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不易发生形变的捕鱼捕虾地笼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852959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5 22: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一种不易发生形变的捕鱼捕虾地笼,包括结构对称的第一地笼单元和第二地笼单元;第一地笼单元包括网布,网布的左段内由外及内依序缝接有若干个直径递增的支撑圈,每个支撑圈上均设有一个伸向网布左方的第二倒须,网布的左段、支撑圈及第二倒须形成了囊网;网布的右段内分布有若干个支撑框,每个支撑框上均设有一个伸向网布左方的第一倒须,网布的右段、支撑框及第一倒须形成了捕捞段,捕捞段的网布上设有多个进鱼口,支撑框上悬挂有饵料盒;支撑框为方形结构且边角处设有加固件;捕捞段内还设有四根拉绳。本申请设置了加固件,不仅有助于保持捕鱼捕虾地笼结构的稳固性,还方便了支撑框及拉绳等的安装与固定,节省了时间与精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不易发生形变的捕鱼捕虾地笼
本技术属于水产品捕捞
,特别是指一种不易发生形变的捕鱼捕虾地笼。
技术介绍
水产养殖中经常使用到地笼,传统捕鱼捕虾所用的地笼结构庞大,无法折叠,导致收网及收纳不便。为了解决这些缺陷,现有技术设计了一种采用四边形支撑件进行支撑的捕鱼捕虾地笼,其包括渔网和若干个固定于渔网内且彼此间隔排列的四边形支撑件,收网及收纳时可以将各个支撑件归置在一起即可。然而,由于四边形结构的不稳定性,若所捕获的鱼虾较多,在收网时极易使得该支撑件发生形变,影响下次使用。而且,各个支撑件均需与渔网缝制在一起,各个支撑件之间还要设置拉绳,由于现有的支撑件结构限制,其与渔网缝制时及与拉绳固定时均需要耗费较大的时间及精力,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以上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出了一种不易发生形变的捕鱼捕虾地笼。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不易发生形变的捕鱼捕虾地笼,包括结构对称的第一地笼单元和第二地笼单元;第一地笼单元包括网布,网布的左段内由外及内依序缝接有若干个直径递增的支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不易发生形变的捕鱼捕虾地笼,其特征在于:包括结构对称的第一地笼单元(1)和第二地笼单元(2);/n第一地笼单元(1)包括网布,所述网布的左段内由外及内依序缝接有若干个直径递增的支撑圈(14),每个支撑圈(14)上均设有一个伸向所述网布左方的第二倒须(141),所述网布的左段、支撑圈(14)及第二倒须(141)形成了囊网(11);所述网布的右段内分布有若干个支撑框(13),每个支撑框(13)上均设有一个伸向所述网布左方的第一倒须(131),所述网布的右段、支撑框(13)及第一倒须(131)形成了捕捞段(12),捕捞段(12)的网布上设有多个进鱼口和出鱼口,支撑框(13)上悬挂有饵料盒;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不易发生形变的捕鱼捕虾地笼,其特征在于:包括结构对称的第一地笼单元(1)和第二地笼单元(2);
第一地笼单元(1)包括网布,所述网布的左段内由外及内依序缝接有若干个直径递增的支撑圈(14),每个支撑圈(14)上均设有一个伸向所述网布左方的第二倒须(141),所述网布的左段、支撑圈(14)及第二倒须(141)形成了囊网(11);所述网布的右段内分布有若干个支撑框(13),每个支撑框(13)上均设有一个伸向所述网布左方的第一倒须(131),所述网布的右段、支撑框(13)及第一倒须(131)形成了捕捞段(12),捕捞段(12)的网布上设有多个进鱼口和出鱼口,支撑框(13)上悬挂有饵料盒;支撑框(13)为方形结构且边角处设有加固件(16),加固件(16)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扣接件,所述扣接件包括扣接片(161)和套筒(162),扣接片(161)呈L型结构,套筒(162)设置于所述L型结构的内角处且与扣接片(161)一体成型,一个扣接片(161)的底面设有扣合凸起,另一个扣接片(161)的底面设有扣合凹槽,套筒(162)的上表面不高于扣接片(161)的上表面、套筒(162)的下表面不低于扣接片(161)的下表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谷德贤王婷吴宁郝郁刘国山杨华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市水产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