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801223 阅读:7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9 11:49
公开了一种换热器,换热器中,第一管板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入口,另一端连接多个传热管,以将所述第一流体导入多个传热管中,多个传热管包括至少一个生成涡旋流的涡旋流管,所述涡旋流管包括结构本体以及设在结构本体的内管壁,结构本体一端输入流体,另一端输出涡旋流流体,所述内管壁包括第一渐变区段、涡旋流区段和第二渐变区段,第一横截面随着第一渐变区段在纵向上非线性渐变地扭转第一预定角度,第三横截面随着第二渐变区段在纵向上非线性渐变地扭转第三预定角度,第二出口设在壳体上且与第二入口相对布置以将流过传热管的第二流体导出。体导出。体导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换热器


[0001]本技术涉及热交换
,特别是一种换热器。

技术介绍

[0002]换热器是将热流体的部分热量传递给冷流体,使流体温度达到工艺流程规定的指标的热量交换设备,又称热交换器。化工生产对换热设备的要求是传热效率高,流体阻力小、制造成本低、易维护、可靠性强,使用寿命长等。热交换器按照传热原理可分为表面式换热器、蓄热式换热器、流体连接间接式换热器、直接接触式换热器。其中表面式换热器是温度不同的两种流体在被壁面分开的空间里流动,通过壁面的导热和流体在壁表面对流,实现两种流体之间进行换热。表面式换热有管壳式、套管式、沉浸式蛇管换热器、喷淋式换热器和其他型式的换热器。管壳式换热器管束内流动状态对传热效率影响较大,形成湍流状态有利于提高换热效率。流动状态为层流时,管路容易结垢,造成污垢阻热。套管式换热器是由不同的直管制成的同心套管,并由U形弯头连接而成。在这种换热器中一种流体走管内,另一种流体走管隙,两者皆可获得较高的流速,故传热系数较大。两种流体可逆流,换热推动力大。套管换热器结构简单,能承受高压,多用于流量较小而压力较高的两种液体传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壳体;第一入口,其设在所述壳体的第一侧以导入第一流体,第一出口,其设在所述壳体不同于所述第一侧的第二侧以导出第一流体,第一管板,其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入口,另一端连接多个传热管,以将所述第一流体导入多个传热管中,第二管板,其一端连接多个传热管,另一端连接第一出口,以将所述传热管中的第一流体导出,多个传热管,其包括至少一个生成涡旋流的涡旋流管,其中,所述涡旋流管包括结构本体以及设在结构本体的内管壁,结构本体一端输入流体,另一端输出涡旋流流体,所述内管壁包括,第一渐变区段,其位于内管壁靠近输入流体的第一端,其在涡旋流管的纵向上具有第一长度和第一横截面,所述第一横截面随着所述第一渐变区段在纵向上扭转第一预定角度的同时由半径为R的圆形光滑渐变为叶片形状,所述第一横截面随着所述第一渐变区段在纵向上非线性渐变地扭转第一预定角度,所述叶片形状包括边长2r的正方形以及在正方形各边上延伸的半径为r的半圆,涡旋流区段,其连接所述第一渐变区段,所述涡旋流区段在涡旋流管的纵向上具有第二长度和第二横截面,所述第二横截面随着所述涡旋流区段在纵向上扭转第二预定角度,所述第二横截面为所述叶片形状,第二渐变区段,其连接所述涡旋流区段且位于内管壁相反于第一端的第二端,所述第二渐变区段在涡旋流管的纵向上具有第三长度和第三横截面,所述第三横截面随着所述第二渐变区段在纵向上扭转第三预定角度的同时由所述叶片形状光滑渐变为半径为R的圆形,所述第三横截面随着所述第二渐变区段在纵向上非线性渐变地扭转第三预定角度,第二入口,其设在第一管板和第二管板之间的所述壳体上以导入第二流体,第二出口,其设在所述壳体上且与所述第二入口相对布置,以将流过传热管的第二流体导出。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中,第一横截面扭转角度基于α过渡曲线渐变,其中,L1为第一长度,x1为第一横截面在长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国祯王筝菲利普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诺丁汉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