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折叠支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835855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1 23: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折叠支架,包括托板和相对于托板可收折的支撑架;所述支撑架包括有第一支撑板和可翻折式连接于第一支撑板侧边的支撑组件;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下侧边经第一折叠线可翻折式连接于托板;所述支撑组件上远离第一支撑板所在侧具有支撑边;打开时,所述第一支撑板向下翻折至托板,支撑组件受第一支撑板的联动而形成立体支撑状,所述支撑边位于支撑组件的下端。如此,将折叠支架和平面接触的点接触通过对折叠支架的切边处理,变成线接触、面接触,打开作为支架使用时,对被支撑物品的支撑更为稳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折叠支架
本技术涉及折叠支架领域技术,尤其是一种折叠支架;其主要但不局限于对笔记本电脑等物品的支撑。
技术介绍
为了使笔记本电脑屏幕与用户视线保持水平,彻底改变用户的不正确姿势,保护用户的颈椎健康,市面上出现了许多不同类型的笔记本支架,它的出现确实挽救了很多人的颈椎健康,但是现有这些笔记本支架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有些笔记本支架其用一些金属材料或一些硬度比较大的材料制成才能保持它的支撑作用,这种结构的笔记本支架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对笔记本的外表面造成刮伤,影响了笔记本的美观;后来出现了一种笔记本电脑支架用折叠板的方式组成,其利用但是现有的采用折叠板组成的笔记本支架其具体结构还不够合理,变形后的支撑稳定性不够,使用时易出现摇晃等问题,同时,当支架与桌面或其他水平面接触时是点接触时,支架的受力点小时对支架的损耗会比较大。因此,需要研究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折叠支架,其将折叠支架和平面接触的点接触通过对折叠支架的切边处理,变成线接触、面接触,打开作为支架使用时,对被支撑物品的支撑更为稳定。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一种折叠支架,包括托板和相对于托板可收折的支撑架;所述支撑架包括有第一支撑板和可翻折式连接于第一支撑板侧边的支撑组件;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下侧边经第一折叠线可翻折式连接于托板;所述支撑组件上远离第一支撑板所在侧具有支撑边;打开时,所述第一支撑板向下翻折至托板,支撑组件受第一支撑板的联动而形成立体支撑状,所述支撑边位于支撑组件的下端。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有两个可彼此上下翻折联动的支撑板,其一支撑板可翻折式连接于第一支撑板侧边,另一支撑板可翻折式连接于托板,且,两个支撑板均设置有所述支撑边;打开时,两个支撑板构成非°的夹角,且,两个支撑板的支撑边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支撑组件分别设置于第一支撑板的左侧和右侧,左侧支撑组件的两个支撑板分别定义为第二支撑板、第四支撑板,右侧支撑组件的两个支撑板分别定义为第三支撑板、第五支撑板;其中:所述第二支撑板的右端通过第二折叠线连接于托板,且,其上端通过第六折叠线连接于第四支撑板,第四支撑板通过第四折叠线连接于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的左侧缘设置第四支撑边,第四支撑板左侧缘设置第三支撑边;所述第三支撑板的左端通过第三折叠线连接于托板,且,其上端通过第七折叠线连接于第五支撑板,第五支撑板通过第五折叠线连接于第一支撑板;第五支撑板、第三支撑板的右侧缘分别设置第一支撑边、第二支撑边;所述第一折叠线、第二折叠线、第四折叠线、第六折叠线交汇于左侧交点;第一折叠线、第三折叠线、第五折叠线、第七折叠线交汇于右侧交点;打开时,所述第一支撑边、第二支撑边、第三支撑边、第四支撑边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托板设置有第六支撑板,所述第一折叠线、第二折叠线、第三折叠线为第六支撑板的三个边缘。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六支撑板可脱离式吸附设置。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六支撑板通过磁吸结构、硅胶粘贴、魔术贴中任一方式实现两者可脱离式吸附。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六支撑板内分别包裹埋设有异性磁铁。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托板设置有吸附件供被支撑件吸附。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吸附件是磁铁或可移除式粘贴硅胶。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其主要是对折叠支架的具体设计,将折叠支架和平面接触的点接触通过对折叠支架的切边处理,变成线接触、面接触,打开作为支架使用时,对被支撑物品的支撑更为稳定;其次,本折叠支架通过相互吸附实现折叠支架状态的切换,简单、易行、方便携带,同时兼具生产成本低、制作方便、使用牢靠等诸多优势;以及,在支撑架及托板上包裹皮革层,对折叠支架本身及笔记本电脑都能形成较好的保护;同时,采用皮革层包裹支架本体使得使用手感变得更好,更受欢迎。