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冲压成型的管壳式换热器用均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761716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9 10:3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冲压成型的管壳式换热器用均流装置,包括至少两级相连的分配结构,每级分配结构包括相连的盖板和底座;每级分配结构的盖板上冲压出凸起和若干流动通道,流动通道位于凸起上;凸起中心开设有圆孔;每级分配结构的底座上冲压出有凸起和若干流动通道,凸起上开设若干流动通道;盖板上与底板上的流动通道相连,形成工质通道。通过至少二级分配结构将工质分配进入换热管内,工质至少二次与壁面发生撞击掺混,保证了分配的均匀性。每级盖板和底座之间形成的流动通道尺寸采用分形设计,逐级减小直径以保证工质在其间的流动速度,提高分配的均匀性。均流装置中的流动通道均为弧形,可大幅减小流动阻力与压降。可大幅减小流动阻力与压降。可大幅减小流动阻力与压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冲压成型的管壳式换热器用均流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管壳式换热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冲压成型的管壳式换热器用均流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管壳式换热器由于结构简单、易于维护、适用性强等优点在众多工业领域中有着广泛应用。换热器内部由数十至上百根换热管与壳侧流体工质进行对流换热,因此存在将入口工质分配流入换热管的问题。若分配流量不均匀会导致不同换热管所需的换热量不同,无法保证出口工质处于相同状态。传统的管科式换热器往往采用增加换热管长度的方法以保证满足换热要求,进而造成了换热面积的浪费和换热器效率低下的问题。因此需要在管壳式换热器工质入口处安装均流装置以使得工质均匀进入各换热管内。现有的均流装置往往依靠增加流动阻力实现均流效果,因此带来了压降巨大的问题。因此需要对管壳式换热器工质入口处的均流装置进行优化设计,以实现均流效果和流动阻力两方面的平衡。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管壳式换热器工质不能均匀流入各换热管进而造成换热器效率低下的问题,以及传统均流装置带来巨大的流动阻力与压降的问题。为解决该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冲压成型的管壳式换热器用均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级相连的分配结构,每级分配结构包括相连的盖板和底座;每级分配结构的盖板上冲压出凸起和若干流动通道,流动通道位于凸起上;凸起中心开设有圆孔;每级分配结构的底座上冲压出有凸起和若干流动通道,凸起上开设若干流动通道;盖板上与底板上的流动通道相连,形成工质通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冲压成型的管壳式换热器用均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相连的一级盖板(1)、一级底座(2)、二级盖板(3)、二级底座(4)、三级盖板(5)以及三级底座(6);一级盖板(1)上冲压出第一凸起(1

2)和若干第一流动通道(1

3),第一流动通道(1

3)位于第一凸起(1

2)上;一级底座(2)上冲压出有第二凸起(2

2)和若干第二流动通道(2

3),每个第二凸起(2

2)上开设若干第二流动通道(2

3);第二流动通道(2

3)与第一流动通道(1

3)相配合,形成一级流动通道;二级盖板(3)上加工有若干第三凸起(3

2)和若干第三流动通道(3

3),每个第三凸起(3

2)上设置有若干第三流动通道(3

3);每个第三凸起(3

2)顶部加工有第三圆孔(3

4);每个二级盖板(3)上的第三圆孔(3

4)与第二圆孔(2

4)相连通;二级底座(4)上加工有第四凸起(4

2)和若干第四流动通道(4

3);每个第四凸起(4

2)上设置有若干第四流动通道(4

3);第三流动通道(3

3)与第四流动通道(4

3)相配合,形成二级流动通道;三级盖板(5)上加工有若干第五凸起(5

2)和若干第五流动通道(5

3);每个第五凸起(5

2)上设置有若干第五流动通道(5

3);每个第五凸起(5

2)顶部加工有第五圆孔(5

4);第五圆孔(5

4)与第四圆孔(4

4)相连通;三级底座(6)上加工有第六凸起(6

2)和第六流动通道(6

3);第五流动通道(5

3)与第六流动通道(6

3)相配合,形成三级流动通道,第六流动通道(6

3)末端分别加工有第六圆孔(6

4);第六圆孔(6

4)与换热管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冲压成型的管壳式换热器用均流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流动通道(1

3)、第二流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进家袁博李明杰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交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