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以禾虫增殖为主的虫稻共生综合种养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8770697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9 10:5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以禾虫增殖为主的虫稻共生综合种养方法,该种养方法包括:步骤S1:稻田选择;步骤S2:田间布局;步骤S3:整地施肥;步骤S4:禾虫苗种放养;步骤S5:禾虫增殖管理;步骤S6:水稻种植;步骤S7:田间管理;步骤S8:水位控制;步骤S9:水稻收割;步骤S10:禾虫采捕。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禾虫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以禾虫增殖为主的虫稻共生综合种养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农业养殖
,具体涉及一种以禾虫增殖为主的虫稻共生综合种养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禾虫,学名疣吻沙蚕,喜栖息于咸淡水交汇区的稻田或浅滩淤泥沙质土中,杂食性,以单细胞藻类和动植尸体腐屑等为食,能有效利用泥中的营养成分。禾虫味道鲜美,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羟氨酸、碘酸、纤溶酸、胶原酶以及钙、磷等常量元素和铁、锌、硒等多种微量元素,营养丰富、药食俱佳,是我国东南沿海、港澳地区以及东南亚各国深受欢迎的美食和食疗保健佳品,被称为水中“冬虫夏草”,开发利用价值巨大,市场前景广阔。目前,禾虫养殖业主要依靠自然纳苗进行人工围滩护殖,该过程极易受营养缺乏、咸潮侵袭、水质恶化等不可控因素影响;加之环境污染等突出问题,天然禾虫种苗数量近年来也逐渐减少。这些原因导致禾虫产量不稳定,年均亩产仅10

50斤,养殖效益低。因此,创新禾虫增养殖模式十分必要。
[0003]稻田综合种养是在同一生态环境中把种植业同养殖业有机融合的生产方式。该模式可充分利用稻田有限的水生态环境和空间,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减少浪费和污染,提高产出率;有利于增加经济产值和种养户收入,实现农业绿色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对保障农产品质量和提升食品安全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得到了国家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当前,水稻种植同水产养殖的联系最为紧密。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多将水稻的种植和鱼、虾、蟹、鳖等水产动物的养殖结合起来。然而,这类生产形式往往需要人工投喂大量饲料并进行精细的养殖管理,物力、人力投入相对较高,不能有效地提高稻田利用率和综合生产效益,难以进行大规模推广。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发的目的是针对传统禾虫养殖模式产量不稳定、养殖效益低,以及现有稻渔综合种养模式需要精细养殖管理和较高的物力、人力投入,稻田利用率和生产效益偏低,难以推广等弊端,提出一种新的禾虫

水稻共生综合种养模式。
[0005]以禾虫增殖为主的虫稻共生综合种养方法充分利用禾虫与水稻有天然的共生关系,先在稻田放养禾虫苗种,然后种植水稻进行虫稻综合种养。在禾虫增养殖时最大程度地模拟禾虫野外生长环境,为禾虫生长提供最适宜的栖息地。腐烂的稻根和茎叶可为禾虫提供营养,水稻根系和中空的茎可为禾虫输送氧气;禾虫以泥土中的微生物和有机碎屑为食,可减少水稻病害发生,禾虫钻洞可疏通土壤、其粪便是优质的有机肥料。最终提高禾虫养殖成活率,增加水稻产量、改善稻米品质,显著增加稻田耕作的经济效益。
[0006]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
[0007]一种以禾虫增殖为主的虫稻共生综合种养方法,该种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8]步骤S1:稻田选择;
[0009]稻田的外源水水量充足、水质良好,排灌方便,无农业、生活和工业污水污染;
[0010]步骤S2:田间布局;
[0011]步骤S3:整地施肥;
[0012]稻田要施足基肥,施肥量根据土地肥力控制在1000~2000千克/亩,均匀撒入田间后灌水整地;
[0013]步骤S4:禾虫苗种放养;
[0014]每年2~4月或7~8月,稻田平整并施底肥后,于插秧前7天~15天投放禾虫苗;
[0015]步骤S5:禾虫增殖管理;
[0016]饲料粉碎发酵后与10倍的干稻杆粉充分混合,均匀投喂;每周投喂1次,每次投喂量量为禾虫体重的3%,阴天和气压低天气减少投饵量,水温高于35℃或低于15℃时不宜投喂;
[0017]步骤S6:水稻种植;
[0018]选择耐肥力强、抗倒伏、抗病力强,生育期适中,品质优的水稻品种,机械耙田2次以上,做到田泥浮、烂,田面充分平整,田面高低差不超3cm;采用机械插秧或抛秧,每亩植10万基本苗;
[0019]步骤S7:田间管理;
[0020]施肥以基肥为主,以追肥为辅,以有机肥为主,以化肥为辅,追肥少量多次,宜选用质量好的冷性商品有机肥,严禁使用尿素等对禾虫有害的化肥;稻田病虫草害防治应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减少农药施用量;严格把握农药安全使用浓度,将药喷在水稻叶面上,不喷入水中,宜分区施药。施药前稻田加水至15~20cm,喷药后及时换水;
[0021]步骤S8:水位控制;
[0022]步骤S9:水稻收割;
[0023]步骤S10:禾虫采捕。
