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巨龙专利>正文

刺骨补肾针及其使用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8740077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6 14:5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刺骨补肾针及其使用方法,包括短针和长针;短针包括第一针柄和第一针体,第一针体的内端与第一针柄固定连接,第一针体的外端具有第一针尖,第一针尖具有平刀口;长针包括第二针柄和第二针体,第二针柄的中部具有凹部;第二针体有两个,分别固定设置在第二针柄的两端,第二针体包括第二针尖,第二针尖具有弯刀口。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短针用于头颅骨面和脊椎骨面,长针用于四肢各关节骨面和髂骨骨面,不仅可以方便的直接进针,也可锤击直达骨面,治疗脑卒中,具有较好疗效。具有较好疗效。具有较好疗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刺骨补肾针及其使用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刺骨补肾针及其使用方法。属于轨道交通


技术介绍

[0002]脑卒中在中医范畴又称中风,《黄帝内经》是最早记载“中风病”相关内容的史籍。中风在我国是一种常见病,《肘后备急方》记载了治疗“卒中风瘫”“中风不省人事”等相关急救方法。脑卒中在西医学上被称为脑梗塞。脑梗塞发病前6 h内进行治疗可以达到溶栓效果,但仍有患者不能及时赶至医院就诊,错过最佳治疗时间,耽误病情并出现并发症,给患者身心带来痛苦,并给其家庭带来极大负担。
[0003]脑卒中,主要临床表现为猝然昏倒、口眼歪斜、表达不清、半身不遂等症状,在中医学中属于“中风”范畴。中风是当人体气血亏损,脉络空虚,卫外不固时,风邪入络脉所引起。中风依病情轻重分为中经、中络、中脏、中腑,最早出自于张仲景的《金匾要略
·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晋代葛洪认识到此病的慢性特点,在《肘后备急方》中记载“中风不省人事”、卒中风瘫等治疗方法;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以临床证候的不同将中风分类,并阐述了每一证型的针灸疗法、中药治法;宋代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论述了五脏包括舌象、脉象等的中风表现。针灸是治疗中风的常用方法,刘国力以四物汤结合针灸疗法治疗中风引起的偏身感觉障碍,临床效果良好,治疗组的日常活动能力、四肢简化功能均有显著性改善。韦羡萍等采用独活寄生汤配合线点灸疗法治疗脑卒中偏身感觉障碍,共同发挥祛风化癖、活血通络、止痛之效,患者的肢体感觉障碍明显改善。白慧梅等将头针与体针相结合,刺激脑神经细胞恢复的同时,还能促进肢体血液循环,血液流变学与经颅多普勒指标均有改善。李美玲等将“醒脑开窍”与“盘龙针法”针法连用治疗中风后感觉障碍,能够不同程度的恢复患者的感觉与运动功能。李雪在基础治疗的同时予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针刺腹部穴位,治疗结束后患者生活行动能力明显优于未治疗组。
[0004]近年来脑卒中的发病率及死亡率逐渐上升,于国强等研究表明,针对脑卒中患者,透刺联合电针疗法与单独针刺疗法均有治疗作用,但透刺法联合电针治疗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更佳。郝广义等实验结果表明头部针刺健脑调神透穴法治疗脑梗死后抑郁症疗效显著优于西药组(P<0.05) ,针刺透穴组有效率为87.50%。石学敏院士等开展了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疗效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结合局部取穴治疗中风后复视、治疗出血性中风介入时机的临床研究工作。
[0005]针具是针刺疗法的关键刀具。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了一种刺骨补肾针及其使用方法。
[0007]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刺骨补肾针及其使用方法,其特点是:包括短针和长针;短针包括第一针柄和第一针体,第一针体的内端与第一针柄固定连接,第一针体
的外端具有第一针尖,第一针尖具有平刀口;长针包括第二针柄和第二针体,第二针柄的中部具有凹部;第二针体有两个,分别固定设置在第二针柄的两端,第二针体包括第二针尖,第二针尖具有弯刀口。
[0008]进一步的,短针用于头颅骨面和脊椎骨面,长针用于四肢各关节骨面和髂骨骨面。
[0009]进一步的,平刀口的宽度为2mm。
[0010]进一步的,第一针柄具有小头和大头,小头与大头通过凹弧过渡。
[0011]进一步的,第二针体还包括连接杆,连接杆的一端与第二针柄连接,连接杆的另一端与第二针尖连接。
[0012]进一步的,弯刀口的宽度为3mm。
[0013]进一步的,连接杆由内而外渐细。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一种刺骨补肾针及其使用方法,短针用于头颅骨面和脊椎骨面,长针用于四肢各关节骨面和髂骨骨面,不仅可以方便的直接进针,也可锤击直达骨面,治疗脑卒中,具有较好疗效。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刺骨补肾针及其使用方法的短针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刺骨补肾针及其使用方法的长针的示意图。
[0017]图中:短针1,第一针柄1.1,小头1.1.1,大头1.1.2,凹弧1.1.3,第一针体1.2,第一针尖1.3,长针2,第二针柄2.1,凹部2.1.1,第二针体2.2,连接杆2.3,第二针尖2.4。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
[0019]参见图1

