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组装的电源线束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845255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1 23:45
一种便于组装的电源线束,包括电源线,所述电源线侧壁套接有套筒,所述套筒一侧连接有输入连接器,所述输入连接器内部设置有中段连接器,所述电源线包括线芯和线套,所述线套套接于所述线芯侧壁,所述线芯贯穿所述中段连接器连接有端子,所述端子固定于所述输入连接器内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利用中段连接器将输入连接器和电源线连接,再将套筒套接固定,不仅结构稳定,并且采用可拆卸式的连接结构,能够提高线束连接端的组装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于组装的电源线束
本技术属于电源线束
,特别涉及一种便于组装的电源线束。
技术介绍
电源线束在设备的电路连接起着重要的传输作用,对电源线束进行加工组装后能够形成可直接插接的连接线束,将电源线束连接在各个设备之间,保证了电器设备的正常运转,在对电源线束进行加工时,通常会采用组装的结构来使电源线束进行连接。电源线束的加工必须保证其结构的稳定性,但在保证结构的稳定性的同时,会使得电源线束的结构较为复杂,通常采用的结构部件在进行组装时,容易出现安装偏离的情况,容易的导致内部结构不稳定,不仅降低了电源线束的安全性,还使电源线束的组装效率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便于组装的电源线束,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便于组装的电源线束,包括电源线,所述电源线侧壁套接有套筒,所述套筒一侧连接有输入连接器,所述输入连接器内部设置有中段连接器,所述电源线包括线芯和线套,所述线套套接于所述线芯侧壁,所述线芯贯穿所述中段连接器连接有端子,所述端子固定于所述输入连接器内部。进一步的,所述输入连接器包括壳体、第一限位块和第一导向口,所述壳体一侧设置有所述第一导向口,所述壳体内壁垂直固定有所述第一限位块,所述第一限位块设置有两个,所述端子固定于两个所述第一限位块之间,所述端子一侧贴合连接于所述第一导向口。进一步的,所述输入连接器还包括连接环,所述连接环固定于所述壳体远离所述第一导向口一侧,所述连接环侧壁螺纹套接有所述套筒。进一步的,所述输入连接器还包括第二限位块,所述第二限位块垂直固定于所述壳体内侧壁,所述中段连接器包括第三限位块和卡位块,所述第三限位块垂直固定于所述卡位块侧壁,所述第三限位块插接于所述第二限位块与所述壳体之间。进一步的,所述卡位块内部开设有第二导向口,所述卡位块靠近所述第二导向口内侧贯穿开设有第三导向口,所述第三导向口位于所述第二导向口一侧开口为喇叭型,所述第二导向口内部插接有所述线套,所述第三导向口内部贯穿插接有所述线芯。进一步的,所述中段连接器还包括磁力块,所述磁力块嵌入固定于所述卡位块一侧,所述电源线还包括金属环,所述金属环嵌入套接于所述线套侧壁,所述磁力块一侧连接于所述金属环侧壁。进一步的,所述套筒内壁设置有橡胶垫,所述橡胶垫一侧贴合固定于所述金属环侧壁。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利用中段连接器将输入连接器和电源线连接,再将套筒套接固定,不仅结构稳定,并且采用可拆卸式的连接结构,能够提高线束连接端的组装效率。附图说明图1示出了本技术的一种便于组装的电源线束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本技术的整体内部连接结构剖面图;图3示出了本技术的电源线与中段连接器连接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了本技术的中段连接器结构示意图;图5示出了本技术的套筒结构剖面图;图中所示:1、输入连接器;11、壳体;12、第一限位块;13、第一导向口;14、连接环;15、第二限位块;2、套筒;21、橡胶垫;3、电源线;31、线芯;32、金属环;33、线套;4、端子;5、中段连接器;51、第三限位块;52、卡位块;521、第二导向口;522、第三导向口;53、磁力块。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一种便于组装的电源线束,包括电源线3,所述电源线3侧壁套接有套筒2,所述套筒2一侧连接有输入连接器1,所述输入连接器1内部设置有中段连接器5,所述电源线3包括线芯31和线套33,所述线套33套接于所述线芯31侧壁,所述线芯31贯穿所述中段连接器5连接有端子4,所述端子4固定于所述输入连接器1内部;通过利用中段连接器5将输入连接器1和电源线3连接,再将套筒2套接固定,不仅结构稳定,并且采用可拆卸式的连接结构,能够提高线束连接端的组装效率。如图2所示,所述输入连接器1包括壳体11、第一限位块12和第一导向口13,所述壳体11一侧设置有所述第一导向口13,所述壳体11内壁垂直固定有所述第一限位块12,所述第一限位块12设置有两个,所述端子4固定于两个所述第一限位块12之间,所述端子4一侧贴合连接于所述第一导向口13;通过第一限位块12将端子4进行限位固定,保证端子4与第一导向口13的连接位置,并通过第一导向口13保证了外部接线与端子4的连接精度。