沥水分格筷笼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855965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5 22: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厨房用具技术领域,且公开了沥水分格筷笼,包括笼壳,所述笼壳的内部设置有板型分隔架、柱形分隔架,所述笼壳的底部开设有多个沥水孔,所述笼壳的底部设置有底座,所述底座的内部设置有滤网,所述滤网左端的顶部与连接块的底部进行固定连接,且该滤网的左端的上方设置有螺栓。该沥水分格筷笼,通过第一浮球向上移动可以使连接杆向上移动,从而可以使第二浮球向上移动,当第二浮球一直向上移动,直至挤压第三浮球时,就会使轻质杆向右移动,轻质杆的一端就会露出来,表示底座内的水需要清理掉,通过旋转螺栓直至将螺栓旋转出来,便可以对滤网进行取出来,从而可以对滤网进行清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沥水分格筷笼
本技术涉及厨房用具
,具体为沥水分格筷笼。
技术介绍
筷笼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放置筷子、调羹等餐具必不可少的用品之一,但现有的筷笼功能单一,已不能满足人们的使用需。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的木质和竹质筷子通常都是放在一起的,洗好的筷子总带有一些水分,所以现在沥水筷笼逐步得到广泛使用,但是现有的沥水筷笼中的水沥在底座里面的时候,水中会有杂质,长时间下去会导致水分发臭,从而会影响筷子,并且底座里面的水量不清楚,这样容易导致水分回到筷笼里。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了沥水分格筷笼,解决了上述背景所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沥水分格筷笼,包括笼壳,所述笼壳的内部设置有板型分隔架、柱形分隔架,所述笼壳的底部开设有多个沥水孔,所述笼壳的底部设置有底座,所述底座的内部设置有滤网,所述滤网左端的顶部与连接块的底部进行固定连接,且该滤网的左端的上方设置有螺栓,所述螺栓的左端贯穿连接块的右侧延伸至底座左侧的内壁所开设的凹口一内,所述螺栓左端的外壁套设有螺母,所述螺母的外壁与凹口一的内壁进行固定连接,所述滤网的下方设置有L型固定杆,所述L型固定杆一端的底部与底座内壁的底部进行固定连接,所述L型固定杆一端的右方设置有第一浮球,所述第一浮球的底部与连接杆的底部进行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的顶部贯穿L型固定杆另一端的底部延伸至与第二浮球的底部进行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浮球的上方设置有第三浮球,所述第三浮球的右侧与轻质杆的左侧进行固定连接,所述轻质杆右端的外壁与底座右侧的内壁所开设的凹口二的内壁接触。优选的,所述板型分隔架的一侧与笼壳的内壁进行固定连接,且该板型分隔架的底部与笼壳内壁的底部进行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柱形分隔架的外壁与板型分隔架的另一侧进行固定连接,且该柱形分割架的底部与笼壳内壁的底部进行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底座与笼壳之间通过旋转卡扣连接的。优选的,所述滤网的左侧与底座左侧的内壁接触,且该滤网的右侧与底座右侧的内壁接触。优选的,所述第三浮球左侧的边缘与第二浮球右侧的边缘位于同一水平面直线上。本技术提供了沥水分格筷笼。该沥水分格筷笼具备以下有益效果:该沥水分格筷笼,通过第一浮球向上移动可以使连接杆向上移动,从而可以使第二浮球向上移动,当第二浮球一直向上移动,直至挤压第三浮球时,就会使轻质杆向右移动,轻质杆的一端就会露出来,表示底座内的水需要清理掉,通过旋转螺栓直至将螺栓旋转出来,便可以对滤网进行取出来,从而可以对滤网进行清洗。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笼壳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底座正面剖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中:1笼壳、2板型分隔架、3柱形分隔架、4底座、5沥水孔、6连接块、7螺栓、8螺母、9凹口一、10滤网、11L型固定杆、12第一浮球、13连接杆、14第二浮球、15第三浮球、16轻质杆、17凹口二。