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湿地鱼类资源调查用捕捉地笼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803535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1 22: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湿地鱼类资源调查用捕捉地笼,包括支撑框架、连接框架、网面、网筒、卡扣,所述的支撑框架、连接框架均为方形框架,支撑框架正、反面分别设有方形凹槽,网面设于支撑框架内,支撑框架有多个,且从左到右依次等间距排列,网筒分别设于两相邻支撑框架之间,网筒两端的连接框架分别嵌入对应的支撑框架的方形凹槽中,使相邻两个支撑框架与网筒组成一捕鱼区间,每一捕鱼区间左边的支撑框架的中心设有捕鱼孔,捕鱼孔与喇叭状捕鱼倒须口的较大一端连接,喇叭状捕鱼倒须口的较小一端位于捕鱼区间内,支撑框架的正、反面分别设有卡扣,卡扣将方形凹槽中的连接框架卡住。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便于携带运输,同时便于调查工作的进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湿地鱼类资源调查用捕捉地笼
本技术属于湿地资源调查
,具体涉及一种湿地鱼类资源调查用捕捉地笼。
技术介绍
海南岛湿地共有滨海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人工湿地5大类25型,湿地类型十分丰富。红树林和珊瑚礁湿地是海南岛最重要的湿地类型,海南岛拥有中国面积最大的红树林湿地,占全国红树林面积的82%。虽然全岛人工湿地面积持续扩大,但是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城市不断扩张,再加上人为耕作破坏、水体污染等因素影响,天然湿地面积萎缩,据统计,有35%以上的天然湿地面临着被开垦和改造的威胁。从长期保护的角度考虑,有必要利用现代化研究方法对海南岛湿地进一步深入研究,例如景观格局变化与空间优化模拟的研究方向,其从本质上理解也是利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来解决土地合理利用的问题,从而揭示研究区景观格局变化的真正动因及作用机制,进而提出相应的生态保护与恢复策略。湿地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是景观格局变化与空间优化模拟研究工作的重要一环,在湿地生态环境综合评价过程中,需要获取动物多样性指标数据,而鱼类是湿地生态环境中数量相对较多的动物,通常在鱼类资源调查过程中,通过在研究区域的定点定时布设捕鱼地笼,收笼后再识别和统计捕获的鱼的种类和数量,由于普通的捕鱼地笼在收鱼时需要将鱼全部从笼中倒出才能进行调查,由于倒出量较大,导致短时间内调查工作量非常大,并且容易造成鱼的损伤以及死亡,不利于调查工作的进行。为此,研发一种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的湿地鱼类资源调查用捕捉地笼是非常必要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湿地鱼类资源调查用捕捉地笼。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包括支撑框架、连接框架、网面、网筒、卡扣,所述的支撑框架、连接框架均为方形框架,所述的支撑框架正、反面分别设有方形凹槽,所述的网面设于支撑框架内,所述的支撑框架有多个,且从左到右依次等间距排列,所述的网筒分别设于两相邻支撑框架之间,网筒两端的连接框架分别嵌入对应的支撑框架的方形凹槽中,使相邻两个支撑框架与网筒组成一捕鱼区间,每一捕鱼区间左边的支撑框架的中心设有捕鱼孔,捕鱼孔与喇叭状捕鱼倒须口的较大一端连接,喇叭状捕鱼倒须口的较小一端位于捕鱼区间内,所述的支撑框架的正、反面分别设有卡扣,卡扣将方形凹槽中的连接框架卡住。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的每一捕鱼区间均为可拆卸结构,不但便于携带运输,而且可在收笼过程中实时拆卸,便于调查人员针对每一捕鱼区间进行鱼类调查,调查过程中,其余捕鱼区间均位于水面之下,避免一次性捕捞过多而出现短时间内调查工作量过大以及容易造成鱼损伤以及死亡的问题;本技术还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优点。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得结构示意图;图2为支撑框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卡扣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支撑框架,2-连接框架,3-网面,4-网筒,5-卡扣,6-方形凹槽,7-喇叭状捕鱼倒须口,8-挂环,9-固定轴,10-限位端盖,11-紧固螺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但不以任何方式对本技术加以限制,基于本技术教导所作的任何变换或替换,均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如附图1~图3所示本技术包括支撑框架1、连接框架2、网面3、网筒4、卡扣5,所述的支撑框架1、连接框架2均为方形框架,所述的支撑框架1正、反面分别设有方形凹槽6,所述的网面3设于支撑框架1内,所述的支撑框架1有多个,且从左到右依次等间距排列,所述的网筒4分别设于两相邻支撑框架1之间,网筒4两端的连接框架2分别嵌入对应的支撑框架1的方形凹槽6中,使相邻两个支撑框架1与网筒4组成一捕鱼区间,每一捕鱼区间左边的支撑框架1的中心设有捕鱼孔,捕鱼孔与喇叭状捕鱼倒须口7的较大一端连接,喇叭状捕鱼倒须口7的较小一端位于捕鱼区间内,所述的支撑框架1的正、反面分别设有卡扣5,卡扣5将方形凹槽6中的连接框架2卡住;其中喇叭状捕鱼倒须口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捕鱼结构。