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动车部件周转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801155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9 11: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动车部件周转装置,包括周转限位内凹箱,周转限位内凹箱外表面左右两侧的前后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升降支撑装置,升降支撑装置包括竖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动车部件周转技术领域。该动车部件周转装置,通过电动推杆推动四个支撑杆向着相互远离的方向移动并且进行升降,使得四个支撑杆的横向面积增大,进而增强设备的稳定性,通过螺栓贯穿U型限位杆和固定块,固定支撑杆在收缩后的位置,存放时减少占地面积,通过螺栓贯穿U型限位杆和第一铰接杆,使得支撑杆的伸展后的位置得以固定,并且U型限位杆和电动推杆提供新的受力支撑点,使设备更牢固,进而增加使用寿命。进而增加使用寿命。进而增加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动车部件周转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动车部件周转
,具体为一种动车部件周转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动车,全称动力车辆,是指在轨道上运行的拥有驱动装置、能产生一定牵引力的机车或车厢。它有两大类别,一种是单节机车,只负责车辆牵引,不具备运载功能;另一种是动力车厢,不仅拥有牵引能力,还有运载功能,可以在车辆上运输旅客或货物。
[0003]现有的动车部件经常需要运输,特别是在跨国运输时,经常需要支撑架进行周转运输,而现有的动车部件周转时所用的周转支撑架,通常是在支持架的外表面或是支持架的底部安装有电动推杆,利用电动推杆完成升降,升降后仅仅是通过支持架之间的连接处受力,由于连接处通常为焊接,支持架受力较大的情况下会造成连接处开裂的情况,进而影响支持架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动车部件周转装置,解决了现有的动车部件周转装置升降后仅仅是通过支持架之间的连接处受力,由于连接处通常为焊接,支持架受力较大的情况下会造成连接处开裂的情况,进而影响支持架的使用寿命的问题。
[0005]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动车部件周转装置,包括周转限位内凹箱,所述周转限位内凹箱外表面左右两侧的前后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升降支撑装置。
[0006]所述升降支撑装置包括竖杆,所述竖杆远离周转限位内凹箱的一侧从上到下依次铰接有U型限位杆、第一铰接杆和第二铰接杆,且竖杆的前侧铰接有电动推杆,所述竖杆的前侧固定连接有挡板,且第一铰接杆远离竖杆的一端铰接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靠近竖杆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的前侧、第一铰接杆的前侧和U型限位杆的前侧均开设有螺栓孔,且U型限位杆的前侧活动连接有螺栓,所述螺栓的后端贯穿螺栓孔并延伸至U型限位杆的外部。
[0007]优选的,所述周转限位内凹箱内表面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减震箱,且减震箱的数量设置为多个。
[0008]优选的,所述减震箱内表面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弹簧,且弹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滑块,所述滑块与减震箱的内腔滑动连接。
[0009]优选的,所述减震箱的顶部贯穿有套筒,所述套筒的底端贯穿减震箱并延伸至减震箱的内部。
[0010]优选的,所述套筒的顶部贯穿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底端贯穿套筒并与滑块的顶部固定连接,且连接杆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减震板。
[0011]优选的,所述电动推杆输出轴的外表面与第二铰接杆的前侧铰接,且第二铰接杆远离竖杆的一端与支撑杆的外表面铰接。
[0012]有益效果
[001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动车部件周转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4](1)、该动车部件周转装置,通过电动推杆推动四个支撑杆向着相互远离的方向移动并且进行升降,使得四个支撑杆的横向面积增大,进而增强设备的稳定性,通过螺栓贯穿U型限位杆和固定块,使得支撑杆在收缩后的位置得到固定,在存放时减少设备占地面积,通过螺栓贯穿U型限位杆和第一铰接杆,使得支撑杆伸展后的的位置得以固定,并且U型限位杆和电动推杆一起提供新的受力支撑点,增加设备的受力强度,使得设备更加牢固,进而增加设备的使用寿命。
[0015](2)、该动车部件周转装置,通过减震板和弹簧配合达到减震的效果,避免盛放时对支撑物的损伤,并且通过套筒和滑块的配合,使得连接杆向下移动为竖直地向下移动,避免倾斜方向上受力使弹簧扭曲,进而降低弹簧使用寿命的情况出现。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的主视图;