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如图1-4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沥水分格筷笼,包括笼壳1,笼壳1的内部设置有板型分隔架2、柱形分隔架3,板型分隔架2的一侧与笼壳1的内壁进行固定连接,且该板型分隔架2的底部与笼壳1内壁的底部进行固定连接,柱形分隔架3的外壁与板型分隔架2的另一侧进行固定连接,且该柱形分割架3的底部与笼壳1内壁的底部进行固定连接,笼壳1的底部开设有多个沥水孔5,沥水孔5的孔径大小小于筷子的直径大小,笼壳1的底部设置有底座4,底座4与笼壳1之间通过旋转卡扣连接的,底座4的内部设置有滤网10,滤网10的左侧与底座1左侧的内壁接触,且该滤网10的右侧与底座1右侧的内壁接触,通过设置的滤网10可以对沥水中的杂质进行隔离,滤网10左端的顶部与连接块6的底部进行固定连接,且该滤网10的左端的上方设置有螺栓7,螺栓7的左端贯穿连接块6的右侧延伸至底座4左侧的内壁所开设的凹口一9内,螺栓7左端的外壁套设有螺母8,螺母8的内壁与螺栓7的外壁进行螺纹连接,通过旋转螺栓7直至将螺栓7旋转出来,便可以对滤网10进行取出来,从而可以对滤网10进行清洗,螺母8的外壁与凹口一9的内壁进行固定连接,滤网10的下方设置有L型固定杆11,L型固定杆11一端的底部与底座4内壁的底部进行固定连接,L型固定杆11一端的右方设置有第一浮球12,通过第一浮球2向上移动可以使连接杆13向上移动,从而可以使第二浮球14向上移动,当第二浮球14一直向上移动,直至挤压第三浮球15时,就会使轻质杆16向右移动,轻质杆16的一端就会露出来,表示底座4内的水需要清理掉,第一浮球12的底部与连接杆13的底部进行固定连接,连接杆13的顶部贯穿L型固定杆11另一端的底部延伸至与第二浮球14的底部进行固定连接,L型固定杆11另一端的底部开设有与连接杆13相适配的通口,第二浮球14的上方设置有第三浮球15,第三浮球15左侧的边缘与第二浮球14右侧的边缘位于同一水平面直线上,第三浮球15的直径均与第二浮球14的直径、第一浮球12的直径一样,第三浮球15的右侧与轻质杆16的左侧进行固定连接,轻质杆16右端的外壁与底座4右侧的内壁所开设的凹口二17的内壁接触。该沥水分格筷笼在使用时,通过设置的滤网10可以对水进行过滤处理,将水中的杂质进行隔离,随着水量增多时,第一浮球12就会向上移动,通过第一浮球2向上移动可以使连接杆13向上移动,通过连接杆13向上移动可以使第二浮球14向上移动,当第二浮球14一直向上移动,直至挤压第三浮球15时,就会使轻质杆16向右移动,轻质杆16的一端就会露出来,表示底座4内的水需要清理掉,这时候再打开底座4,将水到出,当需要对滤网10进行清洗时,通过旋转螺栓7直至将螺栓7旋转出来,便可以对滤网10进行取出来,从而可以对滤网10进行清洗。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沥水分格筷笼,包括笼壳(1),其特征在于:所述笼壳(1)的内部设置有板型分隔架(2)、柱形分隔架(3),所述笼壳(1)的底部开设有多个沥水孔(5),所述笼壳(1)的底部设置有底座(4),所述底座(4)的内部设置有滤网(10),所述滤网(10)左端的顶部与连接块(6)的底部进行固定连接,且该滤网(10)的左端的上方设置有螺栓(7),所述螺栓(7)的左端贯穿连接块(6)的右侧延伸至底座(4)左侧的内壁所开设的凹口一(9)内,所述螺栓(7)左端的外壁套设有螺母(8),所述螺母(8)的外壁与凹口一(9)的内壁进行固定连接,所述滤网(10)的下方设置有L型固定杆(11),所述L型固定杆(11)一端的底部与底座(4)内壁的底部进行固定连接,所述L型固定杆(11)一端的右方设置有第一浮球(12),所述第一浮球(12)的底部与连接杆(13)的底部进行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13)的顶部贯穿L型固定杆(11)另一端的底部延伸至与第二浮球(14)的底部进行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浮球(14)的上方设置有第三浮球(15),所述第三浮球(15)的右侧与轻质杆(16)的左侧进行固定连接,所述轻质杆(16)右端的外壁与底座(4)右侧的内壁所开设的凹口二(17)的内壁接触。/n...

【技术特征摘要】
1.沥水分格筷笼,包括笼壳(1),其特征在于:所述笼壳(1)的内部设置有板型分隔架(2)、柱形分隔架(3),所述笼壳(1)的底部开设有多个沥水孔(5),所述笼壳(1)的底部设置有底座(4),所述底座(4)的内部设置有滤网(10),所述滤网(10)左端的顶部与连接块(6)的底部进行固定连接,且该滤网(10)的左端的上方设置有螺栓(7),所述螺栓(7)的左端贯穿连接块(6)的右侧延伸至底座(4)左侧的内壁所开设的凹口一(9)内,所述螺栓(7)左端的外壁套设有螺母(8),所述螺母(8)的外壁与凹口一(9)的内壁进行固定连接,所述滤网(10)的下方设置有L型固定杆(11),所述L型固定杆(11)一端的底部与底座(4)内壁的底部进行固定连接,所述L型固定杆(11)一端的右方设置有第一浮球(12),所述第一浮球(12)的底部与连接杆(13)的底部进行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13)的顶部贯穿L型固定杆(11)另一端的底部延伸至与第二浮球(14)的底部进行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浮球(14)的上方设置有第三浮球(15),所述第三浮球(15)的右侧与轻质杆(1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林国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弘新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