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液或液液混合超微气泡发生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808765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1 22:5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气泡发生领域,尤其为一种气液或液液混合超微气泡发生装置,包括:腔体,包括内流腔,用于加速、混合及切割液体Ⅰ和气体或液体Ⅱ,并形成气液混合体;导流口,用于腔体内输入液体Ⅰ;气液进口,用于腔体内输入气体或液体Ⅱ;螺旋轨道,置于腔体内即内流腔内,用于对液体Ⅰ和气体或液体Ⅱ旋绕加速;喷口,位于所述腔体的中央,用于喷射气液。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实现气液或液液混合,即两种密度不同的流体进行混合,通过旋绕轨道,可以增加气液混合的接触时间和接触面积,气液可以进行多次旋绕充分接触,提高气液混合效率,减少能量损失。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气液或液液混合超微气泡发生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气泡发生
,具体为一种气液或液液混合超微气泡发生装置。
技术介绍
近年来,我国各地区出现了水环境严重污染,水资源严重短缺等几大社会问题,国家和政府也高度重视水问题,广大人民对用水安全意识也日益提高,人民对能用上安全的生活用水的渴望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超微气泡或液泡在实际生产生活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超微气泡可用于生活中的各个领域,比如果蔬清洗,水产养殖,农作物增产,污水净化,健康饮料,医疗等,超微液泡可让在不同密度的溶液充分混合,使用在工业,医疗,以及新能源等领域。但是,现有超微气泡发生装置制造出来的超微气泡浓度过低,超微气泡数量过少,不易长时间保存,而且,现有超微气泡发生装置因为功率高,能耗大,设备庞大笨重,适用范围小,难以在日常生活领域进行广泛应用,不能满足多用途的实际需要。针对上述不足,申请人于2018年11月23日,提出了一种旋绕式超微气泡发生装置(申请公布号CN109316990A)的技术方案(以下简称“该方案”),该方案通过机械切割产生超微气泡,解决了传统气泡发生装置体积大、功率大,能耗高,效率低的难题,极大的拓展了超微气泡产生装置的应用范围。但是该方案依然存在不足是:内流腔外置,无法进一步压缩整个装置体积,其直径大于负压腔,导致由负压腔进入到内流腔的能量损失较大;液体(或气体)在由负压腔到内流腔、以及被搅拌成混合液的过程中,旋绕加速的整体圈数依然不高,这样气液混合效率以及切割搅拌效率将有待提高。鉴于此,申请人再次提出一种气液或液液混合超微气泡发生装置,以解决该方案的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液或液液混合超微气泡发生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气液或液液混合超微气泡发生装置,包括:腔体,包括内流腔,用于加速、混合及切割液体Ⅰ和气体或液体Ⅱ,并形成气液;导流口,用于腔体内输入液体Ⅰ;气液进口,用于腔体内输入气体或液体Ⅱ;螺旋轨道,置于腔体内即内流腔内,用于对液体Ⅰ和气体或液体Ⅱ旋绕加速(增加接触面积延长接触时间);喷口,位于所述腔体的中央,用于喷射气液。进一步的,所述腔体内置一内流腔,并通过该内流腔的内流腔壁与腔体之间形成外流腔;所述导流口,用于向外流腔内输入液体Ⅰ;所述气液进口,用于向内流腔内输入气体或液体Ⅱ;所述液体Ⅰ在进入外流腔内进行一次旋绕加速,然后进入到内流腔内后,继续二次加速产生负压,将气液进口进入的气体或液体Ⅱ吸入并充分混合、切割,形成气液。进一步的,所述内流腔壁上有多组小孔,该小孔是沿着内流腔切线分布。进一步的,所述小孔有多个纵向列,靠近在喷口的内流腔壁上,每个纵向列小孔的数量为多个。进一步的,所述内流腔内底壁的中央安装有螺旋轨道,所述螺旋轨道可充满内流腔的腔体,或在腔体的上半部,或下半部,所述螺旋轨道的表面有纹路或凸起或凹槽。进一步的,所述腔体内底部带有凹槽,所述外流腔、内流腔的腔体内部为光滑面。进一步的,所述螺旋轨道以波浪形上下起伏不断围绕中心轴旋绕,每一片螺旋自行旋绕后与相邻轨道保持一定距离d。进一步的,所述螺旋轨道相邻的两片轨道以一定角度上下起伏,类似为锯齿形状不断延伸,围绕中心轴进行旋绕,每一个转折角度在大于等于0小于等于180度,相邻两片轨道间隙保持一定距离d。进一步的,所述螺旋轨道相邻两片轨道围绕腔体中心轴进行旋绕,两片轨道间隙保持一定距离d,间隙中设有挡板,挡板为长方形,相对两片轨道的挡板设置方式为交错设置。进一步的,所述内流腔或外流腔可以是圆柱体,纺锤体,圆锥体,或圆台体。进一步的,所述内流腔与外流腔形状相似,一端的直径与另一端不同或相同。进一步的,所述喷口设置在腔体顶部的中央,且直径小于内流腔的直径,所述导流口设在腔体上部侧壁,且插装有导流外管,所述气液进口为插设在腔体底部侧壁或底部且带入口的管。进一步的,所述导流外管外接到供给液体Ⅰ的源头,所述气液进口连接有可拆卸的水源或气源,所述导流口和气液进口安装有调节阀门和/或流量计。