[0017]图2为本技术U型限位杆的侧视图;
[0018]图3为本技术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0019]图4为本技术图1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0020]图中:1、周转限位内凹箱;2、升降支撑装置;3、U型限位杆;4、第一铰接杆;5、第二铰接杆;6、电动推杆;7、挡板;8、支撑杆;9、固定块;10、螺栓孔;11、螺栓;12、竖杆;13、减震箱;14、弹簧;15、滑块;16、套筒;17、连接杆;18、减震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2]请参阅图1

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动车部件周转装置,包括周转限位内凹箱1,周转限位内凹箱1外表面左右两侧的前后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升降支撑装置2。
[0023]升降支撑装置2包括竖杆12,竖杆12远离周转限位内凹箱1的一侧从上到下依次铰接有U型限位杆3、第一铰接杆4和第二铰接杆5,且竖杆12的前侧铰接有电动推杆6,电动推杆6输出轴的外表面与第二铰接杆5的前侧铰接,竖杆12的前侧固定连接有挡板7,且第一铰接杆4远离竖杆12的一端铰接有支撑杆8,且第二铰接杆5远离竖杆12的一端与支撑杆8的外表面铰接,支撑杆8靠近竖杆12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固定块9,固定块9的前侧、第一铰接杆4的前侧和U型限位杆3的前侧均开设有螺栓孔10,且U型限位杆3的前侧活动连接有螺栓11,螺栓11的后端贯穿螺栓孔10并延伸至U型限位杆3的外部,通过电动推杆6推动四个支撑杆8向着相互远离的方向移动并且进行升降,使得四个支撑杆8的横向面积增大,进而增强设备的稳定性,通过螺栓11贯穿U型限位杆3和固定块9,使得支撑杆8在收缩后的位置得到固定,在存放时减少设备占地面积,通过螺栓11贯穿U型限位杆3和第一铰接杆4,使得支撑杆8的位置得以固定,并且U型限位杆3和电动推杆6一起提供新的支撑受力点,增加设备的受力强
度,使得设备更加牢固,进而增加设备的使用寿命,周转限位内凹箱1内表面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减震箱13,且减震箱13的数量设置为多个,减震箱13内表面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弹簧14,且弹簧14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滑块15,滑块15与减震箱13的内腔滑动连接,减震箱13的顶部贯穿有套筒16,套筒16的底端贯穿减震箱13并延伸至减震箱13的内部,套筒16的顶部贯穿有连接杆17,连接杆17的底端贯穿套筒16并与滑块15的顶部固定连接,且连接杆17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减震板18,通过减震板18和弹簧14配合达到减震的效果,避免盛放时对支撑物的损伤,并且通过套筒16和滑块15的配合,使得连接杆17向下移动为竖直地向下移动,避免倾斜方向上受力使弹簧14扭曲,进而降低弹簧14使用寿命的情况出现。
[0024]同时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均属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0025]使用时,将动车部件放置在减震板18上,减震板18受力使得连接杆17向下移动,连接杆17在套筒16内滑动着向下移动,进而带动滑块15向下移动,此时弹簧14处于压缩状态,起到减震的作用,若是需要进行升降时,先取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动车部件周转装置,包括周转限位内凹箱(1),其特征在于:所述周转限位内凹箱(1)外表面左右两侧的前后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升降支撑装置(2);所述升降支撑装置(2)包括竖杆(12),所述竖杆(12)远离周转限位内凹箱(1)的一侧从上到下依次铰接有U型限位杆(3)、第一铰接杆(4)和第二铰接杆(5),且竖杆(12)的前侧铰接有电动推杆(6),所述竖杆(12)的前侧固定连接有挡板(7),且第一铰接杆(4)远离竖杆(12)的一端铰接有支撑杆(8),所述支撑杆(8)靠近竖杆(12)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固定块(9),所述固定块(9)的前侧、第一铰接杆(4)的前侧和U型限位杆(3)的前侧均开设有螺栓孔(10),且U型限位杆(3)的前侧活动连接有螺栓(11),所述螺栓(11)的后端贯穿螺栓孔(10)并延伸至U型限位杆(3)的外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动车部件周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周转限位内凹箱(1)内表面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减震箱(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吉鹏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洪福惠工贸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