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隔姜灸C形支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808529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1 22: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隔姜灸C形支撑装置,包括下C形架、上C形架、连接杆、刺针和固定带;上C形架和下C形架均为闭合的C形环结构,上C形架和下C形架均包括首尾相接的直线边和C形边,上C形架和下C形架的直线边铰接在一起、C形边活动连接在一起;下C形架底部沿周边设有隔热层;连接杆一端连接在上C形架C形边顶部的中央位置、另一端与刺针连接,刺针与上C形架位于连接杆的同一侧;固定带为长度可调结构,固定带的一端连接在下C形架的C形边中央、另一端活动连接在下C形架的直线边中央。有效提高了隔姜灸治疗过程中的稳定性,患者可以在治疗过程中作一定的体位变化,提高了治疗过程中的舒适性;且结构简单、方便操作,实用性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隔姜灸C形支撑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隔姜灸C形支撑装置,属于隔姜灸领域。
技术介绍
隔姜灸也即隔姜艾灸,可用于缓解或治疗呕吐、泄泻、脘腹隐痛、痛经、咳喘、头痛等病症,由于取材方便,操作简单,已成为最常用的隔物灸法之一。隔姜灸的操作方法为取一块新鲜老姜,沿生姜纤维纵向切取,切成厚约0.2~0.5cm厚的姜片,中间用三棱针穿刺数孔。施灸时,将姜片放在穴区,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艾炷,艾灸即可,一般每次灸5~10壮,以局部潮红为度。灸毕用正红花油涂于施灸部位,一是防皮肤灼伤,二是更能增强艾灸活血化瘀,散寒止痛功效。在临床治疗中,为了防止姜片、艾炷等的掉落,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刻意保持体位不变,舒适性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隔姜灸C形支撑装置,可有效提高隔姜灸治疗过程中的稳定性,患者可以在治疗过程中作一定的体位变化,提高了治疗过程中的舒适性。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隔姜灸C形支撑装置,包括下C形架、上C形架、连接杆、刺针和固定带;上C形架和下C形架均为闭合的C形环结构,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隔姜灸C形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下C形架、上C形架、连接杆、刺针和固定带;上C形架和下C形架均为闭合的C形环结构,上C形架和下C形架均包括首尾相接的直线边和C形边,上C形架和下C形架大小相等、且上下相对设置,上C形架的直线边和下C形架的直线边铰接在一起,上C形架的C形边和下C形架的C形边活动连接在一起;下C形架底部沿周边设有隔热层;刺针的一端为连接端、另一端为自由端,连接杆一端连接在上C形架C形边顶部的中央位置、另一端与刺针的连接端连接,刺针与上C形架位于连接杆的同一侧,刺针的投影位于上C形架内侧的中央位置、且刺针的长度方向与上C形架所在的平面平行;固定带为长度可调结构,固定带的一...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隔姜灸C形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下C形架、上C形架、连接杆、刺针和固定带;上C形架和下C形架均为闭合的C形环结构,上C形架和下C形架均包括首尾相接的直线边和C形边,上C形架和下C形架大小相等、且上下相对设置,上C形架的直线边和下C形架的直线边铰接在一起,上C形架的C形边和下C形架的C形边活动连接在一起;下C形架底部沿周边设有隔热层;刺针的一端为连接端、另一端为自由端,连接杆一端连接在上C形架C形边顶部的中央位置、另一端与刺针的连接端连接,刺针与上C形架位于连接杆的同一侧,刺针的投影位于上C形架内侧的中央位置、且刺针的长度方向与上C形架所在的平面平行;固定带为长度可调结构,固定带的一端连接在下C形架的C形边中央、另一端活动连接在下C形架的直线边中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姜灸C形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下C形架内侧底部设有支撑网;上C形架内侧设有阻燃挡灰网。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隔姜灸C形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支撑网的底部与下C形架的底部齐平。


4.如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莉崔丹张屏李擎媛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市中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