所述输入连接器1还包括连接环14,所述连接环14固定于所述壳体11远离所述第一导向口13一侧,所述连接环14侧壁螺纹套接有所述套筒2;利用套筒2和连接环14的螺纹套接,使套筒2和输入连接器1的连接更加方便快捷。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输入连接器1还包括第二限位块15,所述第二限位块15垂直固定于所述壳体11内侧壁,所述中段连接器5包括第三限位块51和卡位块52,所述第三限位块51垂直固定于所述卡位块52侧壁,所述第三限位块51插接于所述第二限位块15与所述壳体11之间;通过第三限位块51插接于第二限位块15与壳体11之间,保证了中段连接器5在输入连接器1内部的连接位置,安装方便,结构稳定。如图4所示,所述卡位块52内部开设有第二导向口521,所述卡位块52靠近所述第二导向口521内侧贯穿开设有第三导向口522,所述第三导向口522位于所述第二导向口521一侧开口为喇叭型,所述第二导向口521内部插接有所述线套33,所述第三导向口522内部贯穿插接有所述线芯31;通过第二导向口521和第三导向口522对电源线3进行导向连接固定,保证了电源线3连接的稳固性,并且喇叭型的第三导向口522能够使线芯31的连接更加便捷。所述中段连接器5还包括磁力块53,所述磁力块53嵌入固定于所述卡位块52一侧,所述电源线3还包括金属环32,所述金属环32嵌入套接于所述线套33侧壁,所述磁力块53一侧连接于所述金属环32侧壁;在电源线3与中段连接器5连接时,通过磁力块53对金属环32的吸引力,能够更快的将电源线3与中段连接器5相连。如图5所示,所述套筒2内壁设置有橡胶垫21,所述橡胶垫21一侧贴合固定于所述金属环32侧壁;利用橡胶垫21对电源线3的金属环32进行卡位固定,不仅能够起到绝缘作用,并且能够对电源线3和套筒2之间的连接具有缓冲作用。本技术在实施时,先按图3将电源线3和中段连接器5进行组装,将电源线3的线芯31从卡位块52内部的喇叭型的第二导向口521内插入,并从另一端伸出,并在卡位块52上嵌入的磁力块53和线套33上套接的金属环32的相互吸引的作用下,电源线3的线套33也同时进入卡位块52上的第三导向口522内,磁力块53与金属环32之间磁力连接固定,使得电源线3和中段连接器5的连接十分便捷,并组装成一体便于后面的进一步组装,然后再将从卡位块52内部外伸出来的线芯31进行端子4的安装固定,使得中段连接器5固定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便于组装的电源线束,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源线(3),所述电源线(3)侧壁套接有套筒(2),所述套筒(2)一侧连接有输入连接器(1),所述输入连接器(1)内部设置有中段连接器(5),所述电源线(3)包括线芯(31)和线套(33),所述线套(33)套接于所述线芯(31)侧壁,所述线芯(31)贯穿所述中段连接器(5)连接有端子(4),所述端子(4)固定于所述输入连接器(1)内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于组装的电源线束,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源线(3),所述电源线(3)侧壁套接有套筒(2),所述套筒(2)一侧连接有输入连接器(1),所述输入连接器(1)内部设置有中段连接器(5),所述电源线(3)包括线芯(31)和线套(33),所述线套(33)套接于所述线芯(31)侧壁,所述线芯(31)贯穿所述中段连接器(5)连接有端子(4),所述端子(4)固定于所述输入连接器(1)内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组装的电源线束,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连接器(1)包括壳体(11)、第一限位块(12)和第一导向口(13),所述壳体(11)一侧设置有所述第一导向口(13),所述壳体(11)内壁垂直固定有所述第一限位块(12),所述第一限位块(12)设置有两个,所述端子(4)固定于两个所述第一限位块(12)之间,所述端子(4)一侧贴合连接于所述第一导向口(1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便于组装的电源线束,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连接器(1)还包括连接环(14),所述连接环(14)固定于所述壳体(11)远离所述第一导向口(13)一侧,所述连接环(14)侧壁螺纹套接有所述套筒(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便于组装的电源线束,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连接器(1)还包括第二限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倪保林余炜王爱国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晨越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