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成型含氮介孔碳材料的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8787025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9 11:22
本发明专利技术创新提出一种可工业放大生产的成型含氮介孔碳材料的制备方法。以密胺树脂为碳源和氮源,柠檬酸镁为模板剂,借助海藻酸钠的成胶性能,将密胺树脂、柠檬酸镁和海藻酸钠混合形成胶体溶液,通过滴球法包裹成型,形成的密胺树脂凝胶球具备刚性的壳体,再经烘干、高温焙烧和酸洗处理即可制得一种新型成型含氮介孔碳材料。研究结果表明,该碳材料具有很高的比表面积和突出的介孔结构,平均孔径较大,而且拥有丰富的氮原子和氧原子,还具备良好的机械强度,是优良的贵金属催化剂载体,在固定床反应器上显示了较好的不饱和脂肪酸C=C双键加氢活性,具有良好的市场应用前景。具有良好的市场应用前景。具有良好的市场应用前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成型含氮介孔碳材料的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物理化学领域,具体涉及催化剂载体以及贵金属负载催化剂的制备领域。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氮掺杂的多孔碳材料成为了研究的热点。含氮多孔碳材料常用于制备金属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极,同时也是超级电容器的核心材料之一,更为重要的是,它是贵金属催化剂优良的载体,氮原子的引入和丰富的多孔结构赋予了催化剂更加优异的催化性能。掺杂的氮原子能够调变催化剂表面的酸碱性,促使碳材料表面产生丰富的缺陷位,增加了金属与载体之间的电子作用,增强了催化体系内的电子传递,提高了金属的分散性。此外,氮原子的引入还有助于提高碳材料的亲水性,有助于拓展贵金属催化剂的应用领域。
[0003]含氮多孔碳材料的制备主要有以下四种方法:(1)硬模板合成法,譬如介孔二氧化硅的制备,该方法通常包含浸渍、碳化和去除模板剂等步骤;(2)含氮前驱体与金属盐混合,依次经碳化、水洗除盐处理也可获得含氮多孔材料;(3)三嵌段共聚物等软模板剂(如P123、F127)在溶剂中发生自组装聚合、碳化反应制得含氮多孔碳材料;(4)含氮聚合物直接碳化合成含氮多孔碳材料。采用这些方法制得的多孔碳材料通常以粉末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多孔碳材料的应用范围。如果能赋予粉末含氮多孔碳材料一定的机械强度,那么它就可以应用于先进的固定床反应器中。为实现这一目标,国内外研究学者进行了不懈的探索。Long等(Adv.Funct.Mater.,2016年26卷,第5368

5375页)以聚丙烯腈为碳源和氮源,碳酸铵为发泡剂,碳纳米管为增强剂,制备了互联孔结构的毫米级中空球,其粒径均匀,表面积达到了281m2/g。Li等(Materials Lett.,2011年65卷,第1022

1024页)利用聚丙烯腈的二甲基亚砜溶液与水发生相分离的特殊性质,采用滴球法制备了毫米级聚丙烯腈球,再经碳化处理制得了具有多级孔结构的碳球,其表面积提高至647m2/g。这两种尝试给了我们启发,采用增强剂或者采用滴球法完全可以赋予多孔碳材料一定的机械强度,如果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同时创新制备方法,筛选价格低廉的碳源和氮源,使制备过程可工业放大,那将是非常有价值的。
[0004]在此理念的推动下,经多次尝试和深入研究,我们创新提出一种可工业放大生产的成型含氮介孔碳材料的制备方法。以密胺树脂为碳源和氮源,柠檬酸镁为模板剂,借助海藻酸钠的成胶性能,将密胺树脂、柠檬酸镁和海藻酸钠混合形成胶体溶液,通过滴球法包裹成型,形成密胺树脂凝胶球,使其具备刚性的壳体,再经烘干、高温焙烧和酸洗处理即可制得一种新型成型含氮介孔碳材料。测试结果显示,该成型含氮介孔碳材料拥有良好的机械强度,达到了8

12N/粒,与市售椰壳碳的机械强度相当,达到了商用标准。BET表征结果显示,该成型含氮介孔碳材料的比表面积高达977m2/g,明显高于Li等制备的碳球(Materials Lett.,2011年65卷,第1022

1024页)。XPS检测结果表明,该成型含氮介孔碳材料拥有丰富的氮原子和氧原子,分别达到了6.4%和13.7%,富电子原子的引入提高了贵金属的分散性和稳定性,这一结论在XRD和TEM表征结果上得到进一步的证实,与市售椰壳碳相比,金属Pd
在成型含氮介孔碳材料上的粒径更小,金属的分散性更高。1