2,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刺骨补肾针及其使用方法,包括短针1和长针2,短针1为头颅用针,长针2为四肢用针;
[0020]使用方法:短针1用于头颅骨面和脊椎骨面,第一针尖1.3的平刀口直接作用骨面,用力或锤击产生传导,激活骨细胞传导功能产生免疫应答反应。
[0021]长针2用于四肢各关节骨面和髂骨骨面;第二针尖2.4的弯刀直接作用四肢骨面,且为单向传导,激活四肢骨细胞产生传导,向一个方向传导产生免疫应答反应。
[0022]治疗组:以患者枕骨粗隆上(督脉上行脑部后正中线)为定点进短针1,然后肘关节处采用长针2经骨面,破骨约1 mm,一个疗程为十天,时隔七天后开始第二个疗程,共四个疗程。
[0023]对照组:参考石学敏主编的《针灸学》,选取合谷、内关、曲池、太冲、三阴交、阳陵泉予30例脑卒中患者行针。合谷、内关、曲池、太冲直刺0.5~1寸,三阴交、阳陵泉直刺1~1.5寸。行针后留针30 min,期间以捻转提插法行针1 次,疗程同治疗组。
[0024]中医理论认为肾主骨生髓通于脑,综合中医理论与前人对刺骨法的应用,提供一
种治疗脑卒中患者的思路,通过刺骨补肾与健脑作用治疗脑卒中患者,阻止病情发展,达到康复和改善病情的目的。本文应用刺骨补肾法对临床上49例脑卒中患者进行治疗,结果显示刺骨补肾法可治疗脑卒中急性期和恢复期患者,使其死亡率降低,生活质量提高。其作用机制验证了中医理论认为肾主骨生髓通于脑的理论。《素问脉要精微论》,头者,精明之府,五脏者之主,身之强也,骨髓海有余,则轻劲有力。脑为髓之海,其输上于其盖,下在风府,主蛰其充在骨。中医理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反向思维的治疗方法,即通过刺骨补肾健脑作用的治疗模式,改变大脑神经元上下行传导作用发挥治疗脑卒中,调节人体稳状,阻止病情发展,达到康复作用。
[0025]本专利技术可以方便的直接进针,也可锤击直达骨面,治疗脑卒中,具有较好疗效。
[0026]在上述实施例中,仅对本专利技术进行示范性描述,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本专利申请后可以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各种修改。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刺骨补肾针及其使用方法,包括短针和长针;短针包括第一针柄和第一针体,第一针体的内端与第一针柄固定连接,第一针体的外端具有第一针尖,第一针尖具有平刀口;长针包括第二针柄和第二针体,第二针柄的中部具有凹部;第二针体有两个,分别固定设置在第二针柄的两端,第二针体包括第二针尖,第二针尖具有弯刀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刺骨补肾针及其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短针用于头颅骨面和脊椎骨面,长针用于四肢各关节骨面和髂骨骨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刺骨补肾针及其使用方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巨龙
申请(专利权)人:张巨龙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