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将液体Ⅰ(通常为水)接入导流外管,液体Ⅰ进入(外流腔和)内流腔后进行旋绕,在内流腔的内部设置有螺旋轨道,流体在内流腔沿着该轨道进行充分旋绕,此时在内流腔的内腔中心产生负压,将气体或液体Ⅱ吸入后,液体Ⅰ和气体或液体Ⅱ进行激烈的切割搅拌后,从喷口处喷射而出,实现气液或液液混合的目的。本专利技术,可以实现气液或液液混合,即两种密度不同的流体进行混合,通过旋绕轨道,可以增加气液混合的接触时间和接触面积,汽水可以进行多次旋绕充分接触,提高气液混合效率,减少能量损失。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螺旋轨道,水不断进入的同时,在里面上下起伏,在此过程中会将气泡切的更小。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内部螺旋轨道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螺旋轨道俯视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去掉螺旋轨道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图5中A-A处剖视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将图4缺少的螺旋轨道安装后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图7中A-A处剖视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液体Ⅰ进入到图5的加速示意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螺旋轨道俯视的另一种示意图一。图11为本专利技术螺旋轨道俯视的另一种示意图二。图12为本专利技术螺旋轨道俯视的另一种示意图三。图中:1-腔体、2-导流外管、3-气液进口、4-喷口、5-内流腔壁、6-外流腔、7-内流腔、8-螺旋轨道、9-小孔、10-导流口、11-波浪形、12-锯齿形状、13-挡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端”、“内”、“外”“前端”、“后端”、“两端”、“一端”、“另一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套设有”、“套接”、“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气液或液液混合超微气泡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腔体(1),包括内流腔(7),用于加速、混合及切割液体Ⅰ和气体或液体Ⅱ,并形成气液;/n导流口(10),用于腔体(1)内输入液体Ⅰ;/n气液进口(3),用于腔体(1)内输入气体或液体Ⅱ;/n螺旋轨道(8),置于内流腔(7)内,用于对液体Ⅰ和气体或液体Ⅱ旋绕加速;/n喷口(4),位于所述腔体(1)的中央,用于喷射气液。/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液或液液混合超微气泡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腔体(1),包括内流腔(7),用于加速、混合及切割液体Ⅰ和气体或液体Ⅱ,并形成气液;
导流口(10),用于腔体(1)内输入液体Ⅰ;
气液进口(3),用于腔体(1)内输入气体或液体Ⅱ;
螺旋轨道(8),置于内流腔(7)内,用于对液体Ⅰ和气体或液体Ⅱ旋绕加速;
喷口(4),位于所述腔体(1)的中央,用于喷射气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液或液液混合超微气泡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腔体(1)内置一内流腔(7),并通过该内流腔(7)的内流腔壁(5)与腔体(1)之间形成外流腔(6);
所述导流口(10),用于向外流腔(6)内输入液体Ⅰ;
所述气液进口(3),用于向内流腔(7)内输入气体或液体Ⅱ;
所述液体Ⅰ在进入外流腔(6)内进行一次旋绕加速,然后进入到内流腔(7)内后,继续二次加速产生负压,将气液进口(3)进入的气体或液体Ⅱ吸入并充分混合、切割,形成气液。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液或液液混合超微气泡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流腔壁(5)上有多组小孔(9),该小孔(9)是沿着内流腔(7)切线分布,所述小孔(9)有多个纵向列,靠近在喷口(4)的内流腔壁(5)上,每个纵向列小孔(9)的数量为多个。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液或液液混合超微气泡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流腔(7)内底壁的中央安装有螺旋轨道(8),所述螺旋轨道(8)可充满内流腔(7)的腔体,或在腔体的上半部,或下半部,所述螺旋轨道(8)的表面有纹路或凸起或凹槽,所述腔体(1)内底部带有凹槽,所述外流腔(6)、内流腔(7)的腔体内部为光滑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卓维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筑鸿纳米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