为更清楚地阐述本技术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之实施例收折时的后视示图;图2是本技术之实施例打开时的后视示图;图3是本技术之实施例打开时的立体示图;图4是本技术之实施例的应用示图。附图标识说明:100、支撑架101、第一支撑板102、第二支撑板103、第三支撑板104、第四支撑板105、第五支撑板106、第六支撑板200、托板A1、第一折叠线A2、第二折叠线A3、第三折叠线A4、第四折叠线A5、第五折叠线A6、第六折叠线A7、第七折叠线B1、第一支撑边B2、第二支撑边B3、第三支撑边C1、左侧交点C2、右侧交点。具体实施方式请参照图1至图4所示,其显示出了本技术之实施例的具体结构。一种折叠支架,包括托板200和相对于托板200可收折的支撑架100;所述支撑架100包括有第一支撑板101和可翻折式连接于第一支撑板101侧边的支撑组件;所述第一支撑板101的下侧边经第一折叠线A1可翻折式连接于托板200;所述支撑组件上远离第一支撑板101所在侧具有支撑边;打开时,所述第一支撑板101向下翻折至托板200,所述支撑组件受第一支撑板101的联动形成立体支撑状,所述支撑边位于支撑组件的下端,如此,对被支撑物品的支撑更为稳定。通常,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有两个可彼此上下翻折联动的支撑板,其一支撑板可翻折式连接于第一支撑板101侧边,另一支撑板可翻折式连接于托板200,且,两个支撑板均设置有前述支撑边;打开时,两个支撑板构成非180°的夹角,且,两个支撑板的支撑边位于同一水平面上。在实际设计时,所述支撑组件可翻折式连接于第一支撑板101的单侧或者双侧,具体是指:支撑组件可翻折式连接于第一支撑板101的左侧或者右侧,或者,两侧都设置支撑组件。优选地,考虑其较佳的支撑平衡性以及产品结构稳定性等方面,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组件分别设置于第一支撑板101的左侧和右侧,左侧支撑组件的两个支撑板分别定义为第二支撑板102、第四支撑板104,右侧支撑组件的两个支撑板分别定义为第三支撑板103、第五支撑板105。结合图2所示,所述支撑架100具有第一支撑板101、第二支撑板102、第三支撑板103、第四支撑板104、第五支撑板105以及第一折叠线A1、第二折叠线A2、第三折叠线A3、第四折叠线A4、第五折叠线A5、第六折叠线A6、第七折叠线A7;所述第一折叠线A1位于第一支撑板101下侧边;所述第一支撑板101通过第一折叠线A1可翻折式连接于托板200;所述第四折叠线A4、第五折叠线A5分别位于第一支撑板101的左、右侧边;其中:...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折叠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托板(200)和相对于托板(200)可收折的支撑架(100);/n所述支撑架(100)包括有第一支撑板(101)和可翻折式连接于第一支撑板(101)侧边的支撑组件;所述第一支撑板(101)的下侧边经第一折叠线(A1)可翻折式连接于托板(200);所述支撑组件上远离第一支撑板(101)所在侧具有支撑边;/n打开时,所述第一支撑板(101)向下翻折至托板(200),支撑组件受第一支撑板(101)的联动而形成立体支撑状,所述支撑边位于支撑组件的下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折叠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托板(200)和相对于托板(200)可收折的支撑架(100);
所述支撑架(100)包括有第一支撑板(101)和可翻折式连接于第一支撑板(101)侧边的支撑组件;所述第一支撑板(101)的下侧边经第一折叠线(A1)可翻折式连接于托板(200);所述支撑组件上远离第一支撑板(101)所在侧具有支撑边;
打开时,所述第一支撑板(101)向下翻折至托板(200),支撑组件受第一支撑板(101)的联动而形成立体支撑状,所述支撑边位于支撑组件的下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折叠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有两个可彼此上下翻折联动的支撑板,其一支撑板可翻折式连接于第一支撑板(101)侧边,另一支撑板可翻折式连接于托板(200),且,两个支撑板均设置有所述支撑边;打开时,两个支撑板构成非180°的夹角,且,两个支撑板的支撑边位于同一水平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折叠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分别设置于第一支撑板(101)的左侧和右侧,左侧支撑组件的两个支撑板分别定义为第二支撑板(102)、第四支撑板(104),右侧支撑组件的两个支撑板分别定义为第三支撑板(103)、第五支撑板(105);其中:
所述第二支撑板(102)的右端通过第二折叠线(A2)连接于托板(200),且,其上端通过第六折叠线(A6)连接于第四支撑板(104),第四支撑板(104)通过第四折叠线(A4)连接于第一支撑板(101);第二支撑板(102)的左侧缘设置第四支撑边(B4),第四支撑板(104)左侧缘设置第三支撑边(B3);
所述第三支撑板(103)的左端通过第三折叠线(A3)连接于托板(200),且,其上端通过第七折叠线(A7)连接于第五支撑板(105),第五支撑板(105)通过第五折叠线(A5)连接于第一支撑板(101);第五支撑板(105)、第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世友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时商创展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