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深基坑预应力钢支撑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8825442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1 23:1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深基坑预应力钢支撑系统,属于基坑支撑系统技术领域,包括安装在结构梁内侧并周向间隔分布的若干预应力梁。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区别于传统的锚固形式,通过埋件以及张紧器的设置,以对拉杆施加预应力,可用于对结构梁进行加固支撑,以平衡基坑的外压力,提高基坑的支护稳定性;通过保护管壳以及球形夹持的设置,可简化拉杆的装配流程,提高安装效率,在拉杆受到预应力后,能够在保护管壳内部适应性的移动,防止拉杆与联系梁之间的刚性接触,导致拉杆以及联系梁受损,进而提高使用寿命;另外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预应力梁可重复使用,具有安全、节能、环保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深基坑预应力钢支撑系统
本专利技术属于基坑支撑系统
,具体是一种深基坑预应力钢支撑系统。
技术介绍
为保证地下结构施工及基坑周边环境的安全,需要对基坑侧壁及周边环境采用支挡、加固与保护措施。无论是高层建筑还是地铁的深基坑工程,由于都是在城市中进行开挖,基坑周围通常存在交通要道、已建建筑或管线等各种构筑物,这就涉及到基坑开挖的一个很重要内容,要保护其周边构筑物的安全。现有技术中,普遍是将拉杆两端穿过混凝土梁锚固,然后对预应力梁内的撑杆顶伸实现加压,以完成混凝土梁的支撑加固,这种预应力施加方式间接对拉杆施加预应力,导致整个系统传力较为复杂,操作较为不便,安装效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深基坑预应力钢支撑系统。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深基坑预应力钢支撑系统,包括安装在结构梁内侧并周向间隔分布的若干预应力梁;所述预应力梁包括固定设置在所述结构梁内侧的若干联系梁以及通过拉索接头节点活动连接在所述联系梁远离所述结构梁一端的拉杆;所述拉索接头节点包括固定设置在所述联系梁远离结构梁一端的保护管壳,所述保护管壳内侧设置有用于为所述拉杆提供支撑的球形夹持部;所述拉杆两端通过拉索端头节点与所述结构梁相连;所述拉索端头节点包括与所述拉杆端部固定连接的拉索接头、设置在所述拉索接头远离所述拉杆一端张紧器、铰接设置在所述张紧器远离所述拉索接头一端的耳板以及埋设于所述结构梁内部并与所述耳板固定连接的埋件;所述拉杆底部固定设置有支撑架。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改进方案:所述保护管壳内部还设置有用于支撑所述球形夹持部的劲板。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改进方案:所述劲板呈十字形结构,且劲板一侧设置有与所述球形夹持部相适配的弧形面。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改进方案:所述球形夹持部包括活动设置在所述保护管壳内部的上球形索夹以及与所述上球形索夹连接的下球形索夹,所述上球形索夹与所述下球形索夹内侧均开设有与所述拉杆相适配的第一卡槽,所述保护管壳侧壁开设有可供所述拉杆活动的第二卡槽。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改进方案:所述上球形索夹与下球形索夹之间通过螺栓以及螺母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预应力梁可重复使用,具有安全、节能、环保等优点;2、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区别于传统的锚固形式,通过埋件以及张紧器的设置,以对拉杆施加预应力,可用于对结构梁进行加固支撑,以平衡基坑的外压力,提高基坑的支护稳定性;3、本专利技术实施例通过保护管壳以及球形夹持的设置,可简化拉杆的装配流程,提高安装效率,在拉杆受到预应力后,能够在保护管壳内部适应性的移动,防止拉杆与联系梁之间的刚性接触,导致拉杆以及联系梁受损,进而提高使用寿命;4、本专利技术实施例采用多部件装配而成,可极大程度的降低现场施工步骤,节省安装工期;5、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解决了常规钢支撑系统必须在基坑内设置竖向承载构件即立柱或立柱桩的问题;6、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节省了由于施工立柱或立柱桩而采用的水泥、混凝土及钢筋等原材料成本;7、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利用张紧器施加预应力后,可克服自重,实现自平衡。