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电缆故障自动定位装置的防高压击穿放电电路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833168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1 23:2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智能电缆故障自动定位装置的防高压击穿放电电路,电路输入端并接一路TVS管和TSS管,TVS管、TSS管、电阻R3、第一二级管组的正极和第二二极管组的负极分别连接,电阻R3、第一二级管组的负极与第二二极管组的正极相互连接且接地;电阻R2分别与电容C5、二极管D18的负极、二极管D19的正极以及运算放大器N1的正向输入端连接,电容C5的另一端接地,二极管D18的正极、二极管D19的负极相互连接,并与运算放大器N1反向输入端、电阻R6以及电阻R7连接,电阻R6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7的另一端与运算放大器N1的输出端连接,运算放大器N1的两侧分别施加±15v的电压。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实现对于使用电桥法进行电缆故障测距的装置进行测量时的高压击穿保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电缆故障自动定位装置的防高压击穿放电电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电缆故障检测领域的智能电缆故障自动定位装置的防高压击穿放电电路
技术介绍
35kV以上电缆大多数采用单芯电缆,当单芯电缆线芯通过负荷电流时,就会在电缆护层(磁力线交链铝包或金属屏蔽层)的两端出现感应电压。为了避免电缆护层出现环流,造成损耗以及发热而加速电缆老化,不允许单芯电缆护层出现多点接地情况,而只允许电缆的一端接地。单芯电缆的外护层绝缘采用塑料、橡胶等绝缘材料制成,比较容易受到外力损伤,引起护层绝缘破坏出现接地故障。因此,高压单芯电缆的护层故障是一个比较常见的故障现象。对于该类故障,现通常采用脉冲法进行故障检测。脉冲法测试成功的前提是故障点能够击穿,并要求测试人员具有较强的区别波形的能力。但由于用高压信号发生器向故障电缆中施加脉冲电压时,很难击穿,波形辨别困难,因此脉冲法进行故障检测具有较大难度。因此需要采用电桥法进行故障测距。在采用使用电桥法进行故障测距的装置进行测量时,装置升压过程中,如果故障点瞬间击穿,测量回路瞬间通过大电流,容易造成取样电阻损坏,取样运放击穿的现象。现有设备在前端增加放电管,作为保护电路。但由于其放电电流大,反应速度较慢(最快为0.1~0.2μs),导致依旧出现线路损坏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智能电缆故障自动定位装置的防高压击穿放电电路,能够实现对于使用电桥法进行电缆故障测距的装置进行测量时的高压击穿保护。实现上述目的的一种技术方案是:一种智能电缆故障自动定位装置的防高压击穿放电电路;电路输入端分别接入TVS二极管TVS4、TSS半导体放电管TSS1、电阻R3、一组相互串联的第一二极管组的正极、一组相互串联的第二二极管组的负极和电阻R2;TVS二极管TVS4和TSS半导体放电管TSS1相互并接,在TSS半导体放电管TSS1的输出端并接的设置有一个电阻R5和一个电容C1,电阻R5、电容C1和TVS二极管TVS4的输出端接地;电阻R3、第一二级管组的负极与第二二极管组的正极相互连接且接地;电阻R2分别与电容C5、二极管D18的负极、二极管D19的正极以及运算放大器N1的正向输入端连接,电容C5的另一端接地,二极管D18的正极、二极管D19的负极相互连接,并与运算放大器N1反向输入端、电阻R6以及电阻R7连接,电阻R6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7的另一端与运算放大器N1的输出端连接,运算放大器N1的两侧分别施加±15v的电压,运算放大器N1的输出端连接测量电路;进一步的,运算放大器N1的两侧分别施加±15v的电压分别与一个TVS二极管TVS1和一个TVS二极管TVS2连接,TVS二极管TVS1和TVS二极管TVS2的另一端均接地。进一步的,电阻R5的阻值为300-1000Ω,电容C1的容量为100pF。进一步的,电阻R2的阻值为75kΩ,电阻R6的阻值为1kΩ,电阻R7的阻值为5kΩ。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智能电缆故障自动定位装置的防高压击穿放电电路,在放电管旁边并接一路TVS管,解决放电管的时延现象,并将钳位保护电路移至取样电阻附近,从而对使用电桥法进行电缆故障测距的装置提供了有效的高压下击穿保护,防止取样电阻损坏。