己烯探针加氢反应结果表明,成型含氮介孔碳负载金属Pd具有优异的催化反应性能,优于椰壳碳负载金属Pd的1

己烯加氢活性,这说明成型含氮介孔碳是一种优良的贵金属催化剂载体,尤其适用于不饱和脂肪酸C=C双键的加氢反应。
[0005]密胺树脂制备简单,一般的反应器均可实现。三聚氰胺、甲醛、海藻酸钠以及柠檬酸镁等原材料价廉易得。滴球法操作简便,易于放大,市场上有成套的设备可供选型,分离、焙烧和洗涤等操作也无需特殊的设备。这些优势为本工艺的工业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优异的双键加氢活性预示了成型含氮介孔碳良好的市场应用前景。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目的:介孔材料具有极高的比表面积、规则有序的孔道结构、狭窄的孔径分布、孔径大小连续可调等特点,适用于大分子的吸附和分离,作为贵金属催化剂载体使用,则有利于拓宽贵金属催化剂的应用领域和催化反应的创新。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创新的成型含氮介孔碳的制备方法,在维持碳材料较高比表面积、适宜的孔径分布的基础上,引入丰富的氮原子和氧原子,赋予了催化剂表面更加适宜的酸碱性,促使碳材料表面产生丰富的缺陷位,增加了金属与载体之间的电子作用,提高了金属的分散性。此外,借助于海藻酸钠的成胶性能,通过滴球法包裹成型,使得含氮介孔碳材料具备一定的机械强度,实现了负载金属催化剂从釜式反应器到先进的固定床反应器的应用创新,显示了成型含氮介孔碳材料良好的市场应用前景。
[0007]
技术实现思路

[0008]成型含氮介孔碳材料的制备过程如附图1所示,具体分为三步:
[0009]第一步:密胺树脂预聚体的制备。将三聚氰胺、甲醛水溶液加入至反应器中,再向其中加入氢氧化钠水溶液,维持一定的碱性,然后加热反应,降温至室温,制得密胺树脂预聚体溶液。
[0010]第二步:滴球法包裹成型。向反应器中加入海藻酸钠和水,搅拌均匀形成溶胶,再向其中加入模板剂柠檬酸镁,继续搅拌均匀,然后向其中加入前期制得的密胺树脂预聚体溶液,混合均匀后,将该混合液凝胶缓慢滴加至硝酸钙水溶液中,滴加时密胺树脂迅速成型形成凝胶球。滴毕,静置过夜,然后分离出密胺树脂凝胶球。
[0011]第三步:高温焙烧碳化。密胺树脂凝胶球经自然风干后再放入烘箱80℃烘干,然后在氮气保护下焙烧碳化,制得含氮碳球。将该碳球置于醋酸中浸泡,去除Mg
2+
和Ca
2+
离子,分离出碳球,然后放入烘箱内干燥,去除醋酸,最终获得成型含氮介孔碳材料。
[0012]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成型含氮介孔碳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在第一步密胺树脂预聚体制备阶段,甲醛与三聚氰胺的投料摩尔比为3∶1

6∶1,优选的投料摩尔比为3.3∶1

3.5∶1。
[0013]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成型含氮介孔碳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在第一步密胺树脂预聚体制备阶段,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为0.01

0.1mol/L,优选的氢氧化钠溶液浓度为0.03

0.06mol/L。
[0014]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成型含氮介孔碳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在第一步密胺树脂预聚体制备阶段,氢氧化钠水溶液的用量为0.5

1.0L/mol

三聚氰胺,优选的氢氧化钠水
溶液的用量为0.6

0.8L/mol

三聚氰胺。
[0015]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成型含氮介孔碳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在第一步密胺树脂预聚体制备阶段,加热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成型含氮介孔碳材料的制备方法,其制备过程共分为三个步骤,依次为密胺树脂预聚体的制备、滴球法包裹成型和高温焙烧碳化。2.一种成型含氮介孔碳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第一阶段密胺树脂预聚体制备的操作为:将三聚氰胺、甲醛水溶液加入至反应器中,再向其中加入氢氧化钠水溶液,维持一定的碱性,然后加热反应,降温至室温,制得密胺树脂预聚体溶液。3.一种成型含氮介孔碳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第二阶段滴球法包裹成型的操作为:向反应器中加入海藻酸钠和水,搅拌均匀形成溶胶,再向其中加入模板剂柠檬酸镁,继续搅拌均匀,然后向其中加入第一步骤制得的密胺树脂预聚体溶液,混合均匀后,将该混合液缓慢滴加至硝酸钙水溶液中,滴加时密胺树脂迅速成型形成凝胶球。滴毕,静置过夜,然后分离出密胺树脂凝胶球。4.一种成型含氮介孔碳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第三阶段高温焙烧碳化的操作为:第二步骤获得的密胺树脂凝胶球经自然风干后再放入烘箱80℃烘干,然后在氮气保护下焙烧碳化,即可获得含氮碳球。将该碳球置于醋酸中浸泡,去除Mg
2+
和Ca
2+
离子,分离出的碳球放入烘箱内干燥,去除醋酸,最终获得成型含氮介孔碳材料。5.根据权利要求1和权利要求2,在第一步密胺树脂预聚体合成阶段,甲醛与三聚氰胺的投料摩尔比为3∶1

6∶1,优选的投料摩尔比为3.3∶1

3.5∶1。6.根据权利要求1和权利要求2,在第一步密胺树脂预聚体合成阶段,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为0.01

0.1mol/L,优选的氢氧化钠溶液浓度为0.03

0.06mol/L。7.根据权利要求1和权利要求2,在第一步密胺树脂预聚体合成阶段,氢氧化钠水溶液的用量为0.5

1.0L/mol

三聚氰胺,优选的氢氧化钠水溶液的用量为0.6

0.8L/mol

三聚氰胺。8.根据权利要求1和权利要求2,在第一步密胺树脂预聚体合成阶段,加热反应的温度为50

80℃,优选的反应温度为60

70℃。9.根据权利要求1和权利要求2,在第一步密胺树脂预聚体合成阶段,加热反应的时间0.1

3h,优选的反应时间为0.3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辉沈俭一崔化鹏
申请(专利权)人:盐城通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