二松紧调节区与所述第二搭扣相连;/n所述第一松紧调节区和所述第二松紧调节区之间设置有控制盘,所述控制盘包括底座和顶盖,所述底座与所述伸缩带本体固定连接,所述顶盖与所述底座可转动连接,所述顶盖上设置有绕线轴,所述底座和所述顶盖的内腔形成锁紧机构;/n所述伸缩带本体上还设置有第一连接带和第二连接带,所述第一连接带和所述第二连接带的一端均固定在所述绕线轴上,所述第一连接带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松紧调节区,所述第二连接带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二松紧调节区。/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血液透析止血带,其特征在于,包括伸缩带本体,所述伸缩带本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搭扣和第二搭扣,所述第一搭扣和所述第二搭扣相互配合;所述伸缩带本体包括第一松紧调节区和第二松紧调节区,所述第一松紧调节区与所述第一搭扣相连,所述第二松紧调节区与所述第二搭扣相连;
所述第一松紧调节区和所述第二松紧调节区之间设置有控制盘,所述控制盘包括底座和顶盖,所述底座与所述伸缩带本体固定连接,所述顶盖与所述底座可转动连接,所述顶盖上设置有绕线轴,所述底座和所述顶盖的内腔形成锁紧机构;
所述伸缩带本体上还设置有第一连接带和第二连接带,所述第一连接带和所述第二连接带的一端均固定在所述绕线轴上,所述第一连接带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松紧调节区,所述第二连接带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二松紧调节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血液透析止血带,其特征在于,当所述伸缩带本体处于放松状态时,所述第一连接带和所述第二连接带在水平方向上与所述伸缩带本体平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血液透析止血带,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与所述底座通过轴承进行可转动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怡君,胡化刚,
申请(专利权)人:建湖县人民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