优选地,所述的支撑框架1每一面至少有两个呈对称设置的卡扣5;增强连接框架2被卡住的稳固性。优选地,所述的支撑框架1的两侧分别设有挂环8。优选地,拉绳的端部设有挂钩,挂钩与挂环8连接。优选地,所述的卡扣5为条形结构,所述的支撑框架1的正、反面分别设有固定轴9,所述的卡扣5套设于固定轴9上,固定轴9端部固设有限位端盖10,所述的卡扣5的中部与支撑框架1之间通过紧固螺栓11可拆卸连接,且卡扣5的端部盖在方形凹槽6的槽口处,使卡扣5将方形凹槽6中的连接框架2卡住。优选地,所述的紧固螺栓11为螺栓手柄,可不需要工具,直接通过手掌拧动紧固螺栓11,方便操作。优选地,所述的卡扣5盖住方形凹槽6槽口的二分之一。优选地,所述的捕鱼区间至少有两个,增加捕鱼空间。优选地,从左到右排列的捕鱼区间的喇叭状捕鱼倒须口7的较小一端的直径依次减小;鱼从最左边的喇叭状捕鱼倒须口7进入最左边的捕鱼区间内,体型相对较小的鱼经下一个喇叭状捕鱼倒须口7进入下一个捕鱼区间内,并以此类推,从而使不同体型大小的鱼分类,便于调查统计的进行。本技术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首先将捕捉地笼横向放入待调查的湿地点位水中,地笼沉入水底;鱼从最左边的喇叭状捕鱼倒须口7进入捕鱼区间内;预定的单位时间过后,通过拉绳将本装置从水中逐渐拉出,每拉出一捕鱼区间时,将该捕鱼区间靠近水面的支撑框架1的挂环8挂上挂钩以及拉绳并保持拉紧状态,避免本装置滑落回水中;然后调查人员对该捕鱼区间远离水面的支撑框架1进行拆卸操作,具体是先拧动并取下紧固螺栓11,然后转动卡扣5,使卡扣5的端部远离方形凹槽6,即打开状态,再将连接框架2从方形凹槽6中取出,即捕鱼区间呈打开状态,可对捕鱼区间内的鱼进行观察、辨别以及记录工作,完毕后将鱼取出并放生;然后重复上述过程,分别对每个捕鱼区间单独进行操作,即完成该捕捉地笼的调查,此时本装置处于拆卸的状态,方便装车携带,下次使用时,可先将本装置组装,然后放入水中再次使用;若同一点位有多个捕捉地笼,可同时操作或依次操作,然后对湿地片区的所有点位按相同的方式完成该片区的鱼类资源调查工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湿地鱼类资源调查用捕捉地笼,包括支撑框架(1)、连接框架(2)、网面(3)、网筒(4)、卡扣(5),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撑框架(1)、连接框架(2)均为方形框架,所述的支撑框架(1)正、反面分别设有方形凹槽(6),所述的网面(3)设于支撑框架(1)内,所述的支撑框架(1)有多个,且从左到右依次等间距排列,所述的网筒(4)分别设于两相邻支撑框架(1)之间,网筒(4)两端的连接框架(2)分别嵌入对应的支撑框架(1)的方形凹槽(6)中,使相邻两个支撑框架(1)与网筒(4)组成一捕鱼区间,每一捕鱼区间左边的支撑框架(1)的中心设有捕鱼孔,捕鱼孔与喇叭状捕鱼倒须口(7)的较大一端连接,喇叭状捕鱼倒须口(7)的较小一端位于捕鱼区间内,所述的支撑框架(1)的正、反面分别设有卡扣(5),卡扣(5)将方形凹槽(6)中的连接框架(2)卡住。/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湿地鱼类资源调查用捕捉地笼,包括支撑框架(1)、连接框架(2)、网面(3)、网筒(4)、卡扣(5),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撑框架(1)、连接框架(2)均为方形框架,所述的支撑框架(1)正、反面分别设有方形凹槽(6),所述的网面(3)设于支撑框架(1)内,所述的支撑框架(1)有多个,且从左到右依次等间距排列,所述的网筒(4)分别设于两相邻支撑框架(1)之间,网筒(4)两端的连接框架(2)分别嵌入对应的支撑框架(1)的方形凹槽(6)中,使相邻两个支撑框架(1)与网筒(4)组成一捕鱼区间,每一捕鱼区间左边的支撑框架(1)的中心设有捕鱼孔,捕鱼孔与喇叭状捕鱼倒须口(7)的较大一端连接,喇叭状捕鱼倒须口(7)的较小一端位于捕鱼区间内,所述的支撑框架(1)的正、反面分别设有卡扣(5),卡扣(5)将方形凹槽(6)中的连接框架(2)卡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湿地鱼类资源调查用捕捉地笼,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撑框架(1)的两侧分别设有挂环(8)。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湿地鱼类资源调查用捕捉地笼,其特征在于拉绳的端部设有挂钩,挂钩与挂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毅青陈宗铸雷金睿陈小花李苑菱吴庭天
申请(专利权)人:海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海南省红树林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海南;4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