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去除春小麦中次生大麦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8760222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9 10:3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去除春小麦中次生大麦的方法,属于农学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方法,在春小麦种子混有大麦属作物种子,和/或,所述播种的土地内残存有大麦属作物种子的情况下,于秋季播种,可避免大麦属作物种子成长至返青,达到去除春小麦中次生大麦属作物的目的,利于提高春小麦种子纯度。小麦种子纯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去除春小麦中次生大麦的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农学领域。

技术介绍

[0002]小麦系禾本科一年生作物,有冬、春性之分。冬小麦主要分布在我国华北平原、长江流域的河南、江苏、四川、安徽和湖北等省,秋季播种,次年夏初收获;春小麦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早春播种,夏、秋收获。相比于冬小麦,春小麦具有春化时间短,抗寒性差等特点。
[0003]在春小麦和大麦属(Hordeum Linn.)作物(常见的有大麦、青稞)的轮作区,在大麦属作物收获后,田间残存大麦属作物种子与当季播种的春小麦种子同时萌发,造成春小麦收获时次生大麦属作物与繁育的春小麦品种难以筛分,进而造成春小麦品种纯度降低,作为种子销售时,严重影响种业公司的信誉。
[0004]目前,解决该问题的办法主要靠人工手动拔除,十分耗时费力。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高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去除春小麦中次生大麦属作物的方法,包括:在秋季播种春小麦种子;
[0007]所述春小麦具有一定越冬能力,体现在越冬前后因越冬损失的株数不超过10%;
[0008]所述春小麦种子混有大麦属作物种子,和/或,所述播种的土地内残存有大麦属作物种子。
[0009]进一步地,所述播种的地点为北半球温带。
[0010]进一步地,所述播种的地点为青藏高原。
[0011]进一步地,所述播种的地点为青海省民和县。
[0012]进一步地,播种时间为9月

10月。
[0013]进一步地,所述春小麦越冬前后因越冬损失的株数不超过5%。
[0014]进一步地,所述春小麦品种为阿勃。
[0015]进一步地,所述大麦属作物为青稞。
[0016]进一步地,所述方法还包括田间管理;
[0017]所述田间管理包括:
[0018](1)在小麦生育期中耕除草2

3次;
[0019](2)生育期及时灌溉2

3次水,亩追施尿素10千克或硝酸磷肥15千克;
[0020](3)孕穗期到氧化后灌浆初期施用叶面肥,亩用磷酸二氢钾0.1kg加尿素0.25

0.5kg兑水50kg均匀喷施1

2次。
[0021]进一步地,所述大麦属作物种子粒数占春小麦与大麦属种子之和的10%以下。
[0022]进一步地,所述大麦属作物种子粒数占春小麦与大麦属种子之和的5%以下。
[0023]本申请的季节是天文季节。北半球温带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
秋季,12月至次年2月为冬季;南半球温带9~11月为春季,12月至次年2月为夏季,3~5月为秋季,6~8月为冬季。
[0024]本专利技术的方法可几乎完全避免混杂于春小麦种子或残存在耕地内的大麦属作物种子成长至返青,达到去除春小麦中次生大麦属作物的目的,利于提高春小麦种子纯度。
[0025]显然,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内容,按照本领域的普通技术知识和惯用手段,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上述基本技术思想前提下,还可以做出其它多种形式的修改、替换或变更。
[0026]以下通过实施例形式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内容再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不应将此理解为本专利技术上述主题的范围仅限于以下的实例。凡基于本专利技术上述内容所实现的技术均属于本专利技术的范围。
具体实施方式
[0027]实施例1去除春小麦中次生青稞的方法
[0028]完成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春小麦品种必须具备一定的越冬能力,标准是:越冬后基本苗不受太大影响,即冬前苗数与次年越冬后苗数相当,越冬损失苗数不超过5%。
[0029]1.方法
[0030](1)深耕整地。前茬作物收割后,运用机械深耕土地,深度应在25

30厘米,所翻出的土壤既不板结又能自然松散。
[0031](2)浇足底墒水。在小麦种植前10天进行秋灌,一般浇水量每亩60立方米左右。
[0032](3)施足底肥。播种前,施用化肥折合纯N 113kg/hm2,P2O
5 60

75kg/hm2。
[0033](4)精耕细作。播种前利用犁地机械精耕细耙,土地平整。耕前粗平,耕后复平;土壤墒情和肥力均匀,土壤松紧适度,没有明暗坷垃,无漏耕漏耙等。
[0034](5)种子处理。选取春小麦品种阿勃为试验材料,播前对种子进行晒种,用精选机精选,也可以用人工筛选,以除去秕籽、病粒、碎粒和草籽、泥沙等夹杂物。
[0035](6)试验设计。本试验设计3个处理:阿勃单播(对照组),阿勃与5%或10%(播种总粒数占比)轮作倒茬作物(青稞)混播(混播1组和混播2组)。于2019年10月15日,在青海省民和县中川乡草滩村进行播种,采取人工开沟手溜条播播种方式,小区面积为6m2(2m
×
3m),10行区,行长3m,行距0.2m。每行总粒数450粒,折合成基本苗为525万/hm2。3次重复。
[0036](7)田间管理。

生育期内中耕除草2

3次。第一次中耕除草(三叶一心至四叶一心期时),第二次中耕除草(拨节前后)。

生育期及时灌溉2

3次水。浇灌苗期水,亩追施尿素10千克或硝酸磷肥15千克。根据实际情况在拨节期、孕穗期和灌浆期灌溉一水或两水,叶面肥可在孕穗期

扬花后灌浆初期进行,亩用磷酸二氢钾0.1kg加尿素0.25

0.5kg兑水50kg均匀喷施1

2次。
[0037](8)下年春初,调查返青苗。腊熟初期,调查株高、穗粒数、穗长、亩穗数。蜡熟末期进行小区单打单收。
[0038]2.结果
[0039]混播1组(5%青稞+95%阿勃):返青苗共调查483株,其中阿勃483株,青稞0株;株高均值108.60cm,穗粒数均值37.13,穗长均值8.17cm,亩穗数均值34.63万。
[0040]混播2组(10%青稞+90%阿勃):返青苗共调查471株,其中阿勃470株,青稞1株;阿勃株高均值108.09cm,穗粒数均值37.17,穗长均值8.03cm,亩穗数均值34.52万。
[0041]对照组:返青苗18.37万/亩,株高均值115.37cm,穗粒数均值40.90,穗长均值8.23cm,亩穗数均值36.23万。
[0042]本实施例的结果表明,在秋季进行春小麦播种可以基本完全去除次生的大麦属作物。
[0043]综上,本专利技术的去除春小麦中次生大麦的方法,有利于提高春小麦种子纯度。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去除春小麦中次生大麦属作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在秋季播种春小麦种子;所述春小麦具有一定越冬能力,体现在越冬前后因越冬损失的株数不超过10%;所述春小麦种子混有大麦属作物种子,和/或,所述播种的土地内残存有大麦属作物种子。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播种的地点为北半球温带。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播种的地点为青藏高原;优选地,播种地点为青海省民和县。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播种时间为9月~10月。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春小麦的品种具有越冬能力,体现在越冬前后因越冬损失的株数不超过5%;优选地,春小麦品种为阿勃、青麦10号、青春40、高原437、高原448、高原602或高原158。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志国郭佐世李想齐正青马有录韩维国韩世忠吴青军朱丽丽李小飞王其才张发玉耿岗李文军王元兰张怀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牛必乐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海西州农牧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