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医用气切套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794856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9 11:3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医用气切套管,包括主管、气管气囊和固定翼,所述主管固定于固定翼上,所述气管气囊设置于主管外部且与主管管壁内的充气流道相连通,所述主管管壁内的充气流道一端连接双通道气囊管,所述双通道气囊管一端连接压力检测机构;所述压力检测机构包括检测管、活塞、弹簧、观察窗和刻度线,所述活塞通过弹簧滑动于检测管内且与检测管表面的观察窗和刻度线对应,所述检测管上设置有排气口。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双通道气囊管同时连接充气结构、气管气囊和检测管,能够给气管气囊进行充气,同时能够对气管气囊中的气体压力进行检测,结构简单,读数方便,能够实现精准充气,无需另外使用气囊压力表外进行压力检测。使用气囊压力表外进行压力检测。使用气囊压力表外进行压力检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医用气切套管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医用气切套管。

技术介绍

[0002]气管切开术是一种急救手术,用于解除呼吸道阻塞引起的呼吸困难。对于下呼吸道分泌物潴留所引起的呼吸衰竭(如颅脑外伤,胸腹外伤,脊髓灰质炎等)气管切开术为重要的辅助性治疗手段,可经气切套管将下呼吸道分泌物吸出,从而改善肺内气体交换。此外,为了配合口腔、咽腔等部位的手术顺利进行,必要的气管切开可以避免血液向下流入呼吸道而阻塞呼吸,使术中呼吸道通畅。
[0003]气切套管一般由主管、气管气囊、固定翼、气囊管、气囊充气口等组成,气囊管一端连接气管气囊另一端连接气囊充气口,而气囊充气口为带有充气口的小气囊,医护人员一般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或者气囊压力表通过充气口给气管气囊充气,小气囊和气管气囊通过气囊管连通,从而能够通过小气囊内部压力知道气管气囊内部压力,当气管气囊内部压力过大时,需要抽出一部分气体,当气管气囊内部压力过小时,需要注射一部分气体。
[0004]在通过一次性注射器或者气囊压力表进行操作时,均需要另外准备一次性注射器或气囊压力表。在使用气囊压力表进行操作时,一次也只能够调整一个患者气管中的气管气囊,且由于其成本较高,不可能每个患者都配备一个气囊压力表,使用时非常不便,因此大部分医护人员一般使用一次性注射器较多,但是在使用一次性注射器进行充放气时,不能够对气管气囊压力进行检测,只能够依赖医护人员经验通过手捏小气囊鼓起程度进行气体压力大小判断,再进行充放气,经验少的医护人员操作安全性较低。
专利技术内容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设计合理的一种医用气切套管。
[0006]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0007]一种医用气切套管,包括主管、气管气囊和固定翼,所述主管固定于固定翼上,所述气管气囊设置于主管外部且与主管管壁内的充气流道相连通,所述主管管壁内的充气流道一端连接双通道气囊管,所述双通道气囊管一端连接压力检测机构;
[0008]所述压力检测机构包括检测管、活塞、弹簧、观察窗和刻度线,所述活塞通过弹簧滑动于检测管内且与检测管表面的观察窗和刻度线对应,所述检测管上设置有排气口;
[0009]由内管道和外管道组成的双通道气囊管一端贯穿充气流道与气管气囊连通,所述双通道气囊管另一端的内管道为充气口,所述双通道气囊管另一端的外管道通过分支管道与检测管连通并与弹簧配合推动活塞滑动。
[0010]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弹簧固定设置于检测管内腔后侧壁上,所述活塞固定设置于弹簧端部,所述活塞与检测管后侧壁之间的腔体与排气口相连通,所述活塞上表面固定设有指针,所述指针与观察窗相对应且指针尖端指向刻度线,所述观察窗由
透明塑料制成。
[0011]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排气口处设置有一号锥形单向阀。
[0012]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方案,位于检测管外部的所述内管道和外管道均设置为软管,位于检测管内部的所述内管道设置为硬管,且该硬管延伸至检测管内部与检测管固定连接,充气口设置于硬管上,所述硬管贯穿弹簧和活塞,所述活塞滑动于硬管外壁。
[0013]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内管道靠近气管气囊的一端内壁与外管道靠近气管气囊的一端内壁之间通过伞状支架固定连接。
[0014]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硬管一端贯穿检测管并延伸至检测管外部形成充气口,所述充气口连接一次性注射器或者气囊压力表,所述充气口处连接有二号锥形单向阀。
[0015]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硬管一端贯穿检测管并延伸至检测管前侧壁上,所述充气口设置于硬管一侧且通过进气管连接微型打气筒,所述进气管与微型打气筒的出气口连接。
[0016]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7]1)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双通道气囊管同时连接充气结构、气管气囊和检测管,能够给气管气囊进行充气,同时能够对气管气囊中的气体压力进行检测,结构简单,读数方便,能够实现精准充气,安全性高,成本低,无需另外使用气囊压力表外进行压力检测;
[0018]2)本专利技术的充气结构除了可以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或气囊压力表外,还可以为与检测管一体化连接的微型打气筒,当使用微型打气筒时,整个气切套管无需辅助外物即可进行充气操作,使用更加方便,并且可以多次抽拉充气,每次充其量较少,避免一次充气过量。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0]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压力检测机构结构示意图。
[0021]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气管气囊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2]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位于气管气囊内的双通道气囊管结构示意图。
[0023]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4]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的压力检测机构和微型打气筒结构示意图。
[0025]图7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的压力检测机构和微型打气筒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6]图8是本专利技术的图7中A部分结构示意图。
[0027]图中:1、主管;2、气管气囊;3、固定翼;4、双通道气囊管;41、内管道;42、外管道;43、分支管道;5、压力检测机构;51、检测管;52、活塞;53、弹簧;54、观察窗;55、刻度线;56、排气口;6、一号锥形单向阀;7、充气口;8、二号锥形单向阀;9、伞状支架;10、微型打气筒;11、紧固螺栓;12、进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描述,有必要在此指出的是,以下具体实施方式只用于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的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该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上述申请内容对本申请作出一些非本质的改进和调整。
[0029]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若干”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0030]实施例1
[0031]如图1