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智能电缆故障自动定位装置的防高压击穿放电电路的电路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能更好地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理解,下面通过具体地实施例进行详细地说明:请参阅图1,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智能电缆故障自动定位装置的防高压击穿放电电路。电路输入端分别接入TVS二极管TVS4、TSS半导体放电管TSS1、电阻R3、一组相互串联的第一二极管组的正极、一组相互串联的第二二极管组的负极和电阻R2。其中第一二极管组由相互串联的二极管D2、二极管D3、二极管D4、二极管D5、二极管D8和二极管D9组成,第二二极管组由相互串联的二极管D10、二极管D11、二极管D12、二极管D13、二极管D14、二极管D15组成。电阻R2的阻值为75kΩ。TVS二极管TVS4和TSS半导体放电管TSS1相互并接,在TSS半导体放电管TSS1的输出端并接的设置有一个电阻R5和一个电容C1,电阻R5、电容C1和TVS二极管TVS4的输出端接地。电阻R5的阻值为300-1000Ω,电容C1的容量为100pF。电阻R3、第一二级管组的负极与第二二极管组的正极相互连接且接地。电阻R2分别与电容C5、二极管D18的负极、二极管D19的正极以及运算放大器N1的正向输入端连接,电容C5的另一端接地,二极管D18的正极、二极管D19的负极相互连接,并与运算放大器N1反向输入端、电阻R6以及电阻R7连接,电阻R6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7的另一端与运算放大器N1的输出端连接,运算放大器N1的两侧分别施加±15v的电压。运算放大器N1的两侧分别施加±15v的电压分别与一个TVS二极管TVS1和一个TVS二极管TVS2连接,TVS二极管TVS1和TVS二极管TVS2的另一端均接地。电阻R6的阻值为1kΩ,电阻R7的阻值为5kΩ。运算放大器N1的输出端连接测量电路。本
中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例仅是用来说明本专利技术,而并非用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只要在本专利技术的实质精神范围内,对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变化、变型都将落在本专利技术的权利要求书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智能电缆故障自动定位装置的防高压击穿放电电路,其特征在于:/n电路输入端分别接入TVS二极管TVS4、TSS半导体放电管TSS1、电阻R3、一组相互串联的第一二极管组的正极、一组相互串联的第二二极管组的负极和电阻R2;/nTVS二极管TVS4和TSS半导体放电管TSS1相互并接,在TSS半导体放电管TSS1的输出端并接的设置有一个电阻R5和一个电容C1,电阻R5、电容C1和TVS二极管TVS4的输出端接地;/n电阻R3、第一二级管组的负极与第二二极管组的正极相互连接且接地;/n电阻R2分别与电容C5、二极管D18的负极、二极管D19的正极以及运算放大器N1的正向输入端连接,电容C5的另一端接地,二极管D18的正极、二极管D19的负极相互连接,并与运算放大器N1反向输入端、电阻R6以及电阻R7连接,电阻R6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7的另一端与运算放大器N1的输出端连接,运算放大器N1的两侧分别施加±15v的电压,运算放大器N1的输出端连接测量电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电缆故障自动定位装置的防高压击穿放电电路,其特征在于:
电路输入端分别接入TVS二极管TVS4、TSS半导体放电管TSS1、电阻R3、一组相互串联的第一二极管组的正极、一组相互串联的第二二极管组的负极和电阻R2;
TVS二极管TVS4和TSS半导体放电管TSS1相互并接,在TSS半导体放电管TSS1的输出端并接的设置有一个电阻R5和一个电容C1,电阻R5、电容C1和TVS二极管TVS4的输出端接地;
电阻R3、第一二级管组的负极与第二二极管组的正极相互连接且接地;
电阻R2分别与电容C5、二极管D18的负极、二极管D19的正极以及运算放大器N1的正向输入端连接,电容C5的另一端接地,二极管D18的正极、二极管D19的负极相互连接,并与运算放大器N1反向输入端、电阻R6以及电阻R7连接,电阻R6的另一端接地,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煜徐新雄王晓东赵俊越徐嘉文
申请(专利权)人: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