附图说明图1为一种深基坑预应力钢支撑系统的结安装示意图;图2为一种深基坑预应力钢支撑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一种深基坑预应力钢支撑系统中拉索接头节点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一种深基坑预应力钢支撑系统中拉索接头节点的分解示意图;图5为一种深基坑预应力钢支撑系统中拉索端头节点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一种深基坑预应力钢支撑系统中支撑架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预应力梁、2-拉索接头节点、21-管壳封口、22-螺帽、23-下球形索夹、24-拉杆、25-上球形索夹、26-螺栓、27-劲板、28-保护管壳、3-拉索端头节点、31-拉索接头、32-张紧器、33-耳板、34-埋件、4-联系梁、5-支撑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专利,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在本专利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在本专利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设置”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相连、设置,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设置,或一体地连接、设置。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中的具体含义。请参阅图1-6,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深基坑预应力钢支撑系统,包括安装在结构梁内侧并周向间隔分布的若干预应力梁1,所述预应力梁1包括固定设置在所述结构梁内侧的若干联系梁4以及通过拉索接头节点2活动连接在所述联系梁4远离所述结构梁一端的拉杆24,具体的,所述拉索接头节点2包括固定设置在所述联系梁4远离结构梁一端的保护管壳28,所述保护管壳28内侧设置有用于为所述拉杆24提供支撑的球形夹持部;所述拉杆24两端通过拉索端头节点3与所述结构梁相连,具体的,所述拉索端头节点3包括与所述拉杆24端部固定连接的拉索接头31、设置在所述拉索接头31远离所述拉杆24一端张紧器32、铰接设置在所述张紧器32远离所述拉索接头31一端的耳板33以及埋设于所述结构梁内部并与所述耳板33固定连接的埋件34;所述拉杆24底部固定设置有支撑架5。通过埋件34以及耳板33实现整个拉杆24与结构梁的连接,利用张紧器32对拉杆24施加预应力,拉杆24受力驱使联系梁4与结构梁紧密抵接,从而为结构梁提供支撑,以平衡基坑压力。进一步的,所述保护管壳28内部还设置有用于支撑所述球形夹持部的劲板27。具体的,所述劲板27呈十字形结构,且劲板27一侧设置有与所述球形夹持相适配的弧形面。具体的,所述球形夹持包括活动设置在所述保护管壳28内部的上球形索夹25以及与所述上球形索夹25连接的下球形索夹23,所述上球形索夹25与所述下球形索夹23内侧均开设有与所述拉杆24相适配的第一卡槽,所述保护管壳28侧壁开设有可供所述拉杆24活动的第二卡槽。在调节张紧器32以对拉杆24施加预应力时,拉杆24受力可带动上球形索夹25以及下球形索夹23在保护管壳28内部适应性的转动,同时拉杆24可沿第二卡槽适应性的移动。具体的,所述上球形索夹25与下球形索夹23之间通过螺栓2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深基坑预应力钢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在结构梁内侧并周向间隔分布的若干预应力梁(1);/n所述预应力梁(1)包括固定设置在所述结构梁内侧的若干联系梁(4)以及通过拉索接头节点(2)活动连接在所述联系梁(4)远离所述结构梁一端的拉杆(24);/n所述拉索接头节点(2)包括固定设置在所述联系梁(4)远离结构梁一端的保护管壳(28),所述保护管壳(28)内侧设置有用于为所述拉杆(24)提供支撑的球形夹持部;/n所述拉杆(24)两端通过拉索端头节点(3)与所述结构梁相连;/n所述拉索端头节点(3)包括与所述拉杆(24)端部固定连接的拉索接头(31)、设置在所述拉索接头(31)远离所述拉杆(24)一端张紧器(32)、铰接设置在所述张紧器(32)远离所述拉索接头(31)一端的耳板(33)以及埋设于所述结构梁内部并与所述耳板(33)固定连接的埋件(34);/n所述拉杆(24)底部固定设置有支撑架(5)。/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深基坑预应力钢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在结构梁内侧并周向间隔分布的若干预应力梁(1);
所述预应力梁(1)包括固定设置在所述结构梁内侧的若干联系梁(4)以及通过拉索接头节点(2)活动连接在所述联系梁(4)远离所述结构梁一端的拉杆(24);
所述拉索接头节点(2)包括固定设置在所述联系梁(4)远离结构梁一端的保护管壳(28),所述保护管壳(28)内侧设置有用于为所述拉杆(24)提供支撑的球形夹持部;
所述拉杆(24)两端通过拉索端头节点(3)与所述结构梁相连;
所述拉索端头节点(3)包括与所述拉杆(24)端部固定连接的拉索接头(31)、设置在所述拉索接头(31)远离所述拉杆(24)一端张紧器(32)、铰接设置在所述张紧器(32)远离所述拉索接头(31)一端的耳板(33)以及埋设于所述结构梁内部并与所述耳板(33)固定连接的埋件(34);
所述拉杆(24)底部固定设置有支撑架(5)。


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荣张鹏陈卫刚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三力岩土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