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海缆和陆缆的过渡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846020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1 23: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海缆和陆缆的过渡连接结构,涉及一个接地方式。目前,海陆缆过渡处回流缆电流大,三相护套接地电流不平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海缆和陆缆通过海陆缆过渡接头连接,回流缆在两接地极之间分为第一段回流缆与第二段回流缆,第一段回流缆的长度与第二段回流缆的长度相同,且第一段回流缆与第一相线之间的水平距离为A;第二段回流缆与第三相线之间的水平距离为B,水平距离A等于水平距离B,回流缆在两接地极之间的电缆沟内完成一次换向;过渡接头至变电站之间设有多个接地极,使回流缆从过渡接头起在电缆沟中多次变向直到变电站。本技术方案抵消三相电缆对其感应电压影响,减小回流缆电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海缆和陆缆的过渡连接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个接地方式,尤其涉及一种海缆和陆缆的过渡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交联聚乙烯交流海底电缆是目前海岛电网普遍应用的供电方式,高压交流海缆一般采用单芯结构,在某些情况下海缆登陆后会连接数公里相同结构的陆缆,到达受电岛屿的变电站。海陆缆的连接方法有很多,包括使用过渡接头或者使用终端塔连接,其中使用过渡接头连接海陆缆比较经济便捷。海陆缆过渡接头接地方式对线路运行较为重要,不规范的接地方式极易产生严重缺陷,影响线路安全稳定运行。目前,国内已有交流海陆缆混合线路工程案例中海陆缆过渡接头接地方式如图1所示。其中海陆缆过渡接头为同轴电缆,海缆和陆缆铅护套相互连接并联接地,同时铅护套与陆缆侧回流缆共用同一接地极。经现场勘查,陆缆侧回流缆在电缆沟里边相布置。这种接地方式导致回流缆电流过大,同时引起海陆缆过渡接头三相护套接地电流不平衡,引发严重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和提出的技术任务是对现有技术方案进行完善与改进,提供一种海缆和陆缆的过渡连接结构,以达到减小消除三相护套接地电流不平衡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海缆和陆缆的过渡连接结构,海缆(2)和陆缆(3)通过海陆缆过渡接头(1)连接,海陆缆过渡接头(1)位于电缆沟内,陆缆(3)的三相线分别为第一相线(4)、第二相线(5)、与第三相线(6),第二相线(5)位于第一相线(4)和第三相线(6)之间,第二相线(5)至第一相线(4)距离与第二相线(5)至第三相线(6)的距离相同均为S,其特征在于:回流缆(13)在两接地极之间分为第一段回流缆(7)与第二段回流缆(8),第一段回流缆(7)的长度与第二段回流缆(8)的长度相同,且第一段回流缆(7)与第一相线(4)之间的水平距离为A;第二段回流缆(8)与第三相线(6)之间的水平距离为B,水平距离A等于水平...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海缆和陆缆的过渡连接结构,海缆(2)和陆缆(3)通过海陆缆过渡接头(1)连接,海陆缆过渡接头(1)位于电缆沟内,陆缆(3)的三相线分别为第一相线(4)、第二相线(5)、与第三相线(6),第二相线(5)位于第一相线(4)和第三相线(6)之间,第二相线(5)至第一相线(4)距离与第二相线(5)至第三相线(6)的距离相同均为S,其特征在于:回流缆(13)在两接地极之间分为第一段回流缆(7)与第二段回流缆(8),第一段回流缆(7)的长度与第二段回流缆(8)的长度相同,且第一段回流缆(7)与第一相线(4)之间的水平距离为A;第二段回流缆(8)与第三相线(6)之间的水平距离为B,水平距离A等于水平距离B,回流缆(13)在两接地极之间的电缆沟内完成一次换向;过渡接头至变电站之间设有多个接地极,使回流缆(13)从过渡接头起在电缆沟中多次变向直到变电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海缆和陆缆的过渡连接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葛军凯张磊乐彦杰彭维龙陈国志何旭涛敬强张引贤沈清野陈俊
申请(专利权)人: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舟山供电公司浙江舟山海洋输电研究院有限公司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