[0024]优选的,上述步骤S2包括:沿稻田四周田埂内侧,距田埂0.5~1米挖环形沟,沟宽0.8~1米,深0.3~0.5米;加高、加宽田埂并夯实加固,田埂高50~60厘米,底宽60~70厘米,顶宽50~60厘米;在稻田一侧的田埂上建进水渠,连接进水管至稻田内,排水管建在稻田另一侧的环形钩底部,进水管和排水管上分别设置进水控制组件和排水控制组件,并在进水管的出水口和排水管的排水口处设置有多个格栅网。
[0025]优选的,所述进水管的进水口安装有拦截网,所述拦截网的侧剖面为一“W”型结构,其包括沿进水管内壁延伸的实心段,所述实心段的远端设置有顺序间隔连接的大网格疏散区和小网格密集区,所述小网格密集区分布于拦截网的弯折顶点处,所述实心段的近端设置有外翻部,所述外翻部与进水渠侧壁贴合,并通过螺杆固定连接。
[0026]优选的,所述进水控制组件包括安装于进水管内腔的上圆环和下圆环,所述上圆环固定安装于进水管内腔中,所述上圆环的内环设置有等间距的连接板,所述下圆环可沿着进水管内腔滑动,所述下圆环近端面设置有与连接板交叉分布的密封板,所述下圆环上移至上圆环下方时,密封板与连接板间隔分布形成实心挡板,阻挡进水渠内的水通过进水管;
[0027]所述下圆环的侧壁上设置有推杆,所述推杆的自由端从进水管管壁上的导向孔伸出至进水管外侧,所述导向孔设置于上圆环与下圆环之间,所述推杆的自由端活动连接有
活动杆,所述活动杆端部螺纹连接有调节螺母,所述导向孔的上端和下端分别设置有上卡接板和下卡接板,所述上卡接板和下卡接板的端部均设置有向进水管壁凹陷的安装槽。
[0028]优选的,所述导向孔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导槽,两个导槽之间设置有多根导杆,其中位于导槽两端的导杆与导槽固定连接,所述导杆的下方设置有遮挡布,所述遮挡布展开后,紧贴导向孔的外端。
[0029]优选的,所述下圆环的内径小于上圆环内径。
[0030]优选的,所述排水控制组件包括管帽,所述管帽套设于排水管的排水口处,所述管帽上设置有与排水管的内腔连通的排水孔,所述管帽的外壁上设置有遮挡板,所述遮挡板通过固定锁帽与管帽外壁连接,且遮挡板可绕固定锁帽旋转,所述遮挡板的外壁底部设置有凸块,所述管帽外壁底部设置有与凸块同轴线的固定板,所述凸块和固定板之间通过固定杆连接。
[0031]优选的,所述固定杆的下端螺纹连接有调节锁帽,其上端沿凸块上端面弯折形成水平段,所述水平段下端面设置有弧形卡块,所述弧形卡块可内嵌于凸块上的凹槽内,从而实现遮挡板遮挡排水孔。
[0032]优选的,所述遮挡板的外壁上设置有第一固定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以禾虫增殖为主的虫稻共生综合种养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种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稻田选择;稻田的外源水水量充足、水质良好,排灌方便,无农业、生活和工业污水污染;步骤S2:田间布局;步骤S3:整地施肥;稻田要施足基肥,施肥量根据土地肥力控制在1000~2000千克/亩,均匀撒入田间后灌水整地;步骤S4:禾虫苗种放养;每年2~4月或7~8月,稻田平整并施底肥后,于插秧前7天~15天投放禾虫苗;步骤S5:禾虫增殖管理;饲料粉碎发酵后与10倍的干稻杆粉充分混合,均匀投喂;每周投喂1次,每次投喂量量为禾虫体重的3%,阴天和气压低天气减少投饵量,水温高于35℃或低于15℃时不宜投喂;步骤S6:水稻种植;选择耐肥力强、抗倒伏、抗病力强,生育期适中,品质优的水稻品种,机械耙田2次以上,做到田泥浮、烂,田面充分平整,田面高低差不超3cm;采用机械插秧或抛秧,每亩植10万基本苗;步骤S7:田间管理;施肥以基肥为主,以追肥为辅,以有机肥为主,以化肥为辅,追肥少量多次,宜选用质量好的冷性商品有机肥,严禁使用尿素等对禾虫有害的化肥;稻田病虫草害防治应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减少农药施用量;严格把握农药安全使用浓度,将药喷在水稻叶面上,不喷入水中,宜分区施药。施药前稻田加水至15~20cm,喷药后及时换水;步骤S8:水位控制;步骤S9:水稻收割;步骤S10:禾虫采捕。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以禾虫增殖为主的虫稻共生综合种养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步骤S2包括:沿稻田四周田埂内侧,距田埂0.5~1米挖环形沟,沟宽0.8~1米,深0.3~0.5米;加高、加宽田埂并夯实加固,田埂高50~60厘米,底宽60~70厘米,顶宽50~60厘米;在稻田一侧的田埂上建进水渠,连接进水管至稻田内,排水管建在稻田另一侧的环形钩底部,进水管和排水管上分别设置进水控制组件和排水控制组件,并在进水管的出水口和排水管的排水口处设置有多个格栅网。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以禾虫增殖为主的虫稻共生综合种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的进水口安装有拦截网,所述拦截网的侧剖面为一“W”型结构,其包括沿进水管内壁延伸的实心段,所述实心段的远端设置有顺序间隔连接的大网格疏散区和小网格密集区,所述小网格密集区分布于拦截网的弯折顶点处,所述实心段的近端设置有外翻部,所述外翻部与进水渠侧壁贴合,并通过螺杆固定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以禾虫增殖为主的虫稻共生综合种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控制组件包括安装于进水管内腔的上圆环和下圆环,所述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兴汉杨尉梁启用司圆圆范斌许瑞雯谭晓明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阳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