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腔钢管混凝土柱
本专利技术涉及土木建筑
,尤其是涉及一种多腔钢管混凝土柱。
技术介绍
钢管混凝土就是把混凝土灌入钢管中并捣实以加大钢管的强度和刚度,混凝土的抗压强度高。但抗弯能力很弱,而钢材,特别是型钢的抗弯能力强,具有良好的弹塑性,但在受压时容易失稳而丧失轴向抗压能力。而钢管混凝土在结构上能够将二者的优点结合在一起,可使混凝土处于侧向受压状态,其抗压强度可成倍提高.同时由于混凝土的存在,提高了钢管的刚度,两者共同发挥作用,从而大大地提高了承载能力。钢管混凝土结构施工时,钢管可以做为劲性骨架承担施工阶段的施工荷载和结构重量,施工不受混凝土养护时间的影响;由于钢管混凝土内部没有钢筋,便于混凝土的浇注和捣实;钢管混凝土结构施工时,不需要模板,既节省了支模、拆模的材料和人工费用,也节省了时间。有利于钢管的抗火和防火,由于钢管内填有混凝土,能吸收大量的热能,因此遭受火灾时管柱截面温度场的分布很不均匀,增加了柱子的耐火时间,减慢钢柱的升温速度,并且一旦钢柱屈服,混凝土可以承受大部分的轴向荷载,防止结构倒塌。组合梁的耐火能力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腔钢管混凝土柱,其特征在于:包括圆形主钢管(1)、方形钢管(2)、移动板(3)、承重钢梁(4)和底部震动机构(5),方形钢管(2)设置在所述圆形主钢管(1)内,并且所述方形钢管(2)将圆形钢管划分成一个方形腔体(6)和四等分的扇形腔体(7),所述移动板(3)设置在所述方形钢管(2)内,所述承重钢梁(4)设有四组,四组所述承重钢梁(4)结构相同,每组所述承重钢梁(4)呈圆周状固定设置在所述圆形主钢管(1)的外侧,并且每组所述承重钢梁(4)之间均间隔90°,所述底部震动机构(5)设置在所述圆形主钢管(1)的底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腔钢管混凝土柱,其特征在于:包括圆形主钢管(1)、方形钢管(2)、移动板(3)、承重钢梁(4)和底部震动机构(5),方形钢管(2)设置在所述圆形主钢管(1)内,并且所述方形钢管(2)将圆形钢管划分成一个方形腔体(6)和四等分的扇形腔体(7),所述移动板(3)设置在所述方形钢管(2)内,所述承重钢梁(4)设有四组,四组所述承重钢梁(4)结构相同,每组所述承重钢梁(4)呈圆周状固定设置在所述圆形主钢管(1)的外侧,并且每组所述承重钢梁(4)之间均间隔90°,所述底部震动机构(5)设置在所述圆形主钢管(1)的底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腔钢管混凝土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板(3)由第一移动板(31)和第二移动板(32)组成,所述第一移动板(31)和所述第二移动板(32)呈垂直交错设置,所述第一移动板(31)呈竖直固定设置在所述方形钢管(2)内的中间位置上,所述第一移动板(31)的上下两侧开设有两组滑槽(33),所述第二移动板(32)滑动设置在所述第一移动板(31)上的两组滑槽(33)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多腔钢管混凝土柱,其特征在于:每组所述扇形腔体(7)内均设有若干组分隔板(71),若干组所述分隔板(71)均匀分布在每组所述扇形腔体(7)内,并且每组所述分隔板(71)上均开设有若干组圆形通气孔(7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多腔钢管混凝土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板(3)和若干组所述分隔板(71)均是由mn13高锰钢制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多腔钢管混凝土柱,其特征在于:每组所述承重钢梁(4)均包括固定组件(41)和承重钢材(42)组成,所述固定组件(41)设有两组,两组所述固定组件(41)结构相同,两组所述固定组件(41)对称设置在所述承重钢材(42)的两侧,所述承重钢材(42)为工字状,每组所述固定组件(41)均包括固定板(411)和固定螺栓(412),所述固定板(411)为L型,所述固定板(4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国锋,潘良辰,张永清,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绿地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