4所示,一种医用气切套管,包括主管1、气管气囊2和固定翼3,所述主管1固定于固定翼3上,所述气管气囊2设置于主管1外部且与主管1管壁内的充气流道相连通,所述主管1管壁内的充气流道一端连接双通道气囊管4,所述双通道气囊管4一端连接压力检测机构5;
[0032]所述压力检测机构5包括检测管51、活塞52、弹簧53、观察窗54和刻度线55,所述活塞52通过弹簧53滑动于检测管51内且与检测管51表面的观察窗54和刻度线55对应,所述检测管51上设置有排气口56,所述排气口56处设置有一号锥形单向阀6;
[0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医用气切套管,包括主管(1)、气管气囊(2)和固定翼(3),所述主管(1)固定于固定翼(3)上,所述气管气囊(2)设置于主管(1)外部且与主管(1)管壁内的充气流道相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管(1)管壁内的充气流道一端连接双通道气囊管(4),所述双通道气囊管(4)一端连接压力检测机构(5);所述压力检测机构(5)包括检测管(51)、活塞(52)、弹簧(53)、观察窗(54)和刻度线(55),所述活塞(52)通过弹簧(53)滑动于检测管(51)内且与检测管(51)表面的观察窗(54)和刻度线(55)对应,所述检测管(51)上设置有排气口(56);由内管道(41)和外管道(42)组成的双通道气囊管(4)一端贯穿充气流道与气管气囊(2)连通,所述双通道气囊管(4)另一端的内管道(41)为充气口(7),所述双通道气囊管(4)另一端的外管道(42)通过分支管道(43)与检测管(51)连通并与弹簧(53)配合推动活塞(52)滑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医用气切套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53)固定设置于检测管(51)内腔后侧壁上,所述活塞(52)固定设置于弹簧(53)端部,所述活塞(52)与检测管(51)后侧壁之间的腔体与排气口(56)相连通,所述活塞(52)上表面固定设有指针,所述指针与观察窗(54)相对应且指针尖端指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明孙中武何莹程谦涛吕达平张刚张忠正王玲